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2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4-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国家意识的外语教育话语实践
    杨枫
    2022 (2):  1-2. 
    摘要 ( 231 )   HTML ( 34 )   PDF(395KB) ( 1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星空堂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高校外语教师职责与外语学科建设
    许钧
    2022 (2):  5-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1
    摘要 ( 277 )   HTML ( 15 )   PDF(1144KB) ( 169 )  

    当前国家非常注重外语人才培养,这对外语学科建设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机遇。外语人才培养与外语学科建设离不开高校外语教师的深度参与,需要我们在以下七个方面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1)要有明确的定位;(2)要有真正的热爱;(3)要有持续的积累;(4)要有探索的精神;(5)要有交流的意识;(6)要有服务的精神;(7)要有宽广的胸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国文学的“新”与“旧”:新文科浪潮下的思考
    殷企平
    2022 (2):  13-2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2
    摘要 ( 352 )   HTML ( 13 )   PDF(1684KB) ( 144 )  

    “新文科”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怎样考量“新”的价值?“新文科”讲求一个“跨”字,那么何为“跨”?怎么“跨”?我们认为,基于上述这些问题来探讨“新文科”的由来及其走向,将会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从18世纪英国文人的共识,到英国著名的“两种文化”之争,再到伊格尔顿关于“新”与“旧”的真知灼见,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有助于反思“新文科”浪潮的历史脉络。如果承认“新文科”这一命名中潜藏着暗礁险滩,那么我们或许能达成一个共识,即愉悦是“跨越”之道。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稿
    文艺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曾军
    2022 (2):  23-27. 
    摘要 ( 174 )   HTML ( 8 )   PDF(773KB) ( 1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放、前沿、尚新、求真
    李伟
    2022 (2):  28-29. 
    摘要 ( 117 )   HTML ( 2 )   PDF(366KB) ( 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
    论翻译与知识创新的关系
    何云峰
    2022 (2):  30-3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3
    摘要 ( 319 )   HTML ( 6 )   PDF(630KB) ( 181 )  

    知识的整体累积性、真理指向性和逻辑严谨性决定着翻译的标准和功能。翻译不仅助推知识创新,而且其本身也蕴含着知识创新元素。为了思想沟通和文化互鉴,翻译首先需要创造性知识重构;其次,需要创造性转换思维方式;再次,需要超越本土文化,追求地方性知识的世界性理解和认同。翻译的最大价值正在于它蕴含着助推知识创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翻译学
    蓝红军
    2022 (2):  34-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4
    摘要 ( 439 )   HTML ( 17 )   PDF(1600KB) ( 423 )  

    作为理论,知识翻译学从人类知识行为的角度来认识翻译,是对翻译本质论的一次革新,它将引发学界对翻译与人类自身思想性存在之关系的思考。知识的地方性、历史性和流动性决定了知识必然与翻译共在,知识的翻译和翻译的知识是知识翻译研究的两大对象。知识真理性标准、知识传播情境性和知识类别形式的多样性构成了知识翻译研究的具体问题。作为方法,知识翻译学在认识翻译现象、解决翻译实践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研究人类知识发展历史中的翻译,研究翻译在人类知识和观念形成的历史中所产生的作用,揭示翻译被遮蔽的知识生长价值,这是知识翻译学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知识翻译学的元反思
    陈大亮
    2022 (2):  45-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5
    摘要 ( 459 )   HTML ( 14 )   PDF(1703KB) ( 362 )  

    知识在翻译实践中一直在场,但在翻译研究中长期缺席。知识翻译学的提出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让翻译知识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知识翻译学须从知识在翻译系统中的位置、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等方面进行元反思,为其合法性寻找可靠的科学依据。知识在翻译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联通其他翻译元素的关键要素。知识翻译学研究翻译与知识的关系,以译者知识、文本知识、理论知识、翻译过程的知识生产、翻译批评的知识评价、翻译知识史等为具体研究对象。知识翻译学以哲学的知识论、知识社会学、知识学、认知科学为立论基础,但又保持自己的独立学科地位。知识翻译学将知识分为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三大类,分别对应三种文本类型,不同的文本类型决定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性质。知识翻译学在学科性质上兼具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纠正了传统观点的偏颇。知识翻译学具有整合各分支翻译学科的功能,是翻译研究的基础学科,可以称其为普通翻译学,与特殊翻译学与理论翻译学并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知识翻译学的翻译研究与知识转化
    张生祥
    2022 (2):  58-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6
    摘要 ( 457 )   HTML ( 14 )   PDF(1508KB) ( 420 )  

    知识是文化的具象化存在,是介乎文化与语言之间的思想物质。本质上讲,翻译是跨语际/文化知识管理、转移和转化的过程。学界致力于多路径的探索,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基点出发,试图揭示翻译的本源,对翻译现象和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指向性表征,但似乎未对其实质给予认识本源上的廓清和解释。从认识论或认知起点出发,厘清翻译概念,接近翻译活动本质,是构建知识翻译学的一个可行路径。依照知识增殖链条上的信息、知识、智慧三个关键点,我们可以将翻译领域的知识转化简约为仿造、改造和创造三种模式,将韦努蒂提出的异化/归化策略加以改进和细化,不仅能将翻译研究聚合化,而且有助于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意识
    外语教育视野下的国家意识培养
    王俊菊, 魏鲁鸿
    2022 (2):  68-7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7
    摘要 ( 386 )   HTML ( 8 )   PDF(1275KB) ( 232 )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亟须培养外语人才的国家意识,外语教育视野下的国家意识是个多维度的有机整体,体现在理念、认识、态度、行动和效果等多个层面。国家意识的培养过程应遵循中国立场、全球视野、全程融入、育人育才等基本原则,通过培养目标“升位”、课程体系“增位”、教学内容“占位”、教材编写“补位”等路径,达到增强骨气底气、树立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参与全球治理的预期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服务国家观为导向的外语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瞻望
    宋丽珏
    2022 (2):  76-8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8
    摘要 ( 270 )   HTML ( 5 )   PDF(1223KB) ( 125 )  

    外语教育的内涵是在外国语言、文化、思维下的本我观照,其发展始终以服务国家观为导向。文章在回溯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瞻望其未来的发展目标。在历史上,伴随着近代国家观的萌芽与确立,外语教育也经历了清末的格局初成和民国时期的留学热潮。之后,外语教育又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勃兴。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国际格局演变,当前重构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格局、通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各领域全球事务的外语专业人才。展望未来,基于阐释国际视野、国际规则与国际法话语之间的关系,在外语教学中设置国际法话语的相关元素具备合理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认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可望再度领先
    王寅
    2022 (2):  83-9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9
    摘要 ( 375 )   HTML ( 11 )   PDF(1600KB) ( 326 )  

    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曾红极一时,对很多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过数十载,盛世风光亦已成为明日黄花。从语言学所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来看,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转向之后,早已进入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时期,受其影响,文学和译学很快进入了这一学术前沿,而语言学领域仍深受索绪尔和乔姆斯基唯心论和客观主义哲学的把控,理论视野大大落后于文学和译学。幸得近年来的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上述局面大为好转,随着这两个学科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入,语言学有望再次成为一门领先的学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二次启蒙视域下的有机语言学与体认语言学
    王治河, 张学涛, 张桂丹
    2022 (2):  93-10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10
    摘要 ( 271 )   HTML ( 3 )   PDF(1681KB) ( 137 )  

    基于第二次启蒙的相关思想,本文提出了有机语言学的新构想。有机语言学依托有机世界观,主张用动态的、有机整体的视角看语言,将语言视为关系性的存在、生成性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有机语言学也是一种生态语言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维度,是一种为生态文明服务的语言学,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有效武器。中国学者王寅提出的“体认语言学”可以看作有机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形态。“体认语言学”的理论创新不仅体现为对体验的强调和对语言重要性的强调,而且体现为对有机整合思维的强调。对于克服汉语界与外语界“不相往来的尴尬局面”和发展一种既整合中西语言优势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语言学,有机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可以做出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认参照点视角下形容词谓语句复合体的生成与限制
    刘辰诞, 陈晓燕
    2022 (2):  105-11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11
    摘要 ( 232 )   HTML ( 2 )   PDF(1674KB) ( 179 )  

    汉语形容词谓语句虽然在学术界备受关注,但形容词谓语句复合体的生成和限制问题尚未明确。形容词谓语句中典型体标记“了”为何与非典型体标记“起来”“下来”和“下去”结合,而典型体标记“着”和“过”与上述非典型体标记无法实现结合的认知理据何在?王寅创立的体认语言学中的体认参照点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体认参照观理论的优势在于它基于体认语言学核心原则——“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经验和理论运作成本颇低,可简洁直观地对形容词谓语句复合的生成和限制问题做出统一且合理的解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与学术
    “接引语”:一个与中介语对应的二语教师语言分析模型
    胡亦名, 胡范铸
    2022 (2):  117-13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12
    摘要 ( 416 )   HTML ( 2 )   PDF(1995KB) ( 151 )  

    教/学是学习者与教育者彼此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二语学习者语言已经被定义为“中介语”,则二语教师的语言该如何定义?对此,汉语思想资源中有一个现成的术语:“接引语”。接引语不但可以说是二语教学关系浑然天成的隐喻,更可以说是二语教学过程生动准确的写照。接引语包括“接取”和“引导”。接引语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意味着一种媒介性资源、对象性资源和情感性资源;对于二语教学者来说,意味着模态性迁就、语码性迁就、视听性迁就、结构性迁就、文化性迁就和样板性提升、拓展性提升、动机性提升。中介语是学习者难以跳过的过程,接引语则是教学者自觉的设计。中介语由于接引语的接引而发展,接引语随着中介语的发展而变化,接引语的发展意味着迁就度越来越低而提升力越来越强。中介语研究可以提高接引语的接引能力,而接引语的研究则可以提高中介语的转化速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杨丽, 张越
    2022 (2):  130-13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13
    摘要 ( 593 )   HTML ( 22 )   PDF(1394KB) ( 195 )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在中国的翻译发轫于晚清时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和“五四”时期迎来了两次译介的高峰,并于4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主要小说的全面翻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界致力于对作家的三部长篇经典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进行大规模的重译与再版。托尔斯泰小说百余年的译介历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俄国文学翻译者,他们与诸多出版机构一道奠定了托尔斯泰在我国当之无愧的经典作家地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浮生六记》在英语世界接受中的“观法”
    孟祥德, 孟祥春
    2022 (2):  139-14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14
    摘要 ( 297 )   HTML ( 8 )   PDF(1308KB) ( 227 )  

    在文学文本的跨文化旅行中,《浮生六记》自林语堂首译至今已有14种外国文版,也有辅以英、法文字幕的昆曲版在海内外演出。这些版本海外流传较广,接受度较高。《浮生六记》在海外主要译学、文学和文学外三大“观法”。在译学“观法”中,翻译评论、出版与馆藏情况等成为考察译作接受情况最重要的维度,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宏观语境下,服务于汉学目的的“厚重翻译”成为一种可行的翻译策略;在文学“观法”中,《浮生六记》的文体属性、现代性特征、叙事结构、女性角色等成为争鸣焦点;在文学外“观法”中,性别身份、性别空间、情感传统等成为该作品新的介入视角。这三类“观法”可较为完整地呈现《浮生六记》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生态,还可为中国文学经典海外接受提供一种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乖讹论”的文学幽默阐释及其翻译路径:以《酒国》为例
    周红民
    2022 (2):  148-15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15
    摘要 ( 300 )   HTML ( 6 )   PDF(1270KB) ( 106 )  

    幽默是创作文学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在翻译时,需要给予准确恰当的处理。迄今为止,译界对文学幽默及其翻译的认识仍有值得深入探讨的空间。本文从“乖讹论”出发,阐释文学幽默的认知原理和创作手段;在此基础上,选取《酒国》的幽默片段,对比葛浩文的译文,评析其译文是否达到与原文同等的幽默效果。本文旨在揭示文学幽默的特征和认知机理,对文学幽默的可译性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话语的欲望:从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谈起
    丁建新, 赵奕
    2022 (2):  156-1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16
    摘要 ( 274 )   HTML ( 5 )   PDF(896KB) ( 108 )  

    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将中国构建为“他者”,其话语是典型的“欧洲中心主义”。“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历史符号,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源于“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经济带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隐喻,涉及许多终极问题。“李约瑟难题”的研究,忽视了东西方科学范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话语范式。基于此,从话语与欲望这一视野出发,能够很好地诠释东西方作为不同话语范式的相关问题。以语言相对主义与文化多样性的视角看待东西方互补却难以趋同的文化,寻求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心理同一性,构建东方话语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