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0, Vol. 20 ›› Issue (6): 41-49.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6.005
出版日期:
2020-11-28
发布日期:
2021-10-13
作者简介:
张克亮,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语言智能处理。电子邮箱: ZHANG Keliang(), GUO Wanghao()
Online:
2020-11-28
Published:
2021-10-13
摘要:
“概念”研究正在成为计算语言学、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热门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有先哲们思考“概念”的定义、特征及范围等问题,并逐渐形成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概念观”。现代语言学和语言哲学诞生后,“概念”研究分别在不同学术领域中得以深入。一方面,语言哲学中逻辑分析学派通过区分句子中的“对象”和“概念”来定义和研究“概念”,而概念分析学派则着重从词义方面对“概念”进行分析,二者都认为“概念”与“语言”密不可分,不能够脱离“语言”谈“概念”;另一方面,以语言学的视角和方法看待“概念”,拓宽了“概念”研究的边界,形成了新的语言学理论。概念依存理论认为人类语言各个单位都由“概念”组成,通过概念表达式可以描述语义,进而描写人类的行为。概念层次网络理论在“作用效用链”的基础上,构建了语言概念空间的四层级结构体,用于表示“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为计算机处理人类自然语言提供了便利。研究语言学和语言哲学中的“概念”,展现“概念”研究的发展脉络,厘清“概念”研究的认识误区,将有助于指导自然语言理解与认知智能理论研究,同时为自然语言处理工程实践提供帮助。
中图分类号:
张克亮, 郭望皓. 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研究中的“概念”考辨[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6): 41-49.
ZHANG Keliang, GUO Wanghao. Revisit the Concept in Language Philosophy and Linguistics[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0, 20(6): 41-49.
[1] | Jackendoff P. 1993. Semantics and Cogn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 | Rosch, E. & C. Mervis. 1975. Family resemblances: 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 Cognitive Psychology (4): 573-605. |
[3] | Schank R. 1972. Conceptual dependency: A theory of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J]. Cognitive Psychology (4): 552-631. |
[4] | Schank R. 1975. Conceptu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M]. N. Y.: American Elsevier. |
[5] | Schank R. & R. Abelson. 1977. Script, Plans, Goals and Understanding[M].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
[6] | Wittgenstein L. 2009.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M]. Oxford: Blackwell. |
[7] | 奥格登、理查兹. 1923. 意义之意义(白人立、国庆祝译)[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8] | 陈勇. 2011. 从逻辑分析到概念分析的嬗变——语言哲学视域下的“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39-45. |
[9] | 弗雷格. 1892. 论意义和意谓[A]. 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王路译)[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0] | 黄曾阳. 1998. HNC(概念层次网络)理论——计算机理解语言研究的新思路[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11] | 黄曾阳. 2015. HNC理论全书:论语言概念空间的总体结构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2] | 马玉珂. 1985. 西方逻辑史[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3] | 涂纪亮. 1996.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4] | 涂纪亮. 2003. 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 外语教学与研究(5):323-330. |
[15] | 汪子嵩. 1988. 希腊哲学史(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6] | 王路. 2009. 走进分析哲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7] | 王路. 2016. 语言与世界[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8] | 翁富良、王野翊. 1998. 计算语言学导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 | 吴蔚天. 1999. 汉语计算语义学[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 | 许嘉璐. 2000. 现状与设想——试论中文信息处理与现代汉语研究[J]. 中国语文(6): 490-496. |
[21] | 张克亮. 2004. 基于HNC理论的句法结构歧义消解[J]. 中文信息学报(6): 43-52. |
[22] | 张守夫. 2009. 古希腊语言哲学思想[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5): 40-44. |
[23] | 张喆、赵国栋. 2006. “概念”刍议[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 29-32. |
[24] | 赵艺. 2005. 论概念研究的转向[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 33-37. |
[25] | 郑述谱. 2011. 从“概念”一词的释义说起——兼论词义、概念及其关系[J]. 外语学刊(1): 13-16. |
[26] | 周建设. 1994. 前亚里士多德时期的语义研究[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4): 12-15. |
[1] | 王渝, 杜世洪. 对话哲学视角下概念隐喻的还原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97-109. |
[2] | 盖飞虹. 语言迁移研究30年变迁[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3): 113-121. |
[3] | 孟祥春. “知识翻译学”命名与概念构建[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3): 55-64. |
[4] | 刘辰诞, 陈晓燕. 体认参照点视角下形容词谓语句复合体的生成与限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105-116. |
[5] | 李瑞林.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47-59. |
[6] | 邹君, 成晓光, 于林龙. 体验哲学视阈下概念隐喻的文化模式[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119-128. |
[7] | 田秘, 赵永峰. 概念整合理论的批评认知语言学阐释——以“the *ly challenged”委婉构式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2): 84-95. |
[8] | 毛继光, 刘雅芳. “抓手”与“玩转”——乔姆斯基再诠释“恐怖主义”[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3): 93-104. |
[9] | 范振强, 郭雅欣. 交互主观性视域下概念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新解[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2): 70-82. |
[10] | 冯全功. 《红楼梦》中修辞认知的功能与英译评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05): 90-100. |
[11] | 钟安林. 认知视角下《六祖坛经》中的比喻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03): 100-104. |
[12] | 李响.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报刊社论态度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6, 16(06): 47-53. |
[13] | 唐其敏, 杜世洪. 关于英语学习者语言意识与概念充实的思考[J]. 当代外语研究, 2016, 16(06): 66-71. |
[14] | 陈林海, 安晓灿. 英汉经济贸易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6, 16(03): 4-8. |
[15] | 贺杰, 周流溪.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英汉爱情隐喻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映射[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11): 30-3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