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25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展开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 北京100034,北京100034,北京100034,北京100034,北京100034,北京100034

网络出版日期: 2006-04-25

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谱特征、同源性及碳青霉烯酶的产生状况。方法:采用PHOENIX100自动化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及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PCR(REP-PCR)法分析其基因同源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并对扩增出的碳青霉烯酶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整合子基因进行PCR检测。等电聚焦电泳测定β内酰胺酶的等电点。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结果: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共分离到30株碳青霉烯类中介或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其中儿科ICU病房9株,外科ICU病房12株。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但儿科ICU与其他病房分离株的耐药谱有差异。对存活的非重复的25株菌进行检测,REP-PCR图谱分为A、B、C、D4个基因型,A型7株集中在儿科ICU,16株属于B型,C型和D型各1株。PCR检出10株菌携带OXA-23基因,其中包括7株儿科ICU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菌,而外科ICU分离的耐药菌株不具有OXA-23基因。所有菌株均未能检出OXA-24、IMP及VIM基因。有20株携带PER-1型酶基因。22株细菌检测出Ⅰ型整合子基因结构(大小约180~3500bp)。结论:本院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主要为医院感染所致,儿科ICU分离的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产生OXA-23型酶,外科ICU分离的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则可能为膜通透性降低的原因。

本文引用格式

孙立颖, 严岩, 蒋洪, 赵敏, 夏铁安, 徐国宾, . 25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6 , 5(02) : 134 -138 . DOI: 10.16150/j.1671-2870.a1113

Options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