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0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5-04-28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论坛
    炎症性肠病患者缓解期药物降级策略
    顾于蓓, 洪聿
    2025 (02):  101-106.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01
    摘要 ( 18 )   HTML ( 2 )   PDF(968KB) ( 5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需长期药物维持缓解。制定缓解期药物降级策略对减少不良反应、减轻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但停药风险和获益尚存争议。部分缓解期UC患者可减量使用5-氨基水杨酸盐,但停药后复发风险升高。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长期使用存在安全性问题,但通过药物监测体系可实现安全停药。生物制剂在缓解期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特别是未达到深度缓解者。此外,联合治疗患者的药物降级策略需综合评估。停药后的复发监测尤为关键,内镜、血清C反应蛋白和粪便钙卫蛋白等生物标志物可作为有效的预测工具。本文通过回顾缓解期IBD患者药物降级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促进医患共同决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炎症性肠病相关肺损伤的诊治策略
    葛文松
    2025 (02):  107-111.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02
    摘要 ( 16 )   HTML ( 1 )   PDF(828KB) ( 4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常伴有肠外表现,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肺损伤是IBD罕见且易被忽视的肠外表现,其形式主要包括气道疾病、肺间质疾病、肺栓塞、胸膜疾病及药物所致肺损伤。本文总结了IBD相关肺损伤的类型、临床特点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未来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将有助于提高IBD相关肺损伤的诊治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炎症性肠病肠外表现的发病机制和处理原则
    曹芝君, 陆君涛
    2025 (02):  112-119.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03
    摘要 ( 19 )   HTML ( 2 )   PDF(878KB) ( 5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复发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30%~50% IBD患者可出现肠外表现(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EIM),累及肌肉骨骼、皮肤、眼部和肝胆系统等多个器官。部分EIM的发生与IBD炎症活动平行,而另一些则可独立进展,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紊乱及免疫异常等多个因素。EIM的诊疗管理需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协作,与IBD活动相关的EIM可通过控制IBD本身来缓解,而独立进展的EIM则需针对其发病机制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除传统治疗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抑制剂是适用于大部分EIM治疗的核心生物制剂。未来,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及多学科协作将是EIM研究的重点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中老年人群糖代谢状态与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研究
    张计委, 吴小琼, 崔金煌, 俞春明, 黎衍云
    2025 (02):  120-125.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04
    摘要 ( 22 )   HTML ( 0 )   PDF(939KB) ( 2 )  

    目的:探讨不同糖代谢状态与中老年人群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上海市35岁及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流行病学调查中纳入的981名青浦区社区居民进行为期15年的随访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CI。结果:累计随访14 464.01人年,随访期间全因死亡114例,死亡密度788.16/10万人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0例,死亡密度207.41/10万人年。以糖代谢正常人群为对照,糖尿病前期全因死亡风险增加77%(HR=1.77,95%CI:1.08~2.90),T2DM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55%(HR=2.55,95%CI:1.53~4.25)和299%(HR=3.99,95%CI:1.52~10.45)。按年龄分层,60岁以下人群中糖尿病前期心脑血管死亡风险高于糖代谢正常人群(HR=6.91,95%CI:1.19~40.07),60岁及以上人群中T2DM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风险高于糖代谢正常人群(HR=2.64,95%CI:1.42~4.90;HR=4.87,95%CI:1.62~14.62)。结论:糖尿病前期和T2DM是上海市青浦区中老年人群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级、分类防治措施,早期干预血糖改善预后,减少全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曲泊帕治疗实体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回顾性研究
    陈勇, 陈子漩, 武文娟, 王晓庆, 陈小军, 李颖, 汪瑞, 李悦
    2025 (02):  126-131.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05
    摘要 ( 16 )   HTML ( 0 )   PDF(966KB) ( 2 )  

    目的:评估海曲泊帕治疗实体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包括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在内的4所医院接受海曲泊帕治疗的57例CIT患者,比较海曲泊帕不同治疗方案[单药和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重组人白介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 rhIL)-11]和不同治疗剂量的疗效差异。观察血小板输注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单药组12例,其中Ⅰ~Ⅱ级CIT占83.3%;联合组45例,其中Ⅰ~Ⅱ级CIT占64.5%。联合组既往升血小板药物使用率显著高于单药组(66.7%比0.0%,P<0.001)。海曲泊帕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9.5%,治疗后7、14、21 d有效率分别为40.4%、77.2%、87.7%。单药组有效率与联合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7%比88.9%,P=1.000)。联合组治疗后中位血小板计数峰值显著高于单药组(151.5×109/L比126.0×109/L,P=0.013)。单药治疗2.5 mg/d和5.0 mg/d剂量组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85.7%;联合治疗2.5、5.0、7.5 mg/d剂量组有效率分别为71.4%、91.7%和100.0%。单药组及联合组内不同海曲泊帕剂量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共1例接受血小板输注,联合治疗组4例出现血小板增多。结论:海曲泊帕治疗CIT疗效确切且安全,其中单药治疗轻中度CIT疗效确切,联合rhTPO/rhIL-11治疗中重度及难治性CIT同样具有较好疗效,但最佳治疗剂量及联合方案仍需进一步验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对高龄住院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作用
    章晓炎, 徐静, 璩斌
    2025 (02):  132-139.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06
    摘要 ( 20 )   HTML ( 0 )   PDF(915KB) ( 5 )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群中几种常用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s rate, eGFR)公式和尿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albumin to creatinine, UACR)与心脑血管事件、肾脏终点事件和死亡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老年病科诊治的年龄≥65岁且有1年以上随访资料的患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由无种族差异的慢性肾脏疾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hronic Kidney Disease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on,CKD-EPI)肌酐(creatinine,Cr)公式(CKD-EPICr公式)、CKD-EPI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公式 (CKD-EPICys公式)、无种族差异的CKD-EPICr-Cys公式和柏林倡议研究(Berlin Initiative Study,BIS)公式2(基于Cr和CysC)计算的eGFR与预后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75例老年患者,中位年龄及随访时间分别为83(76~87)岁及76(68~91)个月。校正前,使用CKD-EPICys、CKD-EPICr-Cys及BIS2公式计算eGFR时,eGFR下降[即eGFR<60 mL/(min∙1.73 m2)]者发生死亡风险较高,但经多个协变量校正后,3个公式与死亡的相关性均消失。校正前,4种eGFR估算公式均提示eGFR下降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升高,其中BIS2公式比值比(odds ratio,OR)最高,仅BIS2公式经性别、年龄及既往病史等因素校正后OR仍有统计学意义(P=0.038)。CKD-EPICr-Cys公式计算eGFR时,经性别、年龄及既往病史等因素校正后,eGFR下降者发生肾脏终点事件风险较高(P=0.023),其他公式均未显示两者相关性。校正前,4种公式均提示eGFR下降者发生复合事件的风险升高,其中使用BIS2公式的OR最高,但经性别、年龄校正后,CKD-EPICrP=0.030)、CKD-EPICysP=0.044)和BIS2(P=0.034)OR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校正后,与UACR正常者(即UACR<30 mg/g)相比,UACR升高者发生死亡、心脑血管事件、肾脏终点事件及复合终点的风险均显著提高,且除肾脏终点事件外,UACR升高与其他终点事件相关性均高于eGFR下降。结论:UACR升高与死亡、心脑血管事件及复合终点相关性均较强。不同eGFR公式中,使用BIS2公式估算的eGFR下降与心脑血管事件相关性较强,而CKD-EPICr-Cys与肾脏终点事件相关性较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肠道菌群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研究
    岑星, 赵春苗, 卜玉洁, 赵桂芳, 杨金华, 陈俊伟
    2025 (02):  140-145.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07
    摘要 ( 18 )   HTML ( 0 )   PDF(946KB) ( 0 )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肠道菌群丰度变化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分析关键差异菌群分布与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SLE患者23例和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16名,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量,16S rR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通过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HC组相比,SLE组调节性T(regulatory T,Treg)细胞(t=-2.284,P=0.022)、初始CD4+T细胞(t=-2.084,P=0.037)、分泌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的γδT细胞(t=-2.370,P=0.017)明显减少;SLE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下降(t=-2.323,P=0.020),与Tfr细胞(r=0.544,P=0.029)、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B细胞(r=0.518,P=0.040)呈正相关;拟杆菌门丰度与Tfr细胞呈负相关(r=-0.521,P=0.039)。结论:SLE患者外周血多种淋巴细胞亚型、肠道菌群结构与HC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肠道菌群与淋巴细胞亚群间存在相关性,尤其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与Tfr、Tfh、GC-B细胞存在相关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ML::RARα融合蛋白对白介素6受体的转录调控研究
    赵玲玲, 崔灿琦, 糜坚青
    2025 (02):  146-151.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08
    摘要 ( 23 )   HTML ( 2 )   PDF(1489KB) ( 2 )  

    目的:探讨PML::RARα融合蛋白对白介素6受体(interleukin-6 receptor ,IL-6R)的调控机制,及IL-6R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GSE12662和GSE10358数据集分析APL细胞中IL-6R的表达水平;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检测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处理前后的NB4细胞及Zn²⁺诱导前后PR9细胞中IL-6R的mRNA表达;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seq数据分析、ChIP-qPCR实验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检测,研究PML::RARα对IL-6R的调控机制;构建IL-6R过表达质粒并通过逆转录病毒转染至NB4细胞,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NB4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GSE12662数据集分析结果显示,APL患者早幼粒细胞中IL-6R的表达水平(12.20±0.41)显著低于正常早幼粒细胞(13.14±0.47,t=4.289,P<0.001)和中性粒细胞(14.82±0.40,t=12.35,P<0.001);GSE10358数据集分析结果显示,AP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IL-6R表达水平(5.93±0.84)显著低于非APL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6.50±0.87,t=3.91,P<0.001)。APL患者细胞中IL-6R表达受PML::RARα融合蛋白的抑制,在APL中呈低表达模式,其机制为PML::RARα直接结合在IL-6R启动子区域,从而抑制其转录。在APL细胞株NB4中过表达IL-6R后,细胞增殖显著被抑制,转染4 d后,CCK-8检测到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86 ± 0.01和0.40 ± 0.01(t=32.66,P<0.001);同时细胞分化显著增强,CD11b阳性细胞比例由(3.10±1.22)%升高至(14.4±1.11)%(t=11.84,P<0.001)。结论:IL-6R是PML::RARα的靶基因,PML::RARα通过直接结合IL-6R启动子抑制其转录;明确IL-6R通过抑制APL细胞增殖并诱导其部分分化发挥其生物学功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后1年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的特点
    王鸿珍, 刘霞
    2025 (02):  152-156.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09
    摘要 ( 18 )   HTML ( 0 )   PDF(2143KB) ( 1 )  

    目的:探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后1年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相关变化及特点。方法:入选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明确诊断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并接受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的患者共38例,收集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1年的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相关变化及特点。结果:手术后1年随访心电图诊断为左心室肥厚的比例较手术前显著下降(52.6%比12.9%,P<0.01),诊断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比例显著上升(2.6%比58.1%,P<0.01)。术后1年随访心脏超声显示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降低(68.50%±4.11%比63.87%±4.00%,P<0.01)。术后1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降低(69.39%±5.29%比63.40%±4.15%,P<0.01),无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手术前后无统计学差异(67.46%±2.96%比64.83%±4.20%,P=0.082)。结论: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可有效降低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左心室肥厚比例,缓解流出道梗阻,但术后有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有降低趋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化胰岛素用量在垂体功能减退患者生长激素刺激试验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江淳弘, 史佳
    2025 (02):  157-161.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10
    摘要 ( 16 )   HTML ( 0 )   PDF(992KB) ( 1 )  

    目的:探讨优化胰岛素耐量试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 ITT)中胰岛素用量计算方法在垂体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21年2月—2023年3月收治的106例垂体功能减退患者进行ITT,其中男性79例,女性27例,年龄14~61岁。试验中使用胰岛素优化公式得出胰岛素剂量,即体重×{-0.034+0.000 176×[0.5×(空腹胰岛素+180 min胰岛素)+60 min胰岛素+120 min胰岛素]+0.009 846×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别监测试验前30 min、静脉推注即刻及推注后30、45、60、90、120 min患者血糖变化并记录主诉。结果:106例患者均完成试验,无1例出现低血糖昏迷、垂体危象等严重临床反应。其中76例(71.70%)在试验开始后30 min即发生低血糖,22例(20.75%)在试验开始后45 min发生低血糖,其余8例(7.55%)试验未激发成功。比较106例患者血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of glucose, AUCGlu),发现伴有2种激素(生长激素和皮质醇)同时缺乏者较单一激素(生长激素)缺乏者整体血糖水平更低。所有患者试验结束时血糖均恢复正常。结论:在临床中使用优化的ITT胰岛素用量计算方法,计算得出的试验用胰岛素注射剂量会使患者低血糖发生时间前移,提示护士在试验前应做好充分评估,试验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主诉及血糖变化,做好相应的试验护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习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在自我效能与临床沟通能力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许晴, 吴圣佳, 康磊, 王敏慧
    2025 (02):  162-166.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11
    摘要 ( 17 )   HTML ( 2 )   PDF(936KB) ( 1 )  

    目的:探讨实习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在自我效能与临床沟通能力间的中介效应,为护理教育提供实证依据,提升护士临床沟通能力。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上海市6所三级甲等医院实习护士211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护生临床沟通能力量表和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1份(有效率100.00%)。结果:实习护士自我效能总分为(28.85±3.88)分,临床沟通能力总分为(86.01±7.36)分,人文关怀品质总分为(116.74±11.16)分。自我效能对临床沟通能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t=10.673,P<0.01),纳入人文关怀品质后,该预测作用仍显著(t=4.685,P<0.01)。间接效应值为1.129,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5.98%,间接效应占44.02%。结论:人文关怀品质在实习护士自我效能与临床沟通能力间起中介作用。护理教育者应采取多样化策略帮助护士更好地理解患者感受,提升其人文关怀品质,从而增强临床沟通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淋巴瘤临床研究护士胜任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秦莉媛, 朱唯一, 赫洋
    2025 (02):  167-172.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12
    摘要 ( 14 )   HTML ( 0 )   PDF(845KB) ( 1 )  

    目的:构建淋巴瘤临床研究护士胜任力指标体系,为淋巴瘤临床研究护士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冰山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文献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并通过德尔菲法及层次分析法构建最终指标体系。结果: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34和0.948;两轮咨询后确立的淋巴瘤临床研究护士胜任力指标体系含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4项和三级指标51项;各级指标变异系数为0.00~0.16,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06~0.33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淋巴瘤临床研究护士胜任力指标体系兼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淋巴瘤临床研究护士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教育
    医学情景模拟教学在心血管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范骎, 陶蓉
    2025 (02):  173-177.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13
    摘要 ( 18 )   HTML ( 1 )   PDF(941KB) ( 0 )  

    心血管疾病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使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医学教育需求。医学情景模拟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医疗环境和场景,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决策训练。其教学原理与优势包括主动学习、安全环境和跨学科协作,涵盖角色扮演、案例讨论和技能操作等环节,并注重量化评估与质量评估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与康复学习中展现出重要作用。医学情景模拟教学在心血管疾病教学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将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相关标志物及肠道微生物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进展
    弓殷, 王学玲
    2025 (02):  178-182.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2.14
    摘要 ( 13 )   HTML ( 1 )   PDF(925KB) ( 1 )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肝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肝转移患者早期缺乏典型临床症状,现有影像学方法检出率有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对于预测治疗反应、监测疾病进展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近年,CRC肝转移标志物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为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本文总结既往研究中与CRC肝转移相关的各类生物标志物,旨在探讨其在CRC肝转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讯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5 (02):  106-106. 
    摘要 ( 10 )   PDF(700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5 (02):  125-125. 
    摘要 ( 16 )   PDF(701KB) ( 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25 (02):  131-131. 
    摘要 ( 11 )   PDF(695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投稿声明
    2025 (02):  161-161. 
    摘要 ( 12 )   PDF(881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肠病学》杂志征订启事
    2025 (02):  182-182. 
    摘要 ( 13 )   PDF(699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稿约
    2025 (02):  183-184. 
    摘要 ( 9 )   PDF(300KB) ( 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