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家加达默尔曾提出,必须唤醒并且保持清醒的诠释学意识。这一观点对翻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鉴于任何一种理解都是在一定前理解之下的理解,因此,任何具体翻译中的理解都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不断深化的过程。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者要培养质疑精神。然而,既然翻译的目的是用目的语再现原文的意义,那么原文本的译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总要有个边界,不能天马行空、无限延伸。通过统计、分析大陆地区高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文学院”的英译情况,文章指出大陆大学英文网站尚存在不严谨、不严肃、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英译大学网站时,译者要尊重文本的原意,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关照目的语读者。
陈大亮.2006.重新认识钱锺书的“化境”理论[J].上海翻译(4):1-6.
方梦之.2003.20世纪下半叶我国翻译研究的量化分析[J].上海翻译(3):50-56/60.
胡显耀、李力.2009.高级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伽达默尔.1999.真理与方法(上卷)(第二版)(洪汉鼎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陆谷孙.2007.英汉大词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李捷、何自然.2012.“名从主人”?——名称翻译的语用学思考[J].中国外语(6):74-78/82.
马克思、恩格斯.19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金福.2003.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解释学考察[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张顺生.2008a.从术语标准化视野谈“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译[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8-11.
张顺生.2008b.“理工学院”和“工学院”的英译与思考[J].中国科技翻译(4):33-36.
张顺生.2008c.信:译者主体性的底线——也从Times Square的译法谈起[J].上海翻译(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