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2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增强认识,深化研究,提高药物相关性血栓病防治水平
    宋善俊, 方峻,
    2007 (01):  1-4.  DOI: 10.16138/j.1673-6087.a1452
    摘要 ( 181 )  
    长期以来,人们已认识到某些药物的应用与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如阿司匹林及某些抗凝药物等,并为此制定了相关用药指南[1]。与此相反,作为人类健康重要杀手的血栓性疾病,其与许多药物使用的密切相关性只在近年才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如口服避孕药(OCs)与静脉血栓形成(VTE)的相关性等。对这类药物相关性血栓病增强认识、深化研究和提高防治水平,是攻克血栓病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诊断进展
    邵宗鸿,
    2007 (01):  5-7.  DOI: 10.16138/j.1673-6087.a1449
    摘要 ( 194 )  
    近10年,随着检测技术改进,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诊断有下述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淋巴瘤治疗相关性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陈钰, 谢青, 沈志祥,
    2007 (01):  8-12.  DOI: 10.16138/j.1673-6087.a0389
    摘要 ( 191 )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超过1/3人口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3.5亿为慢性感染者。HBV再激活是合并HBV感染的肿瘤患者接受细胞毒性化学治疗(化疗)期间常见并发症,轻者表现为无症状的自限性肝炎,重者出现急性肝衰竭而死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视慢性肾脏疾病早期的筛查和诊断
    陈楠,
    2007 (01):  13-15.  DOI: 10.16138/j.1673-6087.a1516
    摘要 ( 220 )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种肾脏疾病的共同转归,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kidney disease,CKD)尤其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ndstage of renal disease,ESRD)患者面临着高发病率、高住院率、高死亡率及高额治疗费用的风险[1]。据保守估计,透析患者人数正以每年5%~8%的速度持续增长,至2010年全球透析人数将达250万,而2000~2010年间全球透析费用预计高达1.1万亿美元[2]。美国肾脏数据库(USRDS)2005年年度报告表明美国ESR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已分别由1980年的84例/百万人口和283例/百万人口增至2003年的337.6例/百万人口和1496例/百万人口[3]。中国目前尚缺乏具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上海地区的ESRD患病率与透析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偏远地区仍有大量病例限于技术和经济原因尚不能得以及时诊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血管疾病治疗中需注意的问题
    于金德,
    2007 (01):  16-17.  DOI: 10.16138/j.1673-6087.a1261
    摘要 ( 222 )  
    联合用药需注意的问题在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不同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既能起协同作用,又可减少用量,且可降低甚或可相互抵消某些不良反应,如抗高血压药中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药加二氮吡啶类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加钙拮抗药等的联合用药,但临床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可造成相反结果,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D4~+ T细胞克隆对自体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特异的肿瘤杀伤作用
    糜坚青, 王瑾, Olivier Manches, 马立恒, 陈钰, 赵维莅, 陈赛娟, 沈志祥, Pascal Perron, Patrice Marche, Jean-Jacques Sotto, Thierry Bonnefoix, 王振义,
    2007 (01):  18-25.  DOI: 10.16138/j.1673-6087.a0131
    摘要 ( 297 )  
    目的:研究CD4+ 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方法:利用1例滤泡B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将缺乏人类白细胞抗原Ⅰ(HLA-Ⅰ)的恶性CH1细胞株作为惟一的刺激源,以梯度稀释法,得到3种自体的、细胞毒性的、具有肿瘤杀伤特异性的CD4+ T细胞克隆。结果:3种T细胞克隆可以杀伤来自于新鲜恶性B细胞的自体HLA-Ⅰ分子缺乏的淋巴瘤细胞株,但却对EB病毒(EBV)阳性的正常B细胞或K562细胞无杀伤溶解作用。3种肿瘤特异杀伤的CD4+ T细胞均为TCR Vβ17-Dβ1-Jβ1.2,并具有同样的CDR3。结论:研究表明,CD4+ T细胞克隆能够被扩增,其能够特异性地杀伤从自体淋巴瘤细胞衍生的细胞株。通过产生CD4+ T细胞来杀伤肿瘤细胞及其相应的过继转移,特别是在肿瘤逃避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杀伤作用时,CD4+ T细胞能起到替代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维A酸受体α基因重排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价值
    张俊, 薛永权, 仇惠英, 吴炜, 潘金兰, 吴亚芳,
    2007 (01):  26-28.  DOI: 10.16138/j.1673-6087.a1400
    摘要 ( 203 )  
    目的:研究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维A酸受体α(RARα)基因重排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骨髓形态学检查呈典型的APL改变而常规染色体R显带核型分析t(15;17)及RT-PCR检测RARα基因重排两者皆为阴性的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RARα基因的重排。结果:2例FISH检测为阴性,1例80%的细胞中显示早幼粒白血病基因(PML)/RARα融合信号,1例PML/RARα融合基因信号阴性,但99.8%的细胞显示RARα基因17q21断裂点以下基因的复制及重排。结论:应用FISH技术可以在部分APL患者中检出核型及RT-PCR技术无法检出的RARα基因重排,有助于APL的确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165例急性白血病死亡原因回顾
    夏震, 沈杨, 李军民, 沈志祥,
    2007 (01):  30-33.  DOI: 10.16138/j.1673-6087.a0070
    摘要 ( 740 )  
    目的:分析探讨165例急性白血病(非M3)的死因。方法:回顾165例急性白血病(非M3)死亡病例,总结急性白血病主要死亡原因及死亡时的疾病状态。结果:11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非M3)的主要死因为感染(45.7%)和出血(28.4%),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8.6%)和肺部弥漫性损害(6.9%),44.0%病例死于疾病的复发阶段,28.4%在发病早期,25.0%在未缓解期内,仅2.6%死于完全缓解阶段。49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主要死因为感染(34.7%)、出血(30.6%)和浸润(26.5%),最常见的感染形式为败血症,出血和浸润最易累及的部位分别为颅内和中枢神经系统,多数病例死于疾病的早期(45.0%)和复发阶段(51.0%)。结论:感染、出血和浸润是急性白血病(非M3)的三大主要死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治疗10例多发性骨髓瘤
    王焰, 陈颖, 张莉, 钱樱, 游建华, 郑宇, 陈钰, 沈志祥,
    2007 (01):  34-36.  DOI: 10.16138/j.1673-6087.a0933
    摘要 ( 659 )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初治、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例初治MM患者在每一疗程的第1、4、8、11天静脉注射硼替佐米0.7~1.3mg/m2,每3周为一疗程;每2个疗程(6周)的第1~4天,口服美法仑9mg/(m2·d)和泼尼松60mg/(m2·d);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10个疗程。5例复发难治患者,在每3周1个疗程,第1、8天分别静脉注射硼替佐米3.5mg,或第1、4、8、11天1.0~1.3mg/m2。每次用硼替佐米前静脉注射地塞米松40mg;每例患者至少接受1~6个疗程。采用Blade标准评价疗效,按照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第3版)判断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8个月,5例初治患者中2例完全缓解(CR),1例接近完全缓解(nCR),1例部分缓解(PR),1例轻微反应(MR)。5例复发难治患者中,2例nCR,2例MR,1例无改变(NC)。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症状和乏力等。经对症治疗及调整用药剂量后均能改善。结论:硼替佐米对于初治或复发难治的MM患者,是一种可以耐受的、疗效确切的新的治疗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亚砷酸联合维生素C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
    张莉, 钱樱, 游建华, 陈秋生, 沈志祥,
    2007 (01):  37-40.  DOI: 10.16138/j.1673-6087.a1334
    摘要 ( 335 )  
    目的:观察亚砷酸(ATO)联合维生素C(Vit C)治疗难治性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例ⅢA期难治复发MM患者,应用ATO(10mg/d)联合Vit C(2g/d),连用7~14d,每月1次,4~6个周期。结果:总反应率(ORR)60%,完全缓解(CR)13.3%,部分缓解(PR)46.7%,疾病稳定(SD)20%,疾病进展(PD)20%;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6~31个月),中位出现反应时间1个月(1~3个月),中位反应持续时间3个月(1~8个月);10例连续用药14d,反应率(RR)、SD和PD分别为70%、20%和10%。5例连续用药7d,RR、SD和PD分别为40%、20%和40%;两药合用毒性反应轻微,没有超过3级以上的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毒性反应发生。结论:ATO联合Vit C治疗难治性复发性MM具有一定疗效,毒性反应可耐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一头孢吡肟经验性治疗急性白血病低危粒细胞缺乏感染临床研究
    沈杨, 杨晨敏, 游建华, 王爱华, 李军民, 陈钰, 沈志祥,
    2007 (01):  41-44.  DOI: 10.16138/j.1673-6087.a0322
    摘要 ( 354 )  
    目的:回顾性评估单一头孢吡肟经验性治疗急性白血病低危粒细胞缺乏(粒缺)发热的疗效。方法: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发生低危粒缺感染的155例次入选研究,其中男95例次,女60例次,年龄19~72岁,中位年龄38岁。低危的判断标准参考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标准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所制定的12条标准,治疗方法为头孢吡肟2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每日2次,静脉点滴。结果:在入选的155例次感染事件中,128例次(82.6%)临床好转,27例次(17.4%)临床无好转,没有患者发生死亡。41例患者(26.4%)可获得细菌学资料,共检出52例次。检出的菌株中革兰阳性菌为20例次(38.5%),革兰阴性菌为32例次(61.5%)。在这41例患者中,35例(85.4%)获得痊愈,6例(14.6%)评判为无效,3例菌血症患者分别在治疗11、13和14d后症状、体征完全正常,细菌培养转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单一头孢吡肟经验性治疗急性白血病低危粒缺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耐药调节剂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CYP3A5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影响
    钟济华, 陈芳源, 王海嵘, 王婷, 沈莉菁, 欧阳仁荣,
    2007 (01):  45-48.  DOI: 10.16138/j.1673-6087.a0873
    摘要 ( 212 )  
    目的:探讨耐药调节剂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急髓细胞株)细胞色素P450 3A亚家族多肽5(CYP3A5)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白血病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药物代谢酶CYP3A5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K562、U937细胞经环孢素作用24h后CYP3A5转录增强,维拉帕米则出现微弱的转录,作用48h后两者转录均减弱,与未加药细胞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562细胞经环孢素、维拉帕米作用24~48h后,蛋白表达均增加,与未加药细胞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937细胞蛋白表达与基因转录基本一致。结论:耐药调节剂可诱导急髓细胞株CYP3A5基因的转录和蛋白的表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急性白血病深部真菌感染的疗效
    沈杨, 杨晨敏, 陈瑜, 游建华, 赵慧瑾, 陈秋生, 李军民, 沈志祥,
    2007 (01):  49-51.  DOI: 10.16138/j.1673-6087.a1362
    摘要 ( 234 )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急性白血病(AL)深部真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4年12月~2005年12月我科AL住院高危患者入选研究。治疗组接受伊曲康唑口服液预防性治疗,剂量为200mg,每天2次,持续至粒细胞缺乏(粒缺)恢复或发生发热或其他感染性事件。对照组不接受任何抗真菌药物治疗。结果:143例患者入选研究,其中预防治疗组65例患者,17例(26.2%)出现发热,对照组78例患者,26例(33.3%)出现发热。两组比较,发热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367)。伊曲康唑口服液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腹泻(9.2%)。预防治疗组抗真菌治疗总费用为390233元,人均6004元;对照组抗真菌治疗总费用为410200元,人均5259元。预防治疗组的粒缺-真菌治疗终点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48)。结论:伊曲康唑口服液可安全地应用于AL患者深部真菌感染预防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胰腺癌细胞株锌指转录因子GLI1及PTCH1基因表达的检测
    郭杰芳, 李兆申, 金震东, 高军, 龚燕芳, 金晶, 吴红玉,
    2007 (01):  52-55.  DOI: 10.16138/j.1673-6087.a0987
    摘要 ( 235 )  
    目的:检测5株人胰腺癌细胞株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成员锌指转录因子GLI1、PTCH1基因的表达情况,测定并分析其基因序列。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5株胰腺癌细胞株及25例正常胰腺组织GLI1、PTCH1 mRNA的表达;纯化、回收目的基因GLI1、PTCH1,将其分别插入克隆载体pTA2,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测定序列。结果:5株胰腺癌细胞株均表达GLI1、PTCH1,25例正常胰腺组织均不表达GLI1、PTCH1;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TA2/GLI1、pTA2/PTCH1,测序结果与GeneBank公布的基因序列一致。结论: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的过度激活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可能是胰腺癌治疗的潜在新靶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分析
    于咏梅, 桂红莲, 李和姐, 谢青,
    2007 (01):  56-57.  DOI: 10.16138/j.1673-6087.a0476
    摘要 ( 182 )  
    肝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机制异常,同时由于住院患者病情危重、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措施复杂以及侵入性操作增多,医院感染已成为肝病患者十分突出的医疗问题。为此,本研究通过随机抽取我院感染科2004年1月~2006年3月期间肝病患者住院资料,总结医院感染特点,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感染科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重视,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王黎, 赵维莅, 沈志祥,
    2007 (01):  58-60.  DOI: 10.16138/j.1673-6087.a1289
    摘要 ( 217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病理和生理作用一、VEGF的异构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因其能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最初被命名为血管渗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近年研究表明,VEGF是一个细胞因子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 growthfactor,PIGF)等多个成员。在不同的生物种群中VEGF具有高度同源性。剔除VEGF基因的老鼠在胚胎期即死亡,说明VEGF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VEGF是一高度保守的二硫键连接的二聚体糖蛋白,编码的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上,包含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经过选择性剪切,主要形成5种不同的产物,如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9和VEGF206。这些异构体的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主要取决于其有无外显子6和7所编码的肝素结合结构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套细胞淋巴瘤治疗的现状
    张莉, 沈志祥,
    2007 (01):  61-63.  DOI: 10.16138/j.1673-6087.a1123
    摘要 ( 234 )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来源于相对成熟的B淋巴细胞,1997年国际淋巴瘤研究组(ILSG)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in's lymphoma,NHL)分型报道提出,MCL发病率占NHL的6%,北美年发病率约为1/10万。中位发病年龄为63岁,男性为主,约占74%。19%患者的临床分期为Ⅰ~Ⅱ期,63%有骨髓累及,57%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IPI)为0/1,19%IPI为4/5[1]。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