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 2016, Vol. 15 ›› Issue (01): 30-36+4.doi: 10.16150/j.1671-2870.a0690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阿霉素对斑马鱼心脏毒性的评估及机制探索

徐卓然, 陈芳源, 沈莉菁, 钟济华, 郎雯竞, 邵霞,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
  • 出版日期:2016-02-25 发布日期:2016-02-25

  • Online:2016-02-25 Published:2016-02-25

摘要: 目的 :通过观测阿霉素致斑马鱼胚胎产生心脏毒性的表型,及联用右丙亚胺保护剂,建立实验室心脏毒性药物评价及研究的模型。方法:选择受精后24 h的AB系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阿霉素中后,选择心脏毒性表型最明显的阿霉素浓度,将其分别联用或不联用右丙亚胺作用48 h。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至受精后72 h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心血管系统的形态学改变,记录心率变化,并分别抽提斑马鱼胚胎RNA,检测心脏发育相关基因及氧化、抗氧化相关指标。结果:随着阿霉素浓度的升高,斑马鱼出现了如胚胎发育畸形、心包水肿等改变,且死亡率升高,心脏毒性表型最明显的阿霉素浓度为64.40μmol/L,而联用右丙亚胺(130.47μmol/L、260.93μmol/L)则可有效挽救阿霉素对斑马鱼心脏的毒性作用,并可分别将其胚胎生存率由35%显著提升至90%和88.3%(P<0.001),而右丙亚胺可有效清除丙二醛并恢复SOD活性。结论:成功建立了斑马鱼评价心脏毒药物的模型。阿霉素对斑马鱼胚胎的心脏毒性呈浓度依赖性增加,且与斑马鱼胚胎死亡率亦呈正相关,而右丙亚胺则可有效挽救阿霉素致斑马鱼胚胎的心脏毒性,并降低其死亡率,且此作用与斑马鱼心脏发育相关基因无关,但与氧化及抗氧化通路有明显的相关性。

关键词: 斑马鱼模型, 阿霉素, 右丙亚胺, 心脏毒性

Key words: Zebrafish models, Doxorubicin, Dexrazoxane, Cardiotoxi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