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展开
  •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网络出版日期: 2013-06-25

摘要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全新的影像检查技术,其不同于传统的X线或CT,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身体内部的氢质子在外加的强磁场作用下激发射频脉冲,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经过空间编码技术,用探测器检测并接受以电磁形式放出的核磁共振信号,输入计算机,经过数据处理转换,最后形成图像。MRI所获得的图像异常清晰、分辨率高、信息量大,特别对软组织层次显示较好,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

本文引用格式

邓方, 冯加纯, .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3 , 12(03) : 249 -253 . DOI: 10.16150/j.1671-2870.a0460

Options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