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t, P. A. 2004. Spaces, Domains and Meanings. Essays in Cognitive Semiotics [M]. Bern: Peter Lang. Daddesio, T. 1995. On Minds and Symbols: The Relevance of Cognitive Science for Semiotics [M]. Berlin: De Gruyter Mouton. Nicolescu, Basarab. 2008. Transdisciplinarity: Theory and Practice [M].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Zlatev, Jordan. 2011. What is cognitive semiotics? [J]. Semiotix New Series. 段芸.2011.诗歌翻译与皮尔士的认知符号学理论阐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7(5):184-87. 郭鸿.2005.认知语言学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26(4):1-4. 郭鸿.2007.认知语言学符号学再分析——兼评认知语言学的三项基本原则[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15(2):1-4. 郭鸿.2011.认知符号学与认知语言学[J].符号与传媒(1):52-65. 何兆熊.1999.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胡壮麟.2010.认知符号学[J].外语学刊(5):20-25. 胡壮麟.2012.超学科研究与学科发展[J].中国外语(6):16-21. 黄猛、张震、丰继林、李志强、李晓丽.2010.我国灾害类符号标准化的认知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12(1):142-45. 黄秋林.2009.言语幽默解读的认知符号学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2(3):63-65,73. 李若忍.2006.成人学习的符号学初探——基于皮尔斯的符号学视角[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4(4):42-44. 刘承宇.2002.语篇隐喻的符号学与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6):58-60. 陆国君.2007.隐喻产生的符号学分析及认知机制[J].外语学刊(1):117-20. 彭文钊.1999.隐喻——认知与阐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2(1):39-43. 苏晓军.2007.《复活节翅膀》的认知符号学分析[J].外语学刊(1):121-24. 苏晓军.2009.认知符号学视域中的体验性[J].外语学刊(6):142-45. 苏晓军.2012.皮尔士符号学与认知语言学的相容性[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33(3):134-37. 汪艳荣.2010.由符号学认知江南古镇景观的形式与意义[J].艺术天地(5):86-87. 王铭玉.现代语言符号学[M].商务印书馆,待出版. 王寅.2011.体验人本观视野下的认知符号学[J].外语研究(3):1-6. 辛斌.2011.间接引语指示中心的统一和分离:认知符号学的视角[J].外语研究(3):7-11. 熊毅.2005.口译认知过程的符号学阐述[A]。国际译联第四届亚洲翻译家论坛论文集[P].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 许宁云.2010.隐喻与象征关系的认知符号学阐释[J].社会科学家(7):158-61. 颜青.2010.皮尔斯符号过程中不明推论的美学维度与艺术表达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6(2):154-58. 袁渊泉.2010.由认知符号学角度论礼貌话语的理解[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5(5):90-92. 张凤娟.2011.从认知符号学视角分析概念语法隐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5):46-50. 张凤娟.2012.解析语法隐喻的符号学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4):6-12. 张治英.2003.隐喻的认知理据与跨文化的相似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4(4):115-17. 赵晓彬.2004a.符号学研究中的接受与认知文体[J].外语学刊(2):57-60. 赵晓彬.2004b.文化 文本 认知——洛特曼符号学研究中的文化与人工智能问题[J].中国俄语教育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