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在英语社会的传播与接受——基于G20国家新闻报道的研究
    许文胜, 方硕瑜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4): 82-9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9
    摘要586)   HTML5)    PDF (2901KB)(343)   

    本文以自建的G20国家主流媒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新闻报道语料库为研究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考察该术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主题词和搭配分析表明,该术语是外交热词,有效传播受到官方话语、地缘关系、主场外交的积极引导,但译名不够统一,接受范围较为有限。中外媒体报道关键词差异显示,大国博弈过程中,术语的政治理念、共赢发展、和平秩序等三方面内涵面临西方国家的对抗和消解,被曲解为霸权、利己、强权。外交术语的传播与接受需要从外宣口径、传播渠道和意义空间做出突破,以推动中国方案更好地融入国际话语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John Sinclair的短语理论与意义研究
    濮建忠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6): 60-7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6.007
    摘要706)   HTML8)    PDF (1892KB)(531)   

    文章论述了John Sinclair的短语理论及其核心概念,探讨了Sinclair对意义研究的主要贡献以及在意义研究上存在的主要不足。Sinclair的意义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短语理论,该理论以短语项和词项为核心,扩展意义单位模型涉及的意核、搭配、类联接、语义倾向和语义韵等核心概念既适合描写词项,也适合描写短语项。Sinclair对意义研究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从关注语境到关注共文的转变;二是发展和完善了KWIC索引分析,形成了扩展意义单位分析模型;三是勾勒出了短语理论的框架,为意义研究做好了理论准备。Sinclair在意义研究上的主要局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语义韵所指的模糊性,扩展意义单位模型还没有得到最好的利用;二是还没有将释义提升到应有的位置,意义研究没有真正体现出使用者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文朗读和默读下词频与笔画数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
    张慢慢, 张心如, 符颖, 杜红, 臧传丽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 (01): 5-1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02
    摘要327)      PDF (1091KB)(257)   
    以往研究显示,中文朗读与默读中的眼动模式存在差异。与朗读相比,从副中央凹获得的预视信息更能促进默读的进行,但两种阅读方式下副中央凹预视对中央凹的信息加工的影响是否相同,目前还不清楚。为此,本实验采用正常的句子阅读范式,操纵了副中央凹预视词的词频(高、低)与笔画数(少、多),对比了40名大学生被试在朗读与默读下对中央凹词注视的差异。结果显示,在单次注视时间上,发现了词频、笔画数与阅读方式的三阶交互作用,即在默读任务中出现了正向的词频与笔画数交互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表现为在默读中当副中央凹词为高频、少笔画时对中央凹词的注视时间短于高频、多笔画条件,而在朗读任务中则没有发现这种效应;在凝视时间上,出现了正向的词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且不受阅读方式的影响,表现为副中央凹词为高频时,对中央凹词的加工时间更短。实验结果支持平行加工模型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对比分析
    徐锦芬, 杨嘉琪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2): 113-1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1
    摘要92)   HTML9)    PDF (1768KB)(110)   

    本文以2009年以来国际SSCI和国内CSSCI期刊中的外语教育实证研究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从年度发文数量对该研究领域的总体情况进行梳理,并从研究对象与环境、研究主题与方法、理论视角等方面进行评述,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异同,最后阐释近五年外语教育研究热点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发现:(1)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均已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国内目前处于相对滞后阶段;(2)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小学阶段以及非通用语外语教育的重视度不够;(3)国内外学者的聚焦以微观具体的议题为主,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日渐丰富多样,理论视角也有相似之处;(4)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国内外学者都越来越关注技术赋能外语教育研究。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为未来研究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翻译学”命名与概念构建
    孟祥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55-6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07
    摘要1701)   HTML46)    PDF (1268KB)(307)   

    “知识翻译学”以“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知识之间的跨文化互动为根本理据,融通知识与文化,进而融合“知识”与“翻译学”,围绕“知识翻译”与“翻译知识”构建了一种基于知识并回归知识的译学理论。如果“知识翻译学”沿着“知识翻译之学”的路径构建,则“knowledge translation studies”为恰当的译名;如果沿着“知识之翻译学”路径构建,则“Transknowletology”可作为其可能译名。通过译名反向构建,可创造“知识互动化生”“知识剪刀差”“知识冲击”“知识-文化纠葛”“知识波纹效应”“知识翻译悖论”等一系列新概念与新话语,为“知识翻译学”提供更多的批评工具。“知识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合理界定“知识”,确立翻译标准,整合新的概念与话语,对自身进行“他者”观照,并以“格融”的言说方式介入国际学术,从而丰富、重塑国际译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翻译学宣言
    杨枫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5): 2-4.  
    摘要404)   HTML27)    PDF (248KB)(29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口译研究40年:历程、成就和展望
    王斌华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 (03): 48-5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8.03.007
    摘要497)      PDF (1743KB)(235)   
    本文全面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以近40年发表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口译论文、口译研究著作和博士论文以及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口译论文等文献计量数据为基础,从研究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中国的口译研究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的“初步发展期”、21世纪头十年的“新兴期”、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进行中的“多元发展期”。中国口译研究的成就主要表现为:期刊口译论文质量不断提升,口译理论和方法论建构逐步加强,口译教学研究成就斐然,语料库口译研究成果突出,口译研究新生代力量涌现,部分中国口译学者开始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译名与命名
    杨枫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3): 1-2.  
    摘要45)   HTML8)    PDF (301KB)(4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系统语言学范畴体系和语言观中的量子力学思想
    彭宣维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2): 19-3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2.002
    摘要459)   HTML8)    PDF (2211KB)(263)   

    韩礼德采用量子力学的基本思想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SFL)的范畴体系和语言观。对此,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讨论:(1)功能和系统概念在范畴化中的态叠加或纠缠认识;(2)语法和词汇互补:有波粒二象性特点的范畴化方式;(3)口语和书面语互补:有波粒二象性和纠缠特点的范畴化方式;(4)系统和语篇潜势互补:有多种量子力学特点的范畴化方式;(5)SFL整体语言观中相关范畴对/组的互补性思想。这些范畴对/组涉及互补性、概率因素和所指不明确性,是语言本身的特点,从而成为SFL的一种内禀属性。在当前新文科的历史大背景下,充分了解这一点对我们进一步认识韩礼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应用,以及对于理论上的推陈出新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影响
    张红, 杜欣然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6): 105-11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6.011
    摘要584)   HTML37)    PDF (1883KB)(282)   

    外语学习动机一直是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最强大的推动力之一,在语言习得研究中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个体差异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Q方法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PQ Method及Nvivo12.0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主要存在四种类型:未来憧憬型、避免失败型、自我发展型和文化兴趣型。(2)影响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学习者因素、学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张瑞华, 李顺然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6): 101-11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6.011
    摘要953)   HTML26)    PDF (2624KB)(292)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对CSSCI及外语类重要期刊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评述,向读者呈现了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该领域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实证类研究占绝大多数;实证类研究中,对新闻话语、媒体话语及政治话语的关注度较高,近年来对其他话语,如网络话语、时尚话语、演讲话语、通用话语等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升温;形象建构研究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其中尤以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为主,但也不乏对城市形象、企业形象、老年人形象、性别身份、特定群体身份和个体身份等方面的话语建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学外译 贵在灵活——威廉·莱尔译介鲁迅小说的当下启示
    朱振武, 谢泽鹏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 (04): 69-7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4.012
    摘要415)      PDF (1458KB)(111)   
    美国著名翻译家和鲁迅研究专家威廉·莱尔的鲁迅小说译本既忠实顺畅,又追求“神似”,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本文以威廉·莱尔英译本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鲁迅的〈狂人日记〉及其他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从意译、归化等翻译策略入手,通过大量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探讨威廉·莱尔的译介策略及其翻译自觉,分析和阐释该译本成功之道及其可资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文科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探索
    常辉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4): 92-9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11
    摘要551)   HTML19)    PDF (805KB)(156)   

    英语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众多的优秀外语人才,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为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英语专业一直不断自我调整和发展,多数学校走出了一条复合道路。近年来,英语专业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吸引力不断下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专业培养出现了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本文介绍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的改革与人才培养,主要包括改革背景、改革理念与培养特色、课程体系、配套措施、改革成效以及未来规划。经过四年的建设,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英语专业更具吸引力,学生自信心增强,师生体验感更好,学科与专业联系更加紧密,也带动了师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外语学习焦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001~2018)——基于一篇高被引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何航, 王银泉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3): 68-8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3.008
    摘要608)   HTML13)    PDF (5251KB)(214)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外语学习焦虑”研究领域的一篇高被引论文在2001~2018年的引用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和引文分析法,借助CiteSpace科学计量软件对关键词的频率、突现和聚类共现作可视化图谱分析,探讨外语学习焦虑研究的理论演进路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研究表明:(1)外语学习焦虑研究的演进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发展期和成熟期;(2)外语学习焦虑研究热点集中于情感因素、学习者个体差异、交际行为和语言文化环境上;(3)外语学习焦虑研究前沿集中于网络多媒体教学改革、自主课堂教学改革上。基于分析结果,文章揭示了外语学习焦虑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积极影响,反思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希冀为未来研究开拓新空间,提供新视角。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届“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话语体系构建研讨会”综述
    李桂东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3): 109-112.  
    摘要294)   HTML9)    PDF (644KB)(160)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特色学术能走向世界吗?
    曲卫国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4): 13-2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2
    摘要202)   HTML1)    PDF (2000KB)(244)   

    近些年来,提出发展中国特色学术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鲜有讨论现代化条件下的“中国特色学术”意味着什么,鲜有讨论特色学术是否有科学的可能,更鲜有探讨中国特色学术走向世界的后果。本文对主张发展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的国情论和传统论提出质疑,认为他们所鼓吹的特色学术是出于非学术的考量,并特别指出了“产出导向法”的所谓中国特色来源的非学术性问题。这些考量无视科学研究超越传统、超越族裔的基本常识,其后果只能使中国的学术另类化。另类化的学术除了展品价值,并不能为世界所理解,更不能作为理论和方法得到世界的运用。因此,特色学术非但不能使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反而会阻断中国学术在世界成功的可能。学术唯有是世界的,才能是民族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翻译学
    蓝红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34-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4
    摘要326)   HTML12)    PDF (1600KB)(250)   

    作为理论,知识翻译学从人类知识行为的角度来认识翻译,是对翻译本质论的一次革新,它将引发学界对翻译与人类自身思想性存在之关系的思考。知识的地方性、历史性和流动性决定了知识必然与翻译共在,知识的翻译和翻译的知识是知识翻译研究的两大对象。知识真理性标准、知识传播情境性和知识类别形式的多样性构成了知识翻译研究的具体问题。作为方法,知识翻译学在认识翻译现象、解决翻译实践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研究人类知识发展历史中的翻译,研究翻译在人类知识和观念形成的历史中所产生的作用,揭示翻译被遮蔽的知识生长价值,这是知识翻译学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机器翻译视角下的翻译本质
    胡健, 范梓锐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2): 90-9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08
    摘要105)   HTML10)    PDF (1168KB)(62)   

    机器翻译的发展与应用为反思与启示翻译主体、过程与产品三大翻译本质问题提供了机译视角。在当前弱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主体介于机器与人类之间,机译促使翻译劳动分工与译者身份泛化,衬托出人译宝贵价值;翻译过程处于人译多元转化与机译概率匹配之间,两者翻译过程差异性或源自不同翻译观:前者所持有的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动态翻译观,后者采用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静态翻译观;翻译产品定位于功能与意义之间,机译能够实现翻译的文内功能,但不一定传递文外意义,太过注重机译的功能而忽略人译的意义,可能造成语言“污染”与语感钝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叶兴国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 (05): 1-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5.001
    摘要491)      PDF (1726KB)(195)   
    本文简要回顾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脉络,介绍了该专业应运而生的前因后果,阐述了该专业的设立和我国外经贸事业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该专业建设的现状,以及中国商务英语研究会在该专业的创立和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特别强调了在制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和我国外经贸事业发展的大趋势。研究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该着眼于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重新定义商务英语的内涵,人才培养规格应该从主要适应传统货物贸易向能够适应现代服务贸易转变,要兼顾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和复合型,各校应该细分需求,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后疫情时代的多语研究:反思与展望
    郑咏滟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1): 64-7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08
    摘要687)   HTML11)    PDF (1900KB)(279)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意识到,身处互联互通的整体系统之中,多语言多文化的世界仅靠英语无法建立公平、公正、有效的全球沟通体系。英语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映射了中心-边缘结构性不平等,体现了知识生产领域的地缘政治。“英语至上”的语言不平等裹挟着认识论不平等,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中心知识体系的地位,固化了语言为导向的学术研究的单语思维定式。在此背景下,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新格局,如何打破固有的全球沟通体系和构建多语共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语言为导向的学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随着“多语转向”,应用语言学的一大分支“多语研究”蓬勃发展。但是在单语思维定式影响下,大量的多语研究仍被单语思维主导,陷入单语认识论的困境。长此以往,只会进一步抬高英语至上的地位、加剧全球知识生产和沟通的结构性不平等。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应从研究范式、理论视角、研究对象三个维度构建后疫情时代多语研究新框架。就研究范式而言,采用“多语地研究”新路径,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体现一种以上语言的贡献,激活多语资源、突破单语惯习;就理论视角而言,积极探索不同语言背后的认识论传统,寻找替代性认识论,构建研究的认识论多样性;就研究对象而言,在以英语学习为研究对象主体的基础上,丰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关注边缘群体,拓展理论边界。我们认为,当今学界需要正视语言层级化的现实,一方面,英语是我们在国际学界发出声音的渠道;另一方面,我们也肩负责任和使命,基于本土事实,参考本土知识系统,做出中国的多语研究。我们应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不确定的局面下,努力探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引导下多语发声的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