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Baidu   Google scholar   CSCD   Crossref   Web of science   Sciencedirect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选项: CSCD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黄强, 郭怿, 江建华, 明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 55(12): 1499-1509.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272
    PDF全文 (1201) HTML (529)   可视化   收藏
    CSCD(36)

    目前,第三次能源革命已经开始,为了减少碳排放,发达国家先后制定了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并公布了放弃火电、核电的时间表.与此同时,中国也向世界作出承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因此,在“双碳”目标下,研究清洁电力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国水、风、光等清洁能源储量及其特征,预测了中长期电力需求,依据电力电量平衡原理,估算了2030和2050规划水平年电力系统结构组成,并分析了未来CO2排放趋势,提出了未来中国清洁电力的发展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预计2027年中国电力系统将实现“碳达峰”;2030年中国清洁电力发电量将超过总发电量的50%;2050年火电、核电将被水、风、光等清洁电力全部取代,电力行业将实现CO2的“零排放”,基本全面实现电力系统的绿色转型,以响应国家的“双碳”目标.

  • 吕祥梅, 刘天琪, 刘绚, 何川, 南璐, 曾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 55(12): 1586-1597.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339
    CSCD(14)

    为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和降低碳排放,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提出一种考虑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多能源园区日前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首先,向园区引入储气设备和储热设备后,进一步挖掘能源耦合设备的潜力,探究电动汽车充电方式的影响;其次,基于阶梯型价格曲线建立了价格型联合热电需求响应模型;然后,考虑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运行,构建了碳捕集和储碳设备模型;最后,提出多能源园区日前低碳经济调度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模型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园区调度灵活性,有效降低园区碳排放量,增加园区收益,促进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纳.

  • 新型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
    李佳琪, 徐潇源, 严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2, 56(3): 253-266.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464
    PDF全文 (1488) HTML (972)   可视化   收藏
    CSCD(14)

    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制氢技术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率的同时,加速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未来,电氢能源系统与交通系统的耦合将会更加密切.以大规模新能源汽车接入为背景,首先综述了电氢能源系统的发展现状,并对耦合系统制氢、出力波动平抑以及参与电力系统优化运行3种工作模式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能源角度出发,分别对电力-交通耦合系统中的联合规划与优化运行研究现状以及氢能-交通耦合系统中的加氢站优化与氢能运输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结合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瓶颈,从动态模型构建、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等方面对未来可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新型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
    黄远明, 张玉欣, 夏赞阳, 王浩浩, 吴明兴, 王宁, 陈青, 朱涛, 陈新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3, 57(4): 432-441.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477
    CSCD(13)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对电力系统容量充裕性带来了新的挑战,系统必须具备充足的置信容量应对可再生能源的出力波动性和随机性.由于储能置信容量与电源规划结果的非线性关系,传统电源规划方法难以准确计算储能置信容量并建立系统置信容量充裕度约束.通过综合考虑火电、可再生能源、储能以及需求侧响应建立了电源规划模型,内嵌全年8 760时段生产运行模拟以确保系统具有充足灵活性,同时改进容量充裕性约束以考虑需求响应资源和储能的容量价值.针对储能置信容量的非线性问题,设计了迭代算法进行求解,并用某区域电力系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中,影响系统成本的主要因素是灵活性约束,引入少量需求侧响应资源可大幅降低系统成本,为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资源电力系统规划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 游广增, 汤翔鹰, 胡炎, 邰能灵, 朱欣春, 李玲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 55(7): 802-813.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0.012
    CSCD(12)

    以风光水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电源会增加电力系统的不确定性.为了保证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灵活运行,提出一种典型运行场景电力系统灵活性评估方法.利用改进的K-means算法,将新能源和负荷的运行场景进行聚类组合得到典型运行场景.从区域内供需平衡、区域内潮流分布和区域间输电能力3个角度提出灵活性评估指标;计算每种典型场景的灵活性评估指标,并根据每种场景的出现概率计算得到综合评估指标以评估系统的整体灵活性.最后,基于南方某地区实际新能源和负荷历史数据在改进的IEEE 39节点系统上进行电力系统灵活性评估.结果表明,该聚类方法和灵活性指标可以有效反映电力系统的灵活性.

  • 学报(中文)
    刘海龙,张大旭,祁荷音,伍海辉,郭洪宝,洪智亮,陈超,张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0, 54(10): 1074-1083.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9.274
    CSCD(11)
    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平纹SiC/SiC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CT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纺织陶瓷基复合材料拉伸损伤演化与失效机理.制备了第3代SiC纤维增韧平纹叠层SiC/SiC狗骨状试件.研制了CT原位拉伸测试仪,完成了纳米X射线CT原位拉伸试验,对CT扫描三维重建图像和扫描电镜照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X射线CT原位试验能够揭示材料拉伸损伤演化过程.平纹SiC/SiC复合材料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损伤萌生于非线性变化阶段.首先,出现基体横向开裂,并随着拉力的增加逐渐扩展.其次,出现层间基体开裂和纤维束基体纵向开裂,并逐渐扩展至纤维束宽度.最后,拉伸方向纤维断裂,材料失效,大多基体横向裂纹闭合,但纵向纤维束与束间基体分离严重,断口参差不齐,有明显的纤维拔出现象.
  • 赵景茜, 米翰宁, 程昊文, 陈思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 55(12): 1577-1585.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293
    CSCD(11)

    建立考虑岸电负荷弹性的港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模型,精细化建模岸电负荷;其次,将模型解耦为岸电负荷弹性与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两部分,计算港口-船只主从博弈模型下的岸电负荷曲线;最后,采用最佳响应法迭代求解考虑岸电负荷弹性的最优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帮助合理配置港区资源,有效提升港区的用能效率,增加港区收益,助力港区节能减排.

  • 学报(中文)
    俞梦琦,史凯龙,周晓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0, 54(1): 69-75.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0.01.009
    CSCD(11)
    针对多设备串行系统,提出一种基于双时间窗策略的机会维护决策模型,改变传统单窗策略中以达到单设备最优维护周期为系统停机条件这一决策方式,转而以此作为维护决策触发条件,进而基于维护组合时间窗确定最佳的维护设备组合,并引入维护时机时间窗优化系统的维护停机时刻.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小化系统在规划期内的维护总成本,获取系统的最优维护策略.算例分析表明,双窗策略在维护总成本方面优于单窗策略.
  • 学报(中文)
    王红雨,尹午荣,汪梁,胡江颢,乔文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9, 53(7): 765-772.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9.07.001
    CSCD(11)
    针对当前无人机障碍物检测能力较弱的问题,基于图像快速边缘提取算法,提出一种改进型局部二值模式(I-LBP)算子来增强边缘提取效果.在HSV (Hue, Saturation, Value)颜色空间中,利用I-LBP算子描述像素点的局部纹理特征,并采用Hausdorff距离确定边缘点,最后用矩形框圈出障碍物轮廓.该算法根据模糊集理论对传统LBP算子进行改进,通过将简单的二值化描述方式扩充到三维向量,增强了LBP算子对局部纹理特征的描述能力及其抗噪声的能力.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验证的结果表明:I-LBP算子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在光照条件较差并有噪声污染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准确地识别障碍物;同时,I-LBP算子还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可以满足无人机的避障要求.
  • 学报(中文)
    罗承昆,陈云翔,胡旭,薛丁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9, 53(6): 741-748.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9.06.016
    CSCD(11)
    针对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体系中装备种类繁多、关系复杂的问题,从体系效能视角出发,提出一种基于作战环和自信息量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方法.将装备和关联关系抽象为节点和边,根据节点的战技指标确定边的度量指标,构建基于作战环的作战体系网络模型;根据各目标节点参与的作战环数量及其效能提出基于自信息量的作战体系效能评估方法,建立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模型.以某反航母作战体系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充分考虑了各装备和关联关系的异质性与不确定性,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估装备体系贡献率,为装备立项论证和作战体系优化提供方法支撑.
  • 陈舞, 王浩, 张国华, 王成汤, 钟国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0, 54(8): 820-830.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0.99.011
    CSCD(10)

    坍塌是钻爆法隧道施工过程中常见的灾害事故之一.为了有效预防坍塌事故,为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分析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将T-S模糊故障树和贝叶斯网络进行互补融合,提出了一种基于两者的钻爆法施工隧道坍塌可能性评价方法.根据T-S模糊故障树向贝叶斯网络转化的方法来确定贝叶斯网络模型和条件概率表;利用模糊数和模糊子集分别描述节点的故障状态和故障概率;运用贝叶斯网络双向推理算法进行计算.该方法可以利用根节点的故障概率模糊子集和施工中实际故障状态两种不同的正向推理方式计算隧道坍塌可能性,并且可以依据根节点的重要度分析结果排查故障,同时可以通过反向推理计算根节点的后验概率诊断故障.两个工程实例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评价隧道坍塌的可能性并确定关键致险因子,可作为隧道施工安全保障和管理的决策工具.

  • 学报(中文)
    郝虹斐1,郭伟1,桂林2,王磊1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18, 52(5): 518-524.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8.05.003
    CSCD(10)
    针对复杂装备预防性维修决策中设备寿命和成本估计不足的问题,研究了非完美维修情境下复杂装备的预防性维修决策优化方法.基于虚拟寿命理论建立了维修效率与设备寿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3种检测及维修的周期计算方法;将故障导致的质量波动及可变维修成本纳入考量,建立了更精确的成本估算模型;以设备可用度最高和总成本率最低为目标,建立了预防性维修的多目标决策模型.同时,以某型加工中心为例,结合其生产与维修历史记录,通过实例数值对比分析了静态、动态及失效极限3种维护周期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性,以及不同维修水平下总成本率与设备可用度的差异,并分析了质量成本对最优策略的影响,从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和新颖性.
  • 新型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
    曾博, 穆宏伟, 董厚琦, 曾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2, 56(3): 279-292.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367
    PDF全文 (1156) HTML (388)   可视化   收藏
    CSCD(10)

    5G基站的大量接入为未来电力系统的低碳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激励5G基站参与需求响应,并将其纳入现有主动配电网(ADN)运行框架,能够在降低5G基站自身用电成本的同时,促进可再生能源(RES)消纳和高效利用.提出了一种考虑5G基站低碳赋能的ADN多目标区间优化运行方法.在深入分析5G基站与配电网互动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5G基站运行灵活性描述模型,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5G基站对配电侧碳减排的作用.以系统运行成本和碳排放量最小化作为目标,考虑配电网和通信网两方面的约束限制,建立了含5G基站的ADN多目标运行优化模型.该模型通过对ADN中RES及5G基站设备联合调度,并采用区间方法考虑RES出力和通信负载的不确定性,可实现系统经济与低碳效益的综合最优.结合基于区间分析的等效转化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问题进行求解,算例分析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新型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
    李林晏, 韩爽, 乔延辉, 李莉, 刘永前, 阎洁, 刘海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2, 56(5): 554-563.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2.040
    PDF全文 (1046) HTML (400)   可视化   收藏
    CSCD(9)

    风光-电动汽车协同调度能够有效降低风光出力和电动汽车无序充电等多重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的不利影响.现有优化调度模型多以等效负荷波动最小为优化目标,仅考虑了等效负荷的整体波动性,无法衡量风光出力与负荷的匹配度且并未考虑不同出力场景下风光出力的差异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面向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场景的风光-电动车协同调度方法.构建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电动汽车无序充电模型;基于风光出力预测数据,构建基于Gap statistic和K-means++算法的风光出力典型日划分模型;以等效负荷方差和负荷追踪系数最小为双优化目标,构建风光-电动汽车协同调度模型,并采用NSGA-II算法求解.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有效提升风光出力与负荷的匹配度,降低等效负荷波动性,从而缓解风光出力和电动汽车无序充电等多重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的不利影响.

  • 新型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
    王文彬, 郑蜀江, 范瑞祥, 陈文, 周世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2, 56(3): 312-324.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391
    CSCD(9)

    随着分布式发电研究与应用的迅速发展,分布式交易市场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力交易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将市场评价机制引入用户的竞拍交易机制中,将促使用户考虑市场评价机制对其交易策略的影响,推动分布式交易市场的良性发展.针对微网用户间的分布式电能交易市场展开研究,首先,以市场参与主体及交易支撑软硬件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电能供应能力、用户满意度、平台安全性等方面建立多维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分布式电能交易市场评价方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梳理,并从指标体系建立、指标计算方法及综合评价方法三方面分析了分布式电能交易绩效评价的关键技术.最后,结合当前发展现状,对未来分布式电能交易绩效评价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江婷, 邓晖, 陆承宇, 王旭, 蒋传文, 龚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 55(12): 1650-1662.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297
    CSCD(9)

    建立电-热综合能源系统,同时参与电能量市场和旋转备用市场的日前优化决策模型,并将阶梯式碳交易引入该模型中.模型采用条件风险价值方法对新能源和电负荷不确定性风险进行管理,以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运营方案成本和碳排放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制定运行计划和安排备用资源.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通过发挥综合能源系统多能互补优势和合理安排备用资源应对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风险,提高了能源供应的可靠性、经济性和低碳性.

  • 新型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
    颜文婷, 杨隆, 李长城, 罗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3, 57(9): 1165-1175.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2.152
    CSCD(9)

    严重的地震灾害不仅会造成配电网大面积停电,还会损坏交通网,阻碍配电网恢复资源的运输,进而减缓配电网恢复.考虑地震攻击交通网的影响,提出地震灾害下配电网的韧性评估方法及韧性提升策略.首先,基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建立反映地震灾害与交通-配电网故障概率关系的地震攻击模型,量化地震灾害对交通-配电网的影响,并生成交通-配电网故障场景.其次,引入配电网抢修队等待道路修复疏通时间,提出配电网韧性评估指标.再次,构建考虑故障线路抢修、道路修复疏通以及应急资源调度的配电网恢复双层优化模型并求解,上层优化模型以最小失电负荷量为目标,下层优化模型以最短配电网抢修队等待道路修复疏通时间为目标.最后,采用12节点交通网与IEEE33节点配电网耦合算例,验证所提韧性指标的可行性以及恢复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考虑地震攻击交通网影响的配电网韧性评估指标更准确,所提的恢复策略能有效提升地震灾害下配电网韧性.

  • 新型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
    刘飞, 车琰瑛, 田旭, 许德操, 周慧洁, 李知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3, 57(7): 757-768.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516
    CSCD(9)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电力系统正逐步转型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面临新的供需平衡形势.抽水蓄能作为目前最成熟的储能技术,通过提供不同时间尺度的灵活性资源,能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且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然而,新形势下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营决策和成本疏导机制尚未厘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首先综合分析了抽水蓄能电站的技术特点和功能定位;其次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建立了抽水蓄能电站的成本模型,并分析成本疏导的路径;再次针对电力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刻画了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成本疏导方式的演化路径,为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市场化进程提供了可行方案;最后对抽水蓄能电站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学报(中文)
    汪辉兴,张广,欧阳青,王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19, 53(3): 380-386.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9.03.017
    CSCD(9)
    磁流变脂材料无沉降、密封结构简单、制备容易,因而具有巨大工程应用前景,在剪切模式下的流变特性是磁流变脂缓冲器件设计和应用的基础.采用商业润滑脂为基体,制备了羟基铁粉质量分数分别为30%、50%和70%的磁流变脂.利用稳态剪切测试分析了不同铁粉质量分数的磁流变脂的黏度、剪切应力、屈服应力随剪切速率和磁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磁流变脂的本构关系可用Bingham模型进行描述,且在一定范围内,羟基铁粉质量分数越高,磁流变脂的黏度和剪切应力可调范围越广.以铁粉质量分数为70%的磁流变脂为例,运用大振幅振荡剪切的方法,确定线性黏弹性区间和非线性黏弹性区间的临界应变幅值为 0.02%;计算该型磁流变脂在磁感应强度为 0.96T 时的屈服应力为 24.7kPa,磁致储能模量为 1.17MPa,相对磁流变效应高达 3814%.
  • 学报(中文)
    丁司懿,金隼,李志敏,魏桢琦,杨夫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18, 52(1): 54-62.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8.01.009
    CSCD(9)
    利用稳健特征值法(REM),通过一系列实验建立了平面参数与航空发动机高压压气机(HPC)转子零/组件同心度之间的偏差传递模型;通过对比各级零件偏心距以及止口端面圆跳动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并对其贡献率进行分析.为了有效提高HPC转子零/组件同心度,采用遗传算法(GA)确定各级零件的最佳安装角.结果表明,所提出的REM-GA方法适用于连续组合堆栈过程,可使各级零件的同心度提高50%以上,所获零件1、零件2和零件3的最佳安装角分别为6.225,3.422,5.983rad.
  • 学报(中文)
    王志坚,陈晓阳,沈雪瑾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18, 52(5): 525-532.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8.05.004
    CSCD(9)
    基于载荷分享机制和考虑粗糙表面接触变形的统计学模型,建立了耦合粗糙峰接触弹塑性变形与边界膜摩擦化学效应的有限长线接触热弹流混合润滑模型,通过与无限长线接触混合润滑模型的分析结果、有限长线接触光弹流润滑实验以及双圆盘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并探讨了表面粗糙度和润滑油性质对接触副润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表面粗糙度可以改善润滑状态,从而提高有限长线接触副的极限承载力.
  • 学报(中文)
    刘郡,张执南,谢友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18, 52(5): 505-510.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8.05.001
    CSCD(8)
    针对活塞环-缸套系统的摩擦行为建立了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考虑了气穴现象和混合润滑的影响,研究了低黏度润滑油条件下织构对活塞环-缸套系统摩擦特性的影响,对比了在低黏度润滑油SAE0W20和SAE5W20的条件下活塞环表面含半径30μm、深度3μm的球形织构与不含织构的活塞环-缸套系统摩擦特性.结果表明:织构的作用与润滑油黏度密切相关;在润滑油SAE0W20的条件下,球形织构起到了一定的减摩作用;在润滑油SAE5W20的条件下,球形织构增大了系统的摩擦功率损失和摩擦平均有效压力.
  • 学报(中文)
    房明星1,2,毕大平1,沈爱国1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18, 52(3): 356-364.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8.03.015
    CSCD(8)
    针对多通道合成孔径雷达-地面动目标显示(SAR-GMTI)二维余弦调相散射波干扰展开深入研究.在传统SAR散射波干扰基础上,阐述了二维余弦调相散射波干扰原理,以双通道偏移相位中心天线(DPCA)技术为例分析了其对多通道SAR-GMTI的对抗性能,并以强散射性诱饵为散射目标进行了仿真实验和应用分析.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对SAR-GMTI可产生携带真实目标散射信息的二维“网状”多假目标,并可通过合理配置干扰机和诱饵目标的数量和位置灵活控制干扰目标分布,通过诱饵目标运动实现更加逼真的动目标干扰效果.
  • 学报(中文)
    姚来鹏, 侯保林, 刘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0, 54(2): 144-151.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0.02.005
    CSCD(8)
    为处理某自行火炮弹药传输机械臂系统在负载变化和非线性摩擦干扰情况下的快速定位控制问题,构造了一种结合自适应思想的新型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控制策略.建立了负载变化及非线性摩擦干扰情况下的弹药传输机械臂动力学方程.为避免控制器产生奇异问题和改进控制器到达滑模面的速度,采用一种新型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控制策略,设计了弹药传输机械臂的控制律.针对系统不确定上界难以确定的问题,采用自适应律估计系统的不确定上界,并利用Lyapunov准则证明了系统状态的有限时间收敛.为实现系统非线性摩擦补偿控制,使用遗传算法对建立的Stribeck模型进行参数辨识.不同负载工况下弹药传输机械臂实验结果表明:文中设计的控制器实现了负载变化和非线性摩擦情况下弹药传输机械臂的快速准确定位,具有良好的鲁棒性,控制策略合理有效.
  • 学报(中文)
    刘志豪, 闵荣, 方成, 易超, 鹿存跃, 马艺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9, 53(10): 1173-1181.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9.10.005
    CSCD(8)
    垂直起降无人机飞行模式转换时的飞行控制策略对于保证无人机安全可靠地飞行至关重要.对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过渡模式的飞行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最快模式转换定高控制策略,并利用模拟分析和实验的手段对比了该策略、经典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策略和最快模式转换控制策略的飞行效果.最快模式转换定高策略优化了转换速度和高度变化两个飞行参数,同步了俯仰角达到巡航攻角的时间和飞行速度达到巡航速度的时间,保持了无人机在模式转换过程中竖直方向的受力平衡.模拟结果表明:最快模式转换定高控制策略比经典PID控制策略和最快模式转换控制策略的时间分别缩短了 0.98 和 0.48s,高度变化量分别减小了 2.27 和 0.91m;最快模式转换定高控制策略的飞行控制效果明显优于经典PID控制策略和最快模式转换控制策略.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解决了尾座式垂直起降无人机飞行模式转换时的掉高问题,能够保证无人机在过渡模式下快速平稳地实现飞行模式转换.
  • 学报(中文)
    吴长征1,岳义1,2,韦宝琛1,刘殿富3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18, 52(1): 45-53.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8.01.008
    CSCD(8)
    针对双臂机器人运动规划过程中的自碰撞问题,提出了基于空间向量几何距离的机械臂自碰撞检测方法;改进了传统的人工势场法,并用线性结构的斥力场描述机械臂各杆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于构造多杆碰撞检测的描述指标;利用线性斥力场描述的结构得到一种新的双臂机器人无自碰撞运动规划算法.结果表明,与传统的人工势场法相比,所提出的无自碰撞运动规划算法能够将线性斥力场引入无自碰撞规划算法中,并作为算子用于计算避免自碰撞的规划调整量,其结构简单、计算方便.同时,结合实际的双臂机器人物理参数,通过预先给定机器人运动轨迹的模拟,验证了无自碰撞运动规划算法的有效性.
  • 学报(中文)
    李显生1,孟凡淞1,郑雪莲1,任园园1,严佳晖2,吴萍3,张景海1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18, 52(2): 163-168.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8.02.006
    CSCD(8)
    为了研究应激情况下驾驶人的心理特性,分析了不同应激场景下驾驶人的心电数据.采取Ergo LAB人机环境同步平台对驾驶人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和频域数据进行了提取,并选取了合适的心电特性指标作为分析指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被试驾驶人的心电数据,得到了应激场景下的驾驶人心理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心率增加率方面,不同的应激场景会对驾驶人的心率增长率有着显著的差异性影响;在HRV时域特性方面,驾驶人对行人、自行车这2种目标物紧张程度持续性较长,而对天气、机动车的紧张程度则是间断性的;在HRV频域特性方面,驾驶人对行人和自行车一类的非机动车时心理负荷增加,而对机动车和外在天气条件心理负荷有所降低.
  • 兵器工业
    张朝飞,罗建军,徐兵华,马卫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 2017, 51(8): 970-976.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7.08.011
    CSCD(8)
     针对少数据、小样本序列的预测问题,在分析常规灰色GM(1,1)预测模型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的算法模型,将优化后的预测方法推广为多参数预测.首先,建立了利用最新量测量进行初始化的预测模型,然后通过新陈代谢的方法利用新信息代替旧信息实现等维的模型预测,同时引入衰减记忆最小二乘法对新旧信息进行加权处理,背景值以归一化的平均相对误差作为精度检验标准,采用粒子群算法自适应寻优.最后,通过对某型惯性测量单元(IMU)的标定参数稳定性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降低了6%~58%,表明预测方法可以应用于IMU标定参数的长期稳定性预测.
  • 制导、导航与控制专栏
    赵建霞, 段海滨, 赵彦杰, 范彦铭, 魏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0, 54(9): 973-980.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0.146
    CSCD(8)

    有人/无人机共融集群中的有人机可弥补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中能力的不足.利用鸽群层级交互机制能够高效传递信息的特点,提出一种有人/无人机集群一致性控制方法.根据动力学约束与人类行为特点,建立无人机动力学模型和多通道的有人机操作员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鸽群层级交互机制构建集群系统的层级交互网络:有人机对等级较高的无人机发送指令,并通过层级网络影响整个无人机群体.设计可节约资源的自适应牵制控制策略,实现有人/无人机集群运动状态的一致性.此外,对系统稳定性进行简要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
    陈仁朋, 王志腾, 吴怀娜, 刘源, 孟凡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2, 56(12): 1710-1719.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018
    CSCD(8)

    为评估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和区间数改进优劣解距离(TOPSIS)法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调研建立基于土体性质、建筑物因素、隧道因素、盾构掘进参数等影响因素为主的风险评估体系,基于专家打分利用FAHP判断因素权重.利用传统TOPSIS法,根据因素分级标准选取6个典型样本,确定非等分风险等级判断标准.首次将区间数改进TOPSIS法运用到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的风险评估中,采用区间数描述工程情况.该评估过程均采用量化方式,比传统风险评估方法的准确性更高,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少,客观性更强.利用该方法对某砌体建筑物进行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为类似工程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新型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
    卢地华, 陈自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2, 56(3): 342-352.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027
    CSCD(8)

    针对锂离子电池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完全充放电而导致的充电起始点及截止点不确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充电状态因子的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方法.搭建电池老化实验台架,采用8块镍钴锰锂离子电池进行老化实验;区别于传统单状态因子估计,选取不同老化阶段下恒压充电状态前端等时间差的电流平均值,以及恒流充电状态末端等幅值电压的充电时间构造健康因子;分析不同老化阶段实验电池的荷电状态-开路电压对应关系,通过理论推导及实验结果证明健康因子的正确性;建立具备强泛化能力的改进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并通过粒子群算法优化模型超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双充电状态健康因子与电池老化衰减密切相关,所建立的改进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可实时估计不同老化状态下的电池健康状态,具备容量局部回弹变化的表征能力,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嵌入式电池管理系统健康状态估计方法.

  • 廖启术, 胡维昊, 曹迪, 黄琦, 陈哲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 55(12): 1520-1531.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244
    PDF全文 (1276) HTML (241)   可视化   收藏
    CSCD(8)

    为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的需求,构建一套完整的“源-网-荷-储”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Hamiltonian Monte Carlo推断深度高斯过程(HMCDGP)算法的分布式光伏净负荷预测模型.首先,分别使用直接预测和间接预测两种形式对预测模型的精度进行实验并得到点预测结果;其次,使用所提出的模型进行概率预测实验并得到区间预测结果;最后,通过以澳洲电网记录的300户净负荷数据为基础的对比实验验证所提模型的优越性.在得到准确的净负荷概率预测后,可以通过电力调度充分利用光伏产出,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从而减少碳排放.

  • 李玲芳, 陈占鹏, 胡炎, 邰能灵, 高孟平, 朱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 55(7): 791-801.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0.024
    CSCD(8)

    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并网为电力系统的规划与运行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增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应对不确定事件的调节能力,保障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需要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首先,从线路传输能力和安全运行的角度定义电网灵活性指标.在此基础上,考虑系统经济运行策略,以灵活性、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可再生能源弃用量最优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灵活性和经济性的多目标输电网双层规划模型.采用NSGAII优化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改进的Garver-6和IEEE RTS-24节点可靠性测试系统为例,分析所提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规划方案能够有效提升电网传输能力,降低可再生能源弃用率,增强电网运行的灵活性和经济性.

  • 田康, 张尧, 李金龙, 张新曙, 尤云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 55(1): 1-10.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0.99.015
    CSCD(8)

    波浪数值模拟一直是船舶海洋工程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该研究基于开源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平台OpenFOAM对Stokes五阶波进行模拟.由于几何流体体积(VOF)方法中的几何重构处理能够实现对自由液面更精准的捕捉,所以该研究采用了OpenFOAM内置几何VOF方法——isoAdvector方法,进行自由液面捕捉,通过二次开发引入松弛区方法进行消波处理.对几何VOF方法下网格密度及库朗数进行了收敛性分析,发现可用较大库朗数获得较好的波浪模拟结果;在不同波陡和波频情况下,对几何VOF方法和代数VOF方法模拟波浪的波高及相位进行分析,并与Stokes五阶波理论值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几何VOF方法能更好地对波高进行模拟.最后探讨了松弛区方法中消波区长度及权重分布对消波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大于2倍波长的消波区长度配合指数权重分布可达到最佳消波效果.

  • 新型电力系统与综合能源
    李幸芝, 韩蓓, 李国杰, 汪可友, 徐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2, 56(8): 977-993.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450
    PDF全文 (1381) HTML (900)   可视化   收藏
    CSCD(8)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需要加快构建以绿色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随着系统规模增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绿色能源碳交易机制和碳数据管理技术可有效鼓励绿色能源发展,成为低碳电力推行的有效手段.而精确实时的碳计量将进一步为交易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撑.介绍目前绿证交易和碳交易的研究现状,分析区块链技术在绿电追溯、绿证交易、碳交易、绿证与碳资产联合市场4个方向的关键技术适用性;研究当前碳计量方式的具体数学模型,讨论分析适用于区块链架构的碳源追溯计量数据可用性,并对碳计量方式的未来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 丁卯, 耿达, 周明东, 来新民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 55(6): 764-773.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19.301
    CSCD(8)

    基于变密度法的结构强度拓扑优化中,优化结果存在灰度单元,导致结构应力水平难以准确预测,后处理前后结构应力水平变化较大.该研究通过采用基于过滤-投影的结构参数化方法,实现在迭代优化过程中结构中间密度单元比例不断下降.通过研究结构比强度问题主要优化参数对寻优过程、优化结构强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先结构拓扑优化、后近似形状优化的新优化策略.实现了在优化过程中对结构应力水平变化趋势的准确控制,在提升优化过程稳定性的同时,实现了结构强度优化.通过典型的优化算例验证了所提出优化方法的合理性及实用性.

  • 宋邓强, 周彬, 申兴旺, 鲍劲松, 周亚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 55(5): 544-556.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0.241
    CSCD(7)

    在动态性、离散型强的船舶分段制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过程资源组织、产品加工不透明等因素导致管理者知识获取成本高、效率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加工节拍数据流的知识图谱动态生成和更新方法.通过分析船舶分段的加工流程与工位数据特点,给出加工节拍数据信息模型定义;提出静态资源与加工节拍数据的图映射步骤、模型以及融合连接算法,实现工位动态时序数据与知识图谱的语义关联;利用工位流程与产品结构关系生成车间级动态知识图谱.以某船舶分段生产过程为例,设计开发知识图谱可视化原型系统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利于船舶分段制造过程中知识的组织、获取与重用.

  • 周宇, 赵勇, 于忠奇, 赵亦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2, 56(1): 62-69.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0.326
    CSCD(7)

    流动旋压是成形薄壁筒体的优势技术,但对于带筋筒体,其所能成形的内筋高度受限.针对该类构件旋压成形内筋填充困难的问题,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交叉内筋薄壁筒体错距旋压成形的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旋轮数量对铝合金2219-O带筋筒体内筋填充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正交内筋薄壁筒体的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在错距旋压工艺中,增加旋轮数量会减小铝合金带筋筒体的内径扩径量,并抑制材料的轴向流动,使内筋的几何精度更高.仿真与试验结果相比,其内筋填充饱满度的平均误差为11.3%,所建立的错距旋压仿真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 李芬, 周尔畅, 孙改平, 白永清, 童力, 刘邦银, 赵晋斌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 55(12): 1510-1519.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264
    PDF全文 (1061) HTML (146)   可视化   收藏
    CSCD(7)

    为提高光伏功率预测准确率提出了一种新的天气分型方法,该方法首先按总云量大小区分晴天和云天,然后根据太阳被遮蔽的程度将云天进一步细分为三类.该方法能有效识别影响光伏出力的关键气象环境因子特征,并对其加权求和得到新型分类指标Sky Condition Factor(SCF).该方法物理意义明确,区分度较好且易于量化.对天气类型合理细分后,可消除众多气象环境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降低输入变量维度,易于统计建模.最后分别基于原理和统计方法进行建模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光伏功率预测的准确率.

  • 周士超, 刘晓林, 熊展, 王旭, 蒋传文, 张沈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21, 55(12): 1619-1630. https://doi.org/10.16183/j.cnki.jsjtu.2021.279
    CSCD(7)

    线路加固和储能配置是灾前规划性防御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升交直流混合配电网防灾应急能力.在极端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提出了考虑线路加固和储能资源配置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韧性提升方法,构建两阶段鲁棒优化模型.模型本质上为3层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最外层为配电网主动行为,确定线路加固和储能配置策略;中间层为被动行为,确定极端事件发生后的最严重故障集;内层为配电网主动行为,确定灾中配电网故障应对和调度运行策略.基于嵌套列和约束生成算法(Nested Column and Constraint Generation, NC&CG)对3层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9节点直流配网和改进的IEEE-33节点含环交流配网耦合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为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提升配电网韧性,保障其在极端事件下安全可靠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