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0, Vol. 20 ›› Issue (2): 14-22.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2.003
出版日期:
2020-03-28
发布日期:
2020-02-25
作者简介:
杜世洪,西南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哲学、理论语言学。电子邮箱: Online:
2020-03-28
Published:
2020-02-25
摘要:
在哲学视域下观察语言学研究,可以分辨出经验主义做法和理性主义做法。培根认为这两种做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他把经验主义者形象地比喻为蚂蚁,把理性主义者比喻成蜘蛛。纵观我国语言学的发展,在方法论上理性主义蜘蛛在外语界比较明显,研究者心中早有某种理论式样在先,然后再去收集例证。经验主义蚂蚁在汉语界相对较多,汉语界的语言材料考证就像蚂蚁采食一样。蚂蚁式做法和蜘蛛式做法并不矛盾,只是看待研究对象的方法不同而已,它们能够相互统一,相互统一的方法被比喻为蜜蜂式做法。在方法论上,谈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实质上就是揭示哲学对语言学的作用。外语界就哲学在语言学中的作用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就语言学而言,如果承认哲学是语言观和方法论的学问,那么哲学对语言学研究就具有指导作用。哲学是语言学的灵魂。
中图分类号:
杜世洪. 语言学研究中的蚂蚁与蜘蛛[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2): 14-22.
DU Shihong. The Ants and the Spiders in Linguistic Research[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0, 20(2): 14-22.
[1] | Bacon, F. 2000. The New Orga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 | Descartes, R. 1998. Discourse on Method and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trans. by D. A. Cress)[M].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
[3] | Durant, W. 1950. The Story of Philosophy[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
[4] | Johnson, S. 1995. English as a Second F*cking Language [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
[5] | Melchert, N. 1999. The Great Conversation: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3rd edn.)[M].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
[6] | Popper, K. 2002.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M]. New York: Routledge. |
[7] | Sandberg, C. 2015. Ants and spiders [J/OL]. [2020-3-18]. http://www.lxwc.com.cn/post-5508-1-1.html |
[8] | Thorton, S. 2018. Karl Popper [J/OL]. [2020-3-18].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popper/ |
[9] | 笛卡尔. 2000. 谈谈方法(王太庆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 |
[10] | 杜世洪. 2020. 语言学是什么样的好箭?[J]. 当代外语研究(1):36-43. |
[11] | 王守仁. 1996. 王阳明全集:知行录[M]. 北京: 红旗出版社. |
[1] | 潘艳艳. 知识翻译学与认知翻译学的关系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31-39. |
[2] | 李洪儒. 从哲学史角度看体认语言学的科学性和前沿性——体认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研究之二[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40-48. |
[3] | 哈长辰, 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新思想及其对生态话语分析的启示[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88-96. |
[4] | 王渝, 杜世洪. 对话哲学视角下概念隐喻的还原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97-109. |
[5] | 刘辰诞, 陈晓燕. 体认参照点视角下形容词谓语句复合体的生成与限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105-116. |
[6] | 王寅. 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可望再度领先[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83-92. |
[7] | 王治河, 张学涛, 张桂丹. 第二次启蒙视域下的有机语言学与体认语言学[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93-104. |
[8] | 杨海燕. 走向大学思维教育的四重境界[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6): 153-156. |
[9] | 邹君, 成晓光, 于林龙. 体验哲学视阈下概念隐喻的文化模式[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119-128. |
[10] | 李战子. 新媒体素养:内涵和演变——兼论对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的新挑战[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13-20. |
[11] | 曾国才. 对话语言学:核心思想及其启示[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3): 53-60. |
[12] | 刘海涛, 郑国锋. 大数据时代语言学理论研究的路径与意义[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2): 5-18. |
[13] | 田秘, 赵永峰. 概念整合理论的批评认知语言学阐释——以“the *ly challenged”委婉构式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2): 84-95. |
[14] | 王寅. 体认语言学的象豹观与语言研究的多元化[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1(1): 38-43. |
[15] | 胡壮麟. 后韩礼德时代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趋势[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1(1): 44-5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