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2, Vol. 22 ›› Issue (2): 105-116.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11
出版日期:
2022-04-28
发布日期:
2022-03-28
通讯作者:
陈晓燕
E-mail:121862328@qq.com
作者简介:
刘辰诞,河南大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电子邮箱: 基金资助:
Online:
2022-04-28
Published:
2022-03-28
Contact:
CHEN Xiaoyan
E-mail:121862328@qq.com
摘要:
汉语形容词谓语句虽然在学术界备受关注,但形容词谓语句复合体的生成和限制问题尚未明确。形容词谓语句中典型体标记“了”为何与非典型体标记“起来”“下来”和“下去”结合,而典型体标记“着”和“过”与上述非典型体标记无法实现结合的认知理据何在?王寅创立的体认语言学中的体认参照点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体认参照观理论的优势在于它基于体认语言学核心原则——“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经验和理论运作成本颇低,可简洁直观地对形容词谓语句复合的生成和限制问题做出统一且合理的解释。
中图分类号:
刘辰诞, 陈晓燕. 体认参照点视角下形容词谓语句复合体的生成与限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105-116.
LIU Chendan, CHEN Xiaoyan. The Formation and Constraints of Compound Aspects of Adjectival Predicat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2, 22(2): 105-116.
[1] | Langacker R.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2] | Langacker R. W. 1993.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4) : 1-38. |
[3] | Langacker R. W. 1999.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
[4] | Langacker R. W. 2008.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5] | Langacker R. W. 2017. Readings in Cognitive Grammar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6] | 蔡瑱. 2014. 类型学视野下汉语趋向范畴的跨方言比较[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
[7] | 陈晓燕. 2021. 动态形容词谓语句中体标记的认知功能研究[J]. 外语研究(4):23-30. |
[8] | 陈忠. 2006. 认知语言学研究[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
[9] | 戴耀晶. 1997.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
[10] | 何伟、 李璐. 2017. 英汉语复合体之功能视角比较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4):67-77. |
[11] | 李明. 2004. 趋向动词“来/去”的用法及其语法化[A].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编委会.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九辑)[C]. 北京: 商务印书馆.291-313. |
[12] | 林忠. 2020. 介词结构漂移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
[13] | 刘勋宁. 1985.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J]. 方言(2):128-133. |
[14] | 刘勋宁. 1988. 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J]. 中国语文(5):23-29. |
[15] | 刘勋宁. 1990.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与词尾“了”的联系[J]. 世界汉语教学(2):80-87. |
[16] | 刘勋宁. 2002. 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 世界汉语教学(3):70-79. |
[17] | 吕叔湘. 1980.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8] | 牛保义. 2021. 试析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1):26-35. |
[19] | 尚新. 2007. 英汉体范畴对比研究——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 | 邵洪亮. 2013. “已经”的体标记功能羡余研究[J]. 汉语学习(6):33-40. |
[21] | 邵洪亮. 2014. 汉语表体副词的扩容功能和强调功能[J]. 池州学院学报(5):18-21,27. |
[22] | 邵洪亮. 2015. 汉语句法语义标记词羡余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3] | 沈家煊. 1994. “语法化”研究综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4):17-24. |
[24] | 王力. 1958. 汉语史稿[M]. 北京: 中华书局. |
[25] | 王寅. 2011. 修补的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建构机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6-10. |
[26] | 王寅. 2014.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J]. 外国语文(6):61-67. |
[27] | 王寅. 2015. 体认一元观:理论探索与应用价值——心智哲学的新思考[J]. 中国外语(2):24-31. |
[28] | 王寅. 2019. 体认语言学发凡[J]. 中国外语(6):18-25. |
[29] | 王寅. 2020. 体认语言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30] | 王寅. 2021. 体认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以体认参照点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3):3-15. |
[31] | 魏在江. 2019. 体认语言学视域下汉语成语的转喻机制研究[J]. 中国外语(6):26-33. |
[32] | 吴福祥. 2015. 近代汉语语法[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33] | 邢福义. 1994. 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J]. 湖北大学学报(5):7-15. |
[34] | 徐通锵. 1997. 语言论[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35] | 杨国文. 2001. 汉语态制中的“复合态”的生成[J]. 中国语文(5):418-427. |
[36] | 杨国文. 2015. 完成时态和起始时态的复合功能[J]. 汉语学习(3):3-11. |
[37] | 张国宪. 1998.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体及形态化历程[J]. 中国语文(6):403-413. |
[38] | 张国宪. 1999. 延续性形容词的续断结构及其具体表现[J]. 中国语文(6):403-414. |
[39] | 张国宪. 2006. 现代汉语形容词的认知与功能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40] | 张亚军. 2002. 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
[1] | 李洪儒. 从哲学史角度看体认语言学的科学性和前沿性——体认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研究之二[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40-48. |
[2] | 盖飞虹. 语言迁移研究30年变迁[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3): 113-121. |
[3] | 王寅. 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可望再度领先[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83-92. |
[4] | 王治河, 张学涛, 张桂丹. 第二次启蒙视域下的有机语言学与体认语言学[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93-104. |
[5] | 李瑞林.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47-59. |
[6] | 王寅. 体认语言学的象豹观与语言研究的多元化[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1): 38-43. |
[7] | 王寅. 像似性十辩——体认语言学的像似观新解[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1): 57-66. |
[8] | 贺杰, 周流溪.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英汉爱情隐喻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映射[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11): 30-35. |
[9] | 袁红梅, 汪少华. 基于语料库的英汉“愤怒”概念的ICM透视[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1): 12-19. |
[10] | 刘晓林;. 论句法层概念化的机制与层次[J]. 当代外语研究, 2010, 10(08): 48-53+6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