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 2003, Vol. 2 ›› Issue (04): 67-.doi: 10.16150/j.1671-2870.a0057
高原,姜林春,熊树民
出版日期:
2003-08-25
发布日期:
2003-08-25
Online:
2003-08-25
Published:
2003-08-25
高原,姜林春,熊树民. 遗传性白细胞颗粒异常综合征一例[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3, 2(04): 67-.
[1] | 石峰, 郭竹英, 郭海艳.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2, 21(05): 619-624. |
[2] | 李松涛, 杨大恒, 孙杭, 岳玉林, 张倩, 刘倩琦, 武苏, 马长艳. 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指标结合超声检查在鉴别儿童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中的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 19(06): 600-604. |
[3] | 高燕婷, 赵金艳, 王娟, 李佳, 许雯, 李莉, 蔺丽慧.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 19(04): 407-413. |
[4] | 来小音, 孙家兰, 胡荣郭, 杨雪莲, 吴国炉, 李龙宣, 卜碧涛. 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加重及缓解的相关性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2): 199-203. |
[5] | 田明明, 吴涛, 薛锋, 汉英, 张丽萍, 王存邦, 白海. 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骨髓坏死一例[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05): 585-587. |
[6] | 李佳明, 张苏江. 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对治疗的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1): 27-31. |
[7] | 戴然然, 王林林, 时国朝,. 调节性T细胞表达CD39和CD73在小鼠哮喘模型发病中的作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3): 226-230. |
[8] | 何峥, 徐菲, 吴凡, 高志玲,.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组织弥散定量诊断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初步探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5): 433-436. |
[9] | 刘海艳, 沈莉菁, 陈芳源,. Notch及Wnt信号通路与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06): 624-627. |
[10] | 杨希, 姜波, 冯学兵, 姚根宏, 孙凌云,. 间充质干细胞调控趋化因子配体2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作用的机制探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03): 246-250. |
[11] | 费奇力, 王维维, 袁向亮, 张良,. 标本前处理因素对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03): 325-328. |
[12] | 刘占云, 王艳煜, 俞娇, 陈秋生, 李军民, 赵维莅,. 可溶性CD40在部分B细胞淋巴血液肿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1(06): 620-623. |
[13] | 张芳, 李本尚, 王翔, 马亚妮, 薛惠良, 潘慈, 叶启东, 江华, 周敏, 汤燕静, 陈静,. 流式细胞术检测微小残留病预测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复发的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1(02): 141-144. |
[14] | 薛永权,.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改变及其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0(03): 290-292. |
[15] | 张通通, 袁向亮, 沈立松,. CD3高表达T淋巴细胞的表型特征及其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1, 10(03): 239-24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