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国内(1990~2016年)研究外交语言的390篇论文分成八类进行考察,对我国外交语言研究的概况作了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发文占比前三的类别为外交语言的“语用现象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口译研究”;研究主题呈多元化趋势,如“非典型”外交语言的研究业已起步。此外,文章总结了外交语言研究八个子类别各自的特点,并扼要综述了各子类的研究成果。最后,对我国外交语言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对我国外交语言的研究及外交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This paper presents a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diplomatic language(DL)studies in China, by reviewing 390 articles on DL studies, which are grouped into eight subcategorie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or so(1990-2016). The results show that researchers in China are moving forward in this academic domain in terms of research width and depth: such three subcategories of DL studies as “pragmatic phenomen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interpretation” come to the top three in the light of percentage contribution of journal articles; studies on “Atypical” DL have already been started. Besides, through generall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themes involved in the eight subcategories of DL and selectively reviewing their respective research findings, the paper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China's DL studies, and conducts a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and puts forward some tentative suggestions, for the purpose of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L studies and diplomacy.
Bowker, L., M. Cronin, D. Kenny & J. Pearson (eds.). 1998. Unity in Diversity? Current Trend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M].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Koehn, P. 2010. Statistical Machine Transl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icholson, H. 1950. Diplomac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董蕙. 2013. 中英外交语言中模糊语的比较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范守义. 2004. 外交学院英语系高级翻译培训的一点经验[J]. 中国翻译(1):64-65.
郭鸿. 1990. 外交语言的语言特征[J]. 现代外语(4):9-14.
郭鸿. 1992. 英语作为外交语言的文体特征[J]. 外语研究(4):24-29.
郭鸿. 1993. 英语作为外交语言的文体特征(续)[J]. 外语研究(1):48-52.
郭鸿、彭晓东. 1999. 外交英语[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郭静. 2011. 中美外交新闻发布会中闪避回答的对比研究——顺应论视角[D]. 南京:南京财经大学.
郭立秋、王红利. 2002. 外交语言的精确性与模糊性[J]. 外交学院学报(4):80-84.
何群. 2001. 高级外交外事翻译培养模式[J]. 外交学院学报(4):62-68.
金桂华. 2003. 杂谈外交语言[J]. 外交学院学报(1):78-82.
金正昆. 2004. 外交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瑞. 2012. 合成空间理论对外交模糊语言的认知解析[J]. 外语教学(4):42-45.
李月英. 2009.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为分析蓝本[D]. 长沙:中南大学.
李战子、胡圣炜. 2009. 汉英外交文献语言特点的功能语言学阐释[J]. 外国语文(6):7-13.
李战子、庞超伟. 2011. 外交评论话语中的语言学因素——以奥巴马访华的6篇述评为例[J]. 外语研究(4):15-22.
卢圣红. 2016. 外交口译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及应对技巧———项基于李克强总理记者会的研究[D]. 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邱枫. 2012. 关联—顺应视角下外交口译中模糊信息的处理策略[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任小萍. 2000. 外交口译的灵活度[J]. 中国翻译(5):40-44.
孙毅、曾昕、郝学宏. 2016. 项目管理模式理论视阈下外交新闻翻译实践述略[J]. 上海翻译(6):75-82.
王璞. 2015. 对政治外交话语中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研究[D]. 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吴长旗. 2004. 从“合作”及“礼貌”原则看外交委婉语[D]. 重庆:重庆大学.
吴勇. 2003. 外交辞令中的模糊策略[J]. 山东外语教学(3):68-71.
徐亚男. 2000. 外交翻译的特点以及对外交翻译的要求[J]. 中国翻译(3):36-39.
杨明星. 2012. “政治等效”理论框架下外交语言的翻译策略——以“不折腾”的译法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5):73-77.
杨明星. 2014. 外交新词对外翻译的原则与策略[J]. 中国翻译(3):103-107.
杨明星、闫达. 2013.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外交机辅翻译模型研究初探[J]. 外语电化教学(3):33-41.
余同芳. 2010. 从面子理论角度分析外交话语中的恭维语——基于胡锦涛、奥巴马演讲的个案研究[D]. 广州:中山大学.
曾辰. 2013. 外交语言中冗余信息及其功能研究——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为例[D]. 杭州:浙江师范大学.
张霞. 2006. 试析外交辞令的模糊性及翻译[D]. 长沙:中南大学.
张霞. 2008.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123-125.
朱纯深、张峻峰. 2011.“不折腾”的不翻译:零翻译、陌生化与话语解释权[J]. 中国翻译(1):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