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沈银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解读[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2, 21(04): 431-436. |
[2] |
叶蕾, 李浩榕.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分子鉴别诊断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 19(04): 334-338. |
[3] |
杜云志, 冯菁华, 常春康. 二代测序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应用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06): 685-671. |
[4] |
李牛, 王剑. 精准医学时代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2): 136-140. |
[5] |
陈军, 卢洪洲,. 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的临床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1): 10-12. |
[6] |
朱雄增,. 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诊断[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01): 34-38. |
[7] |
应建明, 邱田,. 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的规范化检测[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3, 12(06): 591-595. |
[8] |
郑昭璟, 傅启华,. 下一代测序技术在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分子诊断中的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3, 12(04): 390-395. |
[9] |
郭文婷, 孙莲花, 徐汪洋, 马建芳, 陈生弟, 冀保军, 孙福廷, 袁文涛, 黄薇, 王铸钢, 顾鸣敏,. 腓骨肌萎缩症2型大家系的基因定位及分子诊断[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3, 12(01): 32-37. |
[10] |
孙开来.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诊断遗传性疾病中的地位和展望[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3, 2(03): 12-14. |
[11] |
樊绮诗. 分子诊断——实验诊断学的崭新领域[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2, 1(01): 1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