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早期肠内营养及其输注方式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理和肠道功能的影响

展开
  •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 200240 ,200032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7-25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及其不同输注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方法:采用胰管逆行注射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SAP组随机分为持续、间隙和未行肠内营养3个亚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同样分为3个亚组(每组8只)。各组于48 h后启动肠内营养,72 h后再次麻醉大鼠,收集组织及血液标本;检测指标包括肠道转运系数、血淀粉酶、器官细菌移位率、血清细胞因子TNF-α、胰腺病理评分及血浆D-乳酸等。结果:①、SAP后48h进行肠内营养并未加重胰腺炎;肠内营养组与未行肠内营养组在血淀粉酶、胰腺病理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促进肠蠕动,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率,两组间在肠道转运系数、脏器细菌移位率及血清TNF-α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AP行肠内营养的两种方式间,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SAP大鼠在早期行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其可保持肠道生理的完整性、减少了脏器细菌移位率,但未改善预后;持续和间隙二种肠内营养输注方式间无显著差异。

本文引用格式

蔡元坤,秦新裕 . 早期肠内营养及其输注方式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理和肠道功能的影响[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3 , 8(03) : 243 -247 . DOI: 10.16139/j.1007-9610.a0994

Options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