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与批评

论《特洛勒斯与克丽西德》中的爱的伦理

展开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510420
李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电子邮箱:junelian2002@163.com

网络出版日期: 2020-07-25

基金资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编号13&ZD128)的阶段性成果。

On the Ethic of Love in Troilus and Criseyde

Expand

Online published: 2020-07-25

摘要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乔叟的《特洛勒斯与克丽西德》,指出这首长诗的主旨是讲述爱的伦理。诗中多处讨论爱情这个主题,而专门赞美爱的颂诗就有四首之多。诗人吸收了古罗马哲学家波爱修斯的《哲学的慰藉》、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和薄伽丘的长诗《菲罗斯特拉脱》中关于爱的理论,并把它们集中于《特洛勒斯与克丽西德》中,尽力歌颂与陈演爱情。诗中的爱情属于“典雅爱情”的范畴,这一方面表现在特洛勒斯与克丽西德的爱情搁置了生育后代、附属于婚姻的利益关系等因素,同时两人在法律上都是单身身份,他们也没有损害他人利益,并没有违背道德原则。另一方面,恋爱中的特洛勒斯认真地模仿宗教仪式去膜拜爱神,把克丽西德当作圣母玛利亚一样地景仰,如宗教狂热般对克丽西德忠诚不二。特洛勒斯借助爱的信条和他所爱的女性驯服了他体内的兽性因子,完善了他的人性因子,从而让他的理性意志成功地控制了自由意志。特洛勒斯虽然没有突破他的伦理身份带来的伦理困境,故事以悲剧告终,但诗人对他的爱情做出了最高的价值判断。

本文引用格式

李安 . 论《特洛勒斯与克丽西德》中的爱的伦理[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 15(03) : 63 -67 .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12

参考文献

Bloomfield, J. 1997. Chaucer and the polis: Piety and desire in the “Troilus and Criseyde” [J]. Modern Philology (3): 291-304.
Brewer, D.S. 1954. Love and marriage in Chaucer’s poetry [J]. The Modern Language Review (4): 461-64.
Lewis, C. S. 1936. The Allegory of Love: A Study in Medieval Trad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ore, J. C. 1979. “Courtly Love”: A problem of terminology [J].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4): 621-32.
Robinson F. N. 1957. The Works of Geoffrey Chaucer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tlock, J. S. P. 1906. Chaucer and Dante [J]. Modern Philology (3): 367-72.
波爱修斯.2012.神学论文集 哲学的慰藉(荣震华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杰弗里·乔叟.1999.特洛勒斯与克丽西德(吴芬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李耀宗.2012.“宫廷爱情”与欧洲中世纪研究的现代性[J].外国文学评论(3):5-18.
米尔恰·伊利亚德.2004.宗教思想史(晏可佳等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聂珍钊.2014.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乔万尼·薄伽丘.2012.爱情十三问·爱的摧残(肖聿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
徐善伟.2003.典雅爱情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6):82-88.
袁宪军.1995.乔叟《特罗勒斯》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