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文化自觉”和“服务地方”两个角度提出了实践课程范式的理念,并从课程主体、客体、实践路径、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这一课程范式进行了思考。文章提出,走向文化自觉和服务地方的实践课程体系是课程设计和地方发展的结合;将课程和地方文化相结合,实际上就是一种地方文化国际化的过程。走向文化自觉和服务地方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将课程设计和文化零距离接触的结合。这种课程体系能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英语知识和沟通技能的基础上,对国际友人进行访谈,相较于外教上课而言,更具挑战性,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有效尝试。
Byram, M. 1997. “Culture Awareness” as vocabulary learning [J]. Language Learning Journal 16: 51-57.
Michael, W. A. 1982. Education and Power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巴赫金.1988.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M].北京:三联书店
戴炜栋、张雪梅.2008.本科教学评估与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刍议[J].中国外语(8):4-8.
费孝通.2000a.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5-11,140.
费孝通.2000b.文化自觉 和而不同——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10.
顾明远.2004.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宗桂.2004.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61-66.
靳玉乐等.2003.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J].教育研究(3):67-71.
迈克尔·W·阿普尔.2003.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守仁.2010.转变观念、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5):53-55.
杨劲松.2012.基于“零度”偏离理论的英语写作课程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41-46.
张勇先.2014.英语发展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钟启泉.2000.“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J].教育研究(11):50-54,68.
钟启泉.2008.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