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许芳芳, 崔艳秋. 互为镜像的悲剧人生:契诃夫《不必要的胜利故事》与拉康理论之互文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04): 106-108. |
[2] |
开一心. 光滑思维下身份认同的流动——论谭恩美的自传小说《接骨师的女儿》[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7): 64-71. |
[3] |
吴素贞. 论《亲缘》中的“语言”诉求[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7): 72-75. |
[4] |
李俊宇. 存在、伦理、身份——论菲利普·罗斯创作中的身体叙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6): 56-61. |
[5] |
刘茂生, 王英. 《莫斯卡特一家》的伦理解读[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5): 62-66. |
[6] |
王进. 凯瑟琳·贝尔西的文化唯物主义文学趣味论考辨[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3): 68-72. |
[7] |
曾巍. 焦虑的形式与意义:西尔维亚·普拉斯自白诗的精神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3): 57-62. |
[8] |
李安. 论《特洛勒斯与克丽西德》中的爱的伦理[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3): 63-67. |
[9] |
康有金, 朱碧荣. 小说《白鲸》中埃哈伯人格的“脸面性”解读[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1): 65-69. |
[10] |
林玉珍. 关于他们的叙述——从《亲爱的生活》中男性人物的叙事特征看门罗的思想转变[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1): 70-74. |
[11] |
刘红卫. 《回家》中失衡的家庭伦理[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11): 9-13. |
[12] |
陈晞, 张玉. 论《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伦理选择[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11): 14-18. |
[13] |
郑杰. “适者生存”的道德悖论与伦理选择——论杰克·伦敦的拳击小说[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11): 19-24. |
[14] |
张连桥. “杀子虐母”与伦理禁忌——论《美国梦》中的伦理危机[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11): 25-30. |
[15] |
柏灵. 变形·成长·伦理选择——安徒生变形童话的伦理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11): 3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