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CT研究蝶窦后壁可开窗范围及相关因素

展开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 上海200025,上海200025,上海200025,上海200025

网络出版日期: 2007-02-25

摘要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研究蝶窦后壁的可开窗范围,并分析其相关的限制因素。方法:对110例头部增强薄层CT扫描的原始资料行多平面重建,测量双侧颈内动脉外侧襻间距和内侧襻间距、蝶窦后壁面积、蝶窦后壁骨质厚度等数据,观察并记录蝶窦的位置和气化、蝶窦分隔、颈内动脉有无突入窦腔情况及斜坡处静脉窦强化等表现。结果:结合蝶窦气化情况,将蝶窦后壁按厚度分为厚壁型(35.6%)、薄壁型(55.9%)及菲薄型(8.5%)。两侧颈内动脉的外侧襻间距(19.2±2.9)mm、内侧襻间距(15.8±2.3)mm限定了蝶窦后壁可开窗的边界。蝶窦后壁的可开窗面积平均为(251.0±53.1)mm~2。结论:蝶窦后壁整体上可形成类梯形窗口。开放窗口的主要限制因素有双侧颈内动脉间距、蝶窦后壁骨质厚度及斜坡处静脉窦。CT重建和测量可显示蝶窦腔内、外的关键结构,对经蝶手术的术前评价和计划具重要意义。

本文引用格式

赵光明, 陈克敏, 柴维敏, 凌华威, . CT研究蝶窦后壁可开窗范围及相关因素[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7 , 6(01) : 26 -29 . DOI: 10.16150/j.1671-2870.a2371

Options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