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3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时代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选择
    蒋文平,
    2008 (04):  213-215.  DOI: 10.16138/j.1673-6087.a1486
    摘要 ( 286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非缺血性心脏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衰)的主要致死原因,现代有效防治措施为置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由此在这ICD时代,如何选用ICD、明确药物治疗地位、药物治疗与ICD或ICD与消融治疗的相互关系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概要
    郭继鸿,
    2008 (04):  216-219.  DOI: 10.16138/j.1673-6087.a1356
    摘要 ( 210 )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为0.4%,在心血管病患者中发生率为4%,而严重心血管病患者的房颤发生率高达40%[1]。房颤患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Framingham的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去除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刊信息
    2008 (04):  219.  DOI: 10.16138/j.1673-6087.a0566
    摘要 ( 262 )  
    本期《内科理论与实践》有关心律失常专题以报道治疗进展为主,而有关心律失常诊断内容,请关注《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7卷第4期,8月25日出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治疗
    李毅刚, 孙健,
    2008 (04):  220-226.  DOI: 10.16138/j.1673-6087.a1070
    摘要 ( 222 )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简称室速,指起源于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的室性快速心律,频率>100次/min。室速持续30s以上或因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立即终止者,称持续性室速。室速可分为器质性心脏病室速和非器质性心脏病室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吴立群, 陈康,
    2008 (04):  227-231.  DOI: 10.16138/j.1673-6087.a1238
    摘要 ( 209 )  
    心房颤动(房颤)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逐渐伴随心房机械功能的退化,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1]。房颤常与左房室瓣疾病、心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肌病以及高血压相联系[2],并能增加脑卒中、心功能衰竭的全因死亡率[3]。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
    廖德宁, 杨志健,
    2008 (04):  232-234.  DOI: 10.16138/j.1673-6087.a0733
    摘要 ( 218 )  
    服用治疗量抑或亚治疗量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者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作用[1]。自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结果公布后,AAD致心律失常的作用被认为是AAD引起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刘铭雅, 魏盟,
    2008 (04):  235-238.  DOI: 10.16138/j.1673-6087.a1239
    摘要 ( 212 )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使各年龄段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其年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50~59岁为1.5%,60~69岁为2.8%,70~79岁为9.9%,80~89岁为23.5%,平均为4.5%[1]。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持续性和永久性心房颤动的经导管射频消融
    徐瑾, 陈颖敏, 何奔,
    2008 (04):  239-244.  DOI: 10.16138/j.1673-6087.a0810
    摘要 ( 299 )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之一。近年随着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迅速发展,其已成为根治房颤最有希望的技术。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欧洲心脏协会(ACC/AHA/ESC)房颤治疗指南第1次将经导管消融治疗作为房颤患者的标准治疗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房颤动的诊断及导管消融治疗进展
    马长生,
    2008 (04):  245-247.  DOI: 10.16138/j.1673-6087.a1240
    摘要 ( 236 )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病率约为0.5%,且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高达6%以上[1]。长期以来,房颤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且长期服药还会增加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防治中的应用
    顾刚,
    2008 (04):  248-251.  DOI: 10.16138/j.1673-6087.a1487
    摘要 ( 243 )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患者在突发症状后的1h内,由于心脏骤停等原因引起的死亡。目前采用的症状发作后1h内死亡的严格时间定义使约90%以上的SCD归因于心律失常,其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现状
    李洪波, 陈颖敏, 何奔,
    2008 (04):  252-257.  DOI: 10.16138/j.1673-6087.a1245
    摘要 ( 186 )  
    心房颤动(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在<50岁的人群中房颤患者罕见,60岁后发病率明显增加,至80岁其发病率接近10%。房颤发病的中位年龄为72岁,男性高于女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力衰竭的器械治疗
    华伟,
    2008 (04):  258-261.  DOI: 10.16138/j.1673-6087.a1254
    摘要 ( 295 )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花费高的心脏疾患。除药物治疗外,器械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和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本文阐述了充血性心衰的器械治疗现状,详细论述CRT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适应证及国内应用状况,并对LVAD的历史、适应证、疗效、并发症等进行介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市奉城社区30岁以上人群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李玢, 王永斌, 张志华, 石广泽, 刘霞,
    2008 (04):  262-266.  DOI: 10.16138/j.1673-6087.a1029
    摘要 ( 278 )  
    目的:调查上海市奉城社区代谢综合征(MS)及其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奉城镇灯民村及洪南村30岁以上村民1041人列入本次分析。MS的诊断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年4月制定的工作定义及诊断标准为依据。结果:①上海奉城社区30岁以上人群中常见代谢病患病率较高,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糖调节异常(IGR)、糖尿病(DM)、高血压、高三酰甘油(TG)血症以及MS患病率分别为38.14%、11.24%、49.09%、15.05%、4.71%、58.69%、17.77%、26.51%;②上述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50岁以上人群超重、中心性肥胖、IGR、DM、高血压、高TG血症及MS发病率是50岁以下人群的1.07~3.55倍;③高血压前期发病率为14.41%,随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多呈下降趋势;④社区中2/3以上人群患有不同程度代谢异常,1/3以上人群患有2种以上代谢异常。结论:上海农村社区人群具有较高的MS及相关疾病患病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4′,5,7-三羟基异黄酮抗骨髓瘤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
    翟明,
    2008 (04):  267-271.  DOI: 10.16138/j.1673-6087.a0103
    摘要 ( 224 )  
    目的:为了研究4′,5,7-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Gen)是否能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ule myeloma,MM)细胞株XG1的增殖,研究Gen处理骨髓瘤细胞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bcl-xl、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细胞间黏附因子1(ICMA-1)基因表达变化及骨髓瘤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变化。方法:利用体外培养人MM细胞株XG1,依据剂量梯度分别给予Gen,用噻唑蓝染色法(MTT)观察不同药物浓度的Gen对MM细胞的增殖影响;5、10、15μg/mLGen与溶剂对照组分别作用XG1细胞48h后,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XG1细胞bcl-2、bcl-xl、细胞周期蛋白D1、ICMA-1基因表达;应用5μg/mLGen处理XG1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Gen处理前后细胞内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Gen作用XG1细胞48h,随浓度增加,细胞增殖逐渐下降;5、10、15μg/mLGen处理组mRNA的表达均低于溶剂对照组(P<0.05),伴随Gen处理浓度逐渐增加,bcl-2、bcl-xl、细胞周期蛋白D1、ICMA-1基因mRNA的表达逐渐下降;Gen能够使NF-κB在XG1细胞内重新分布,胞浆内出现NF-κB表达,胞核内NF-κB表达下降。结论:Gen可能通过下调骨髓瘤细胞核中NF-κB的表达来抑制bcl-2、bcl-xl、细胞周期蛋白D1、ICMA-1基因mRNA的表达,进而抑制骨髓瘤细胞的增殖、黏附、转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血清性激素水平与老年男性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的关系
    孙静, 庞小芬, 巩云霞, 王萍, 严美珠,
    2008 (04):  272-275.  DOI: 10.16138/j.1673-6087.a1317
    摘要 ( 241 )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血清性激素表达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老年男性患者230例,年龄65~95岁,分别测定雌二醇(E2)、睾酮、游离睾酮(F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脱氢表雄酮(DHEA)、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BALP)、25-羟维生素D3及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等指标,同时利用双能X线分别测定髋关节及腰椎(L1~L4)的骨密度,分析老年男性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与血清性激素以及年龄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E2、FT与腰椎及髋关节的骨密度呈正相关,而睾酮、SHBG、DHEA与骨密度无关。血清E2、FT与骨代谢指标NTX、BALP呈负相关,血清E2与25-羟维生素D3呈正相关,而睾酮、SHBG、DHEA与骨代谢指标NTX、BALP无关。年龄与腰椎L1、L2、L4、L1~4及髋部骨密度呈负相关,与腰椎L3骨密度无关。结论:老年男性骨密度的变化受性激素中FT、E2表达水平的影响,而受E2的影响程度超过雄激素。血清FT及血清E2的水平可作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独立观察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六届21世纪中美医学论坛
    2008 (04):  275.  DOI: 10.16138/j.1673-6087.a0354
    摘要 ( 293 )  
    第六届21世纪中美医学论坛将于2008年10月11日至12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召开,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共同主办。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那普利对房颤的干预
    赵莉芳, 顾水明, 郑宏超,
    2008 (04):  276-278.  DOI: 10.16138/j.1673-6087.a1364
    摘要 ( 397 )  
    目的:通过观察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口服依那普利前后左心房内径、P波离散度、心钠素(ANP)的变化,探讨依那普利对房颤的干预作用及其预防机制。方法: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恢复窦性心律后均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加用依那普利5~10mg/d;对照组不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治疗18个月,房颤复发为终点。观察2组治疗组前后左心房内径、P波离散度、ANP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房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1.1%比35.7%,P<0.01);左心房内径治疗小于对照组[(39.4±5.3)mm比(44.5±5.1)mm,P<0.01];P波离散度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3.8±7.8)ms比(51.9±9.8)ms,P<0.01]。结论:长期服用依那普利能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力,防止房颤复发,影响心房重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29例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杨鹏,
    2008 (04):  279-280.  DOI: 10.16138/j.1673-6087.a0086
    摘要 ( 231 )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ApHCM)是肥厚型心肌病中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肥厚的心肌主要位于前侧壁心尖部,常不伴有左室流出道动力性梗阻和压力阶差。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9例ApHCM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同时通过门诊复查,随访患者的预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胸痛、低血压休克、猝死
    刘铭雅, 陆志刚, 魏盟,
    2008 (04):  281-282.  DOI: 10.16138/j.1673-6087.a1287
    摘要 ( 325 )  
    病历摘要患者,男,51岁。因"突发胸痛1h"入院。患者吃午饭时突发胸骨后剧烈疼痛,伴气促、大汗淋漓,无晕厥、恶心、呕吐等,持续1h不能缓解,送至本院急诊。心电图(ECG)检查提示窦性心动过缓(窦缓),V1~V3呈QS型,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0.4mV,V1~V6T波倒置。心肌酶检查示肌红蛋白异常升高。拟诊"急性心肌梗死"而收住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凌云, 陆志檬,
    2008 (04):  283-285.  DOI: 10.16138/j.1673-6087.a0491
    摘要 ( 322 )  
    半个世纪以来,Isaacs等20多位学者在干扰素(IFN)的发现和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IFN及其亚型;阐明了IFN基因全序列;克隆并表达了人IFN-α蛋白和IFN-β蛋白,成为可用于治疗的重组基因产品;深入研究了IFN在免疫调控、抗病毒的分子机制及其在信号通路中的作用;IFN剂型的修饰及制备,改变了药动学,延长了半减期,不仅使用更方便,而且增强了疗效。目前,聚乙二醇IFN已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图书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