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 2003, Vol. 2 ›› Issue (03): 78-80.doi: 10.16150/j.1671-2870.a0098
鲁怀亚,卢兴国
出版日期:2003-06-25
发布日期:2003-06-25
Online:2003-06-25
Published:2003-06-25
鲁怀亚,卢兴国. 急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型的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3, 2(03): 78-80.
| [1] | 王柔嘉, 常春康. 调节性T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危险分层中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 20(02): 221-224. |
| [2] | 徐娜娜, 吴涛, 寇明坤, 白海. JAK2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 19(02): 195-198. |
| [3] | 叶成林, 姚永华, 陈真, 贾麟. 骨髓活检塑胶包埋在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 19(02): 177-181. |
| [4] | 吴凌云, 常春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治最新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06): 623-629. |
| [5] | 杜云志, 冯菁华, 常春康. 二代测序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应用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06): 685-671. |
| [6] | 宋丹丹, 常春康, 郭娟, 许峰, 赵佑山, 吴凌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巨噬细胞百分比异常及其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4): 439-443. |
| [7] | 师蕾, 常春康. 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1): 123-126. |
| [8] | 王舒, 张赟翔, 眭竫旎, 鲁静, 范惠咏, 王超, 陈冰. 正常核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CEBPA基因伴随突变模式分析[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5): 498-503. |
| [9] | 王建中. 流式细胞术诊断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当前主要的技术问题和对策[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1): 7-11. |
| [10] | 肖志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45-549. |
| [11] | 赵智刚, 王金焕. 骨髓微环境调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及相关机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50-555. |
| [12] | 宋陆茜, 常春康. 二代测序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56-560. |
| [13] | 肖超, 常春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铁过载诊断和铁螯合治疗[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61-566. |
| [14] | 杨丽艳, 王化泉.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67-572. |
| [15] | 任艳玲, 佟红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用药物治疗的机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73-577. |
| 阅读次数 | ||||||
|
全文 |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