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2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遵循肿瘤根治原则,推进胃癌微创手术
    郑民华,
    2007 (06):  517-518.  DOI: 10.16139/j.1007-9610.a1925
    摘要 ( 122 )  
    1994年Kitano开展了首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LADG)后,腹腔镜胃肿瘤手术在亚洲得到了蓬勃发展,越来越多胃肿瘤病人接受了腹腔镜外科手术。而针对不同部位、性质的肿瘤,手术种类也日趋多样,发展为腹腔镜胃局部切除术、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LAPG)、腹腔镜全胃切除术(LATG)和腹腔镜胃切除合并邻近脏器切除术等多种微创手术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肠肿瘤的微创外科与快速康复外科
    季加孚, 布召德,
    2007 (06):  519-521.  DOI: 10.16139/j.1007-9610.a1926
    摘要 ( 196 )  
    目前,人们常将微创外科与腹腔镜技术视为等同。其实不然,广义的微创外科是指一切减少手术中创伤的措施,腹腔镜技术仅仅是其中的一项,而且其优势也不仅仅体现在切口的长短上。手术中对软组织的牵拉挤压、邻近脏器和组织的保护、失血量的多少、手术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可能比单纯切口大小更重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胃癌淋巴结清扫的策略
    余佩武, 唐波,
    2007 (06):  522-524.  DOI: 10.16139/j.1007-9610.a1927
    摘要 ( 172 )  
    1994年日本Kitano等[1]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由于其相对于传统的胃癌根治术,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因而在国内外逐步得到开展。目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用于早期胃癌治疗的临床报道较多,取得了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2],也使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指征从早期胃癌扩大到较早期的进展期胃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谈腹腔镜早期胃癌手术的若干问题
    胡伟国, 臧潞,
    2007 (06):  525-527.  DOI: 10.16139/j.1007-9610.a1928
    摘要 ( 213 )  
    早期胃癌是指病变局限于黏膜或黏膜肌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随着内窥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危人群对内镜检查的普遍接受,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如1996年我院实施胃癌手术中早期胃癌仅占6%,而2006年早期胃癌却上升至20%。由于早期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94%~96%,因此其治疗的目标逐渐由提高生存率转向追求生命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间质瘤的微创治疗
    柯重伟, 蔡景理,
    2007 (06):  528-530.  DOI: 10.16139/j.1007-9610.a1929
    摘要 ( 143 )  
    1983年Mazur和Clark首先提出胃肠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概念,认为它是一种起源于Cajal细胞的胃肠道非上皮源性的间质肿瘤。虽然,近年来开发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在治疗复发转移或无法手术的GIST中效果显著,但是应当指出的是其反应多为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少有完全缓解的。也就是说在大部分GIST中,甲磺酸伊马替尼只能控制肿瘤生长而无法完全消灭肿瘤。胃间质瘤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因此无论是既往或是现在,完全、彻底的根治性手术依然是原发GIST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秦鸣放,
    2007 (06):  531-532.  DOI: 10.16139/j.1007-9610.a1916
    摘要 ( 269 )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GERD)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临床症状和(或)食管炎症的一种疾病。反流物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尚可有十二指肠液、胆酸、胰液等,前者临床上多见,后者主要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和食管肠吻合术后。GERD病人可仅有临床症状而无食管炎症表现,有食管炎症状者其临床症状不一定与炎症程度呈平行关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及反食,严重病例可并发吞咽困难、上消化道出血、Barrett食管和食管癌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基于解剖的艺术
    李国新, 张策, 余江,
    2007 (06):  533-538.  DOI: 10.16139/j.1007-9610.a1930
    摘要 ( 263 )  
    腹腔镜胃癌根治性手术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其优势在于放大视野、多角度、高亮度和高清晰度;其劣势在于丧失了手的触觉,弥补这一劣势最好的方法无疑是更加详尽和针对性的局部解剖学知识。二者对解剖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促进了以腔镜视野为基础的腔镜下解剖学的萌芽和发展。然而,由于胃周结构的复杂性和肿瘤学要求的严苛性,腹腔镜胃癌根治性手术尚未被绝大多数医师所掌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胃中上部癌切除术后胃肠道重建方式的选择
    王自强, 余佩武, 陈军, 钱锋, 罗华星, 雷晓,
    2007 (06):  539-542.  DOI: 10.16139/j.1007-9610.a1931
    摘要 ( 198 )  
    目的:总结腹腔镜胃中上部癌切除术后食管与胃或空肠吻合的各种方式,探讨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方法:2004年5月~2006年11月共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胃中、上部癌手术95例,4例中转开腹,6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其余病人中有49例行小切口辅助的食管胃或食管空肠吻合,12例行腹腔镜食管空肠侧侧吻合,25例行腹腔镜食管胃/空肠端侧吻合(含1例因残端癌阳性而中转开腹者)。结果:3组中除腹腔镜食管胃或食管空肠端侧吻合组中有1例因抵钉座放置后残端癌残留而中转开腹外,其余均顺利完成吻合。小切口吻合组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各1例,均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经胃镜下扩张后治愈。两个腹腔镜吻合组均无吻合相关并发症。3组吻合平均耗时分别为(50.2±13.6)min、(43.5±10.4)min、(55.4±14.5)min。结论:尽管对于多数病人,在小切口辅助下能安全地完成食管胃/空肠吻合,但对于肥胖、左肝肥大等特殊体型病人,或因进展期贲门癌要求食管切断平面较高者,以采用腹腔镜下吻合为宜。合理地选择吻合方式,是安全、省时及切除充分的手术保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胃癌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术的对照研究
    胡伟国, 臧潞, 马君俊, 孙延军, 陆爱国, 王明亮, 李健文, 蔡伟, 董峰, 毛志海, 吴云林, 郑民华, 朱正纲,
    2007 (06):  543-546.  DOI: 10.16139/j.1007-9610.a1932
    摘要 ( 273 )  
    目的:评价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肿瘤根治性以及术后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间68例接受外科手术的早期胃癌的临床和手术资料,其中腹腔镜胃癌根治术31例,开腹胃癌根治术37例;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胃肠道恢复、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及随访等结果。结果:全部31例早期胃癌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胃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无中转开腹,其中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全胃切除术1例;D1+α式淋巴结清扫16例、D1+β式淋巴结清扫2例,D2淋巴结清扫13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4.8±50.8min,与开腹组无显著性差异;术中出血量(138.7±157.3)ml,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手术后肠道恢复功能时间1.8(1~4)d,显著少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清扫淋巴结数(9.6±4.4)枚,测量胃近端和远端正常切缘(3.8±1.6)cm及(3.5±1.3)cm,与开腹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中位随访15(2~35)个月,腹腔镜组无肿瘤复发或者死亡,开腹组一例因腹膜复发而死亡。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治疗早期胃癌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对比研究
    蒋飞照, 尤和谊, 郑晓风, 暨玲,
    2007 (06):  547-549.  DOI: 10.16139/j.1007-9610.a1933
    摘要 ( 271 )  
    目的:比较完全腹腔镜下与开腹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术后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07年5月开展的44例腹腔镜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病例资料(腹腔镜组,LG),以同期46例开腹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病例资料作为对照(开腹组,OG);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手术风险(ASA)、pTNM分期、手术相关指数、切除范围、术后恢复时间及短期并发症的发生。结果:两组之间的人口统计学指标、ASA值、pTNM分期、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切缘长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LG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OG[(272±90)ml比(352±102)ml,P<0.001],LG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进流质时间及进半流质时间明显早于OG(P<0.05、P<0.05及P<0.05),术后住院时间亦明显缩短(P<0.05)。结论: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满足肿瘤根治的严格要求,并且在术中失血、术后早期恢复饮食,缩短住院天数方面较开腹手术更有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胃切除治疗胃间质瘤26例临床报告
    丁卫星, 杨平, 邓建中, 程龙庆,
    2007 (06):  550-552.  DOI: 10.16139/j.1007-9610.a1934
    摘要 ( 212 )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03年8月至2007年9月间,26例胃间质瘤病人在腹腔镜下行胃部分切除手术,其中17例行胃楔形切除、6例近端胃切除、3例远端胃切除。结果: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手术平均出血量15(10~75)ml,平均手术时间(144±74)min,平均切口长度(5.5±1.5)cm,平均术后住院日为(8.3±3.6)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69%(2/26),其中1例肺感染、1例切口感染。病理结果:极低度风险8例、低度风险12例、中度风险4例、高度风险2例。随访3~48个月,2例病人出现肝转移、现带瘤生存,其余无瘤生存,目前总生存率100%,复发率7.69%(2/26),3年无瘤生存率96.0%。结论:腹腔镜下胃切除术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可行的,手术近期疗效令人满意,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技术在胃良性疾病中的应用:附68例报道
    孙跃明, 白剑锋, 蔡辉华, 石毅, 赵翰林,
    2007 (06):  553-555.  DOI: 10.16139/j.1007-9610.a1917
    摘要 ( 225 )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治疗胃良性疾病中的运用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1月行完全腹腔镜治疗的胃良性病病人68例的临床资料(LG组),并与同期92例开腹手术病人(OG组)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恢复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68例LG组病人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90 min,平均出血50 ml,平均住院时间6.5 d;2例发生切口感染,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OG组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P>0.05),平均出血95 ml(P<0.05);其中7例发生切口感染,3例发生胃排空障碍,并且有1例发生吻合口瘘,1例发生术后肠梗阻。两组相比可见,LG组手术疗效和术后恢复均明显优于OG组。结论:腹腔镜技术在胃良性疾病手术中安全、可行,具有出血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手术处理胃食管结合部疾病
    叶再元, 王跃东, 竺杨文, 谢志杰, 赵挺, 刘金明, 朱锦辉,
    2007 (06):  556-558.  DOI: 10.16139/j.1007-9610.a1918
    摘要 ( 266 )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顽固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迷走神经切断术和贲门失弛缓症Heller肌层切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1995年11月至2007年9月,在腹腔镜下共行食管裂孔疝修补37例、顽固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迷走神经切断术26例和贲门失弛缓症Heller肌层切开术4例。结果:手术时间1.0~4.5 h,平均2.5 h;24~72 h后开始进流质。无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6(4~7)d出院。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裂孔疝、顽固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贲门失弛缓症,具有疗效确定、创伤小和恢复快的优点;腹腔镜手术很适用于处理胃食管结合部病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
    秦鸣放, 赵宏志, 曹占国,
    2007 (06):  559-561.  DOI: 10.16139/j.1007-9610.a1919
    摘要 ( 297 )  
    目的:探讨中、重度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对137例中、重度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病人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的的临床资料。结果:121例行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16例作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术后症状完全缓解。术后4个月,食管下段压力由7.28±1.32 mmHg提高到19.01±3.39 mmHg(t=11.69,P<0.01),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并达到正常范围。长期随访临床效果良好。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结论:对于严重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RCP相关十二指肠穿孔诊治的经验和教训
    毛志海, 吴卫泽, 王建承, 王明亮, 李健文, 陆爱国, 孙延军, 郑民华,
    2007 (06):  562-565.  DOI: 10.16139/j.1007-9610.a1920
    摘要 ( 501 )  
    目的:ERCP相关的十二指肠穿孔虽然发生率低,但死亡率很高,诊断是否及时、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这一严重并发症的预后。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及我院的具体病例,总结与ERCP有关的十二指肠穿孔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至2006年间所进行的2450例ERCP操作,有9例病人发生了十二指肠穿孔,发生率为0.37%。本文将具体分析相关的基础疾病、ERCP操作情况、穿孔的诊断、治疗手段及治疗效果。结果:7例病人经B超、MRCP或术中造影证实有胆总管结石,2例肝功能异常伴胆管扩张,怀疑胆总管结石;ERCP操作中除2例乳头插管顺利外,其余7例插管困难,运用预切开技术后6例插管成功;除3例穿孔明显的病例外,其余6例取石成功,并留置鼻胆管;穿孔的主要诊断依据为:腹膜炎2例,皮下气肿7例。3例病人进行了急诊手术,切除胆囊,胆总管切开取石后留置T管,并游离十二指肠,在后腹膜间隙放置引流;其中1例因为引流不畅,后腹腔脓肿形成而再次清创引流,平均住院50d。另外6例采用了非手术治疗,禁食,胃肠减压,鼻胆管引流,抗菌抑酶止酸;治疗过程中某些病人有局限性腹痛和发热,但无加重趋势,无病人中转治疗,平均住院13d。无死亡病例。结论:预切开技术应用不当可能导致十二指肠穿孔;皮下气肿是较为敏感的穿孔指标;如果能够早期及时诊断,非手术治疗一般能取得良好结果,建立通畅的胆道和胃肠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疗效分析
    杨斌, 陈双, 赖东明, 周军, 伍衡, 吕永添,
    2007 (06):  566-569.  DOI: 10.16139/j.1007-9610.a1935
    摘要 ( 251 )  
    目的:探讨局部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应用指征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2年我院行局部切除术治疗42例中低位直肠癌病人的治疗情况及随诊资料。结果:42例中有Tis期6例,T1期20例,T2期16例。围手术期死亡率为零,无严重术后并发症。随访中7例(16.7%)局部复发,包括T1期2例和T2期5例。2χ检验显示,肿瘤大体类型、肿瘤直径、T分期与术后复发相关(P<0.05)。本组总体5年生存率为83.3%,Tis、T1、T2期病变分别为100%、90.0%、68.8%。结论:早期(Tis、T1期)高中分化癌、具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及无淋巴、血管浸润的直肠癌行局部切除术可作为有效的治疗方案。T2期及以上的肿瘤应首选根治性手术。对不能忍受根治术者或拒行腹壁人工肛门者,无耐时,可考虑行姑息性局部切除术后加行辅助放、化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晚期胰腺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吴双杰, 蔡端, 赵洪, 马保金, 张延龄, 马海锦,
    2007 (06):  570-573.  DOI: 10.16139/j.1007-9610.a1936
    摘要 ( 262 )  
    目的:探查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胰腺癌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HIFUNIT-9000型治疗仪对65例Ⅲ~Ⅳ期的胰腺癌病人进行治疗;VAS法评估治疗前后病人疼痛程度的改变;超声、CT观察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及影像学特征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17例未行HIFU治疗的中晚期胰腺癌病人作为对照。结果:65例病人治疗后,疼痛减轻52例(80.0%),治疗后评分疼痛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56例(86.1%)治疗后肿瘤癌组织多普勒B超显示血供减少;CT证实HIFU组治疗前、后肿瘤增长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HIFU治疗晚期胰腺癌不仅安全有效,还可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管镜定位在乳管内乳头状瘤术中的应用
    王昕海, 邹强, 王红鹰, 周坚, 金贻婷, 劳正胤, 应学翔,
    2007 (06):  574-576.  DOI: 10.16139/j.1007-9610.a1937
    摘要 ( 313 )  
    目的:探讨术中乳管镜定位在乳头溢液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常规手术对比的优点。方法:将门诊乳管镜检查发现有乳管内占位病变的60例乳头溢液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乳管镜定位下的微创手术和常规部分腺体切除术;对比并评价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中的30处病灶均证实被切除,平均手术时间(48.0±7.1)min,切口平均长度(2.7±0.2)cm,病理检出率93.3%。与常规部分腺体切除术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腺体破坏少、病理检出率高等优点。结论:术中乳管镜定位下乳管内病变的微创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钼靶定位Mammotome微创活检临床应用价值
    张家新, 柳光宇, 胡震, 陈灿铭, 凌泓, 甘恩玮, 姚玉娟, 沈坤炜, 邵志敏, 沈镇宙,
    2007 (06):  577-579.  DOI: 10.16139/j.1007-9610.a1938
    摘要 ( 374 )  
    目的:评价乳腺钼靶立体定位Mammotome微创活检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96例以钼靶发现钙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研究对象,在局麻下进行钙化灶的乳腺钼靶立体定位Mammotome微创活检,病理结果为恶性或可疑恶性的病例接受手术活检。对两者结果进行比较。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结果:196例经Mammotome微创活检病理结果乳腺病或纤维腺瘤145例,导管内癌(DCIS)20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1例,浸润性癌9例,导管内癌伴早期浸润8例,乳腺炎症1例,脂肪坏死1例,不能诊断1例。病理符合率浸润性癌为88.9%,DCIS伴早期浸润为62.5%,DCIS为80.0%,不典型增生为81.8%。结论:乳腺钼靶立体定位Mammotome微创活检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并发症少,是乳腺钼靶钙化尤其是可疑恶性病灶的首选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左上腹肿块的CT定位诊断价值
    蔡昭, 丁皓, 黄磊, 沈达明, 唐健雄, 袁祖荣,
    2007 (06):  580-583.  DOI: 10.16139/j.1007-9610.a1946
    摘要 ( 267 )  
    目的:研究左上腹肿块的CT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4月至2006年9月因胰、脾、胃交界区肿块而行手术探查的131例病例;通过分析CT影像中肿块中心层面所在位置和邻近脏器的形态改变,以确定肿块的来源;并与手术探查结果相对比,研究CT诊断的准确性和各类疾病之间肿块中心层面所在位置和邻近脏器形态改变的异同。结果:CT诊断左上腹肿块来源的准确性为81.7%,Kappa值为0.741。来源于胃部、肠道和后腹膜的肿块主要位于胰体上方(P值<0.05),而来源于胰腺和脾脏的肿块主要位于胰体下方(P值<0.05)。胃部肿块胃底形态改变的几率显著高于其他疾病(P值为0.001),而胰腺肿块胰腺形态改变的几率也显著高于其他疾病(P值为0.001)。结论:CT影像中肿块中心层面所在位置和邻近脏器的形态改变,对左上腹肿块的定位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IF-1α、P-Gp在结肠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张威浩, 孙红成, 孙晶, 胡志前, 裘正军,
    2007 (06):  584-586.  DOI: 10.16139/j.1007-9610.a1939
    摘要 ( 265 )  
    结肠直肠癌发病率在我国有上升趋势,化疗耐药是导致结肠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引起恶性肿瘤化疗耐药的多方面因素中缺氧微环境是一重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实体癌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缺氧可诱导核转录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表达增高,从而上调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其中也包括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1,mdr1)编码的膜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人结肠直肠癌组织中HIF-1α及耐药相关蛋白P-Gp的表达,旨在探讨P-Gp在结肠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HIF-1α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下修补治疗青年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穿孔的报告
    狄建忠, 张频, 陈巍,
    2007 (06):  586-587.  DOI: 10.16139/j.1007-9610.a1921
    摘要 ( 248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尤其好发于青年,药物的应用使十二指肠溃疡治疗不再困难,治愈率逐步提高。但不少青年服药、生活无规律,溃疡穿孔发生率并无明显下降。传统治疗是开腹修补或胃大部切除术,近年多接受腹腔镜下修补术。本文旨在研究腹腔镜下修补治疗青年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溃疡穿孔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32例报告
    余水平, 陈胜林, 王文友, 莫伟明, 汪栋宇, 张彬,
    2007 (06):  588-589.  DOI: 10.16139/j.1007-9610.a1940
    摘要 ( 212 )  
    自1991年Jcobs用腹腔镜行结肠癌根治术以来,该技术得到不断发展,使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laparoscopie assisted colectomy LAC)成为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LAC的安全性和疗效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总结我院开展LAC的初步经验,旨在探讨LAC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临床诊治
    罗海峰, 牟国煜, 王洪江, 王忠裕,
    2007 (06):  589-590.  DOI: 10.16139/j.1007-9610.a1941
    摘要 ( 174 )  
    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malignant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MPRT)是指原发于膈平面至骨盆入口处腹膜后脂肪组织、淋巴组织、肌肉、神经以及残留胚胎组织的恶性肿瘤。本文回顾性分析1997~2005年我院外科收治的54例腹膜后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损伤控制性外科治疗门静脉高压性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附118例回顾性分析)
    乌剑利, 苏婷婷, 杨镇, 肖亮, 王超, 李岽健,
    2007 (06):  591-592.  DOI: 10.16139/j.1007-9610.a1922
    摘要 ( 194 )  
    损伤控制性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严重创伤或严重外科疾病的新的救治理念。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死亡率极高的危重病,其严重性不亚于大的创伤,在机体生理耗竭的情形下,病人不能耐受复杂、费时和创伤大的手术,急诊手术死亡率高达50%。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应用DCS理念救治118例门静脉高压性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PACHE-O评分系统对急性胰腺炎预测价值分析
    张建新, 金洲祥, 王向昱, 李春明, 倪仲琳,
    2007 (06):  593-594.  DOI: 10.16139/j.1007-9610.a1947
    摘要 ( 126 )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可分为轻症和重症,前者预后较好,但后者发展过程迅速,如延误诊断和治疗常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客观有效地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病情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准确的早期预测,有利于及时、正确干预以改善预后。APACHE-Ⅱ、Ranson、BalthazarCT3个评分系统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多因素预测评分系统[1~3],能早期预测SAP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腔镜甲状腺癌手术临床进展
    张文新, 王明亮,
    2007 (06):  595-597.  DOI: 10.16139/j.1007-9610.a1942
    摘要 ( 234 )  
    1996年Gagner[1]率先将腔镜技术应用于甲状旁腺手术,自此开创了腔镜手术的新天地。此后许多外科医师尝试从不同径路完成腔镜甲状腺手术,如腋窝入路、乳晕入路、前胸壁入路等[2~9]。2001年,Yamamoto等[10]将乳晕径路甲状腺手术用于治疗Graves病;2002年Ikeda等[11~13]报道应用前胸部径路和腋窝径路治疗甲状腺结节、良性或低级的滤泡性病损和Graves病。目前,腔镜技术适用于良性甲状腺疾病已获得广泛认可,但是许多外科医师仍不满足于此,尝试在腔镜下完成甲状腺的完整切除,进而可将其推广应用于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中[6]。2002年,Miccoli等[7]首次报道对一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人成功施行了腔镜辅助下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技术治疗食管裂孔疝
    李华青, 李健文,
    2007 (06):  598-600.  DOI: 10.16139/j.1007-9610.a1923
    摘要 ( 239 )  
    食管裂孔疝的手术步骤包括两部份:食管裂孔的整形和胃底折叠术,后者是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步骤。传统的手术方式有经胸的Mark 1V、经腹的Nissen、Toupet、Hill、Dor等各类胃底折叠术。经胸手术切口大、心肺干扰重、麻醉要求高,且大多只能完成食管裂孔的修复,而实施胃底折叠术则需在膈肌上另行切口,对呼吸功能影响较大;经腹手术虽然减轻了心肺干扰,但在膈顶操作空间小,切口较大,很多病人在疾病早期因担心手术创伤而不愿接受手术治疗。1991年Dallemagne等[1]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胃底折叠术(1aparo-scopic nissen fundoplication),得到迅速推广,目前已成为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以及大的食管裂孔疝或食管旁疝的金标准术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胰十二指肠区域——临床外科学》即将出版
    2007 (06):  600.  DOI: 10.16139/j.1007-9610.a1912
    摘要 ( 217 )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王钦尧教授任主编,国内多所大医院著名外科学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的《胆胰十二指肠区域——临床外科学》一书近期即将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的间质化疗
    谢峰, 牛文洋, 杨甲梅,
    2007 (06):  601-603.  DOI: 10.16139/j.1007-9610.a1943
    摘要 ( 202 )  
    目前肝癌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总的手术切除率仅为20%~30%,因此化疗是肝癌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传统的静脉化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全身不良反应较大,病人往往难以耐受。因此,改变给药途径,即通过局部或区域性给药,能大大提高肿瘤区域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加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并有效地降低全身不良反应[1]。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27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黄宇旸, 王争, 陈锦先,
    2007 (06):  604-606.  DOI: 10.16139/j.1007-9610.a1944
    摘要 ( 261 )  
    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有丝分裂期(M期),间期包括G0、G1、S和G2期,细胞周期的调控在各个间期中以G1期最为重要,许多细胞内外的增殖调控物质主要作用于此。细胞周期得以运行的机制在于一系列细胞周期蛋白(cyclin)时相起伏的调控,相应的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依次激活,驱动细胞由G0、G1、S、G2期到M期。细胞周期是在cyclin-CDK-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CDKI)组成的立体调控网络精密控制下进行的。在生物体内,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功能相互协调,调控着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命过程。一旦这二者功能失调,细胞生命活动过程即细胞周期将发生异常,甚至导致肿瘤发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脂肪变性对肝切除手术的影响
    黄安中, 邱双健,
    2007 (06):  607-609.  DOI: 10.16139/j.1007-9610.a1924
    摘要 ( 191 )  
    对肝恶性肿瘤来说,肝切除术仍是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方法。随着外科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的进步,肝切除术远较以前更安全,许多医疗中心术后死亡率已<5%[1]。近年随着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病人的增多,肝脂肪变性已成为最常见的肝实质性改变之一。对肝移植来说,脂肪变的供肝增加了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或功能不全的风险并降低了受体生存率。20%接受肝切除手术的病人由于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性,术后往往发生较多和较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2]。脂肪变性对肝脏手术安全性和预后的影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胃恶性肿瘤手术操作指南(2007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2007 (06):  610-614.  DOI: 10.16139/j.1007-9610.a1945
    摘要 ( 145 )  
    前言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的死亡率达23.9/10万。其中男性为32.4/10万,女性为15.9/10万。目前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仍然很低,仅10%左右,胃癌的标准根治术仍未在全国范围内取得统一规范,各单位胃癌根治术后的5年生存率参差不齐,多数徘徊在20%~30%,少数达到40%~50%。目前,胃癌的诊治仍应强调早期诊断、推广胃癌标准根治术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血液灌注与微循环的病理生理(2)——氧化应激与疾病
    周凤鑫,
    2007 (06):  625-632.  DOI: 10.16139/j.1007-9610.a1915
    摘要 ( 136 )  
    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从大气摄入的氧气中80%~90%用于体内线粒体的能量代谢过程,在三羧酸循环中,以4次脱氢的方式为后续的氧化磷酸化提供还原当量(H+和e),脱下的氢3次由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接受,1次由黄素腺苷二核苷酸(FAD+)接受,然后H+及e经呼吸链(电子传递链)和ATP合成酶进行氧化磷酸化,最后氧接受H+和e还原成H2O,并产生ATP。如果各种病理因素使呼吸链传递e的效能下降,氧化磷酸化过程减弱,ATP生成减少,机体正常的还原/氧化平衡状态被破坏,可造成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