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5-07-25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腹腔内常温与全身联合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亚洲专家共识
    朱正纲, 北山丈二, 金炯浩, 苏博仁, 曹晖, 陈凛, 程向东, 胡建昆, 今野元博, 石神浩德, 池艺燮, 金钟汉, 小寺泰弘, 梁寒, 刘晓文, 陆晟, 牟一平, 聂明明, 徐元俊, 王亚农, 吴丹, 徐则宽, 山口博纪, 严超, 杨中印, 印慨, 米村豊, 杨伟鹏, 于吉人, 张俊, 亚洲胃癌NIPS治疗协作组, 上海市抗癌协会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
    2025 (04):  277-29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4.01
    摘要 ( 122 )   HTML ( 10 )   PDF(1637KB) ( 75 )  

    胃癌腹膜转移(GCPM)是进展期胃癌常见且致死性高的并发症,中位生存期仅5~11个月。本共识由亚洲30位专家(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采用德尔菲法和GRADE证据分级制定,共29条声明,涵盖GCPM诊断评估、腹腔镜探查与NIPS(normothermic intraperitoneal and systemic treatment)适应证、治疗方案、并发症预防管理、转化手术指征及术后腹腔治疗等。共识旨在规范临床实践,提高GCPM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miR-4674表达变化对BGC-823胃癌细胞系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袁小兵, 朱建伟
    2025 (04):  295-301.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4.02
    摘要 ( 38 )   HTML ( 3 )   PDF(3825KB) ( 3 )  

    目的:以生物信息学研究为基础,探讨miR-4674表达变化对BGC-823胃癌细胞系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与胃癌关系密切的研究靶点miR-4674,构建miR-4674模拟物(mimic)、抑制物(inhibitor)以及相关阴性对照(NC)转染至BGC-823细胞系。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BGC-823细胞中miR-4674的表达变化。应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应用Transwell培养体系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应用TUNEL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以及转染NC的细胞比较,转染miR-4674 mimic的细胞中miR-4674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均明显升高(P<0.05),而转染miR-4674 inhibitor的细胞中miR-4674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能力均明显下降(P<0.05)。TUNEL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均未见到凋亡细胞。结论:在BGC-823胃癌细胞系抑制miR-4674表达降低其恶性程度,在BGC-823胃癌细胞系过表达miR-4674则促进其恶性程度,miR-4674可能是胃癌干预的治疗靶点,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与射频消融腔内闭合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不全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蒋劲松, 吴昊, 王欣叶, 解荡, 王昌明, 方欣, 何春水, 刘震杰
    2025 (04):  302-309.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4.03
    摘要 ( 36 )   HTML ( 1 )   PDF(1184KB) ( 3 )  

    目的:比较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与射频消融(RFA)治疗大隐静脉(GSV)功能不全12个月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来自5个中心的155例GSV功能不全的病人随机分为NBCA组和RFA组,观察术后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术后即刻两组GSV主干闭合率均为100%,NBCA组与RFA组术后3个月闭合率分别为98.6%和98.5%,术后6个月闭合率分别为97.1%和98.5%,术后12个月闭合率分别为98.1%和9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经治疗后CEAP分级较基线均显著改善。在安全性方面,NBCA组出现1例静脉炎、1例消融相关血栓延伸及2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CMVT),RFA组出现2例肢体麻木、1例持续性大腿疼痛及2例CMVT。两组出现的严重不良事件均与器械或实验无关。结论:NBCA相比RFA,治疗GSV功能不全12个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非劣。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乳晕小切口与三孔腔镜治疗SimonⅡ型男性乳房发育症的对比分析
    刘晖, 刘思旋, 胡俊艳, 郑洁, 姜姝君, 王凤, 龚航军, 季亚婕, 王建东
    2025 (04):  310-31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4.04
    摘要 ( 43 )   HTML ( 2 )   PDF(5288KB) ( 6 )  

    目的:比较吸脂联合环乳晕小切口手术与三孔腔镜治疗SimonⅡ型男性乳房发育症(GY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GYN病人病例资料,61例行溶脂后环乳晕小切口腺体切除手术(开放组),59例行溶脂后充气法三孔腔镜腺体切除手术(腔镜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人满意度。结果:开放组单侧手术时间短于腔镜组,单侧腺体切除量多于腔镜组,住院费用少于腔镜组(均P<0.01)。两组单侧吸脂量、术后首日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与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2%、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整体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脂联合环乳晕小切口开放手术与三孔腔镜手术治疗GYN均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开放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花费少且无特殊设备要求,适合各级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机器学习的胆囊癌意向性根治术后极早期复发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唐祯齐, 李起, 刘恒超, 张东, 耿智敏
    2025 (04):  316-32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4.05
    摘要 ( 41 )   HTML ( 2 )   PDF(1729KB) ( 6 )  

    目的:探讨胆囊癌(GBC)病人意向性根治术后极早期复发(VER)的危险因素,并基于不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术后VER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329例行GBC意向性根治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VER的危险因素,基于VER的独立相关因素分别采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随机森林、轻量梯度提升机、极限梯度提升等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验证并比较不同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329例行GBC意向性根治术病人,术后复发162例(49.2%),其中VER(<6个月)69例(42.6%),non-VER(≥6个月)93例(57.4%)。生存分析显示,GBC术后VER病人中位总生存期明显低于non-VER病人(6个月比未达到,χ2=398.2,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125、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肝侵犯、血管侵犯、神经浸润、TNM分期、T分期及N分期是影响GBC术后VER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辅助化疗是术后VER的保护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A-125、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血管侵犯及N分期是术后VE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辅助化疗是术后VER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极限梯度提升在验证集中表现更优的预测性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精确度(ACC)为83.0%。沙普利加和法解释(SHAP)条形图显示分化程度、N分期、病理类型、CA-125具有最高预测权重,其均对VER的发生概率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结论:CA-125、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血管侵犯、N分期及术后辅助化疗与GBC意向性根治术后VER独立相关。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识别术后VER的高风险病人,为监测GBC术后VER提供适当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吲哚菁绿荧光影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的指导价值以及近期预后分析
    黄文欣, 何启宁, 戚德彬, 曹梓超, 姜艳芝, 王普森, 阙伟涛, 钟林
    2025 (04):  325-331.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4.06
    摘要 ( 34 )   HTML ( 1 )   PDF(5090KB) ( 3 )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影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的指导价值与对病人近期预后的分析。方法:回顾性采集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行肝癌切除术的166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病例的临床资料,并按照病人术中是否使用ICG荧光影像技术分为ICG组(72例)和非ICG组(94例)。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资料,并对ICG组病人肿瘤病灶的ICG荧光图像进行分析。结果:ICG荧光强度与肿瘤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肝硬化与否相关。肝细胞癌多显示为部分荧光,而肝内胆管癌多显示为环状荧光。高分化肿瘤多为完全荧光(7/11),中分化肿瘤多为部分荧光(28/51),低分化肿瘤多为环形荧光(7/10)。肝硬化病人多为部分荧光(18/35)或完全荧光(13/35)。ICG组血白蛋白水平术后第1天(34.6 g/L比31.4 g/L)及第3天(32.4 g/L比31.2 g/L)高于非ICG组(P<0.001),而手术时间(170 min比210 min)、肝门阻断率(9.7%比33.0%)、术中出血量(400 mL比430 mL)、术后住院时间(10 d比14 d)、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4.2%比20.2%)明显低于非ICG组(P<0.05)。结论:ICG荧光强度与原发性肝癌肿瘤病理组织学、分化程度、肝硬化与否相关。ICG荧光影像技术合理应用减少手术时间,且有利于提高病人近期预后,加速病人术后的康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预后分析的肝内胆管癌肿瘤大小分型:一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
    陈嘉倩, 刘红枝, 孟令甜, 周伟平, 程张军, 楼健颖, 郑树国, 毕新宇, 王剑明, 郭伟, 李富宇, 王坚, 郑亚民, 李敬东, 程石, 黄尧, 曾永毅
    2025 (04):  332-338.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4.07
    摘要 ( 42 )   HTML ( 1 )   PDF(1118KB) ( 6 )  

    目的:基于国内多中心临床病理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内胆管癌(ICC)肿瘤大小分型与其预后的相关性,建立基于肿瘤大小的分型系统。方法:纳入2011年12月至2018年9月来自13家医院的280例ICC病人,采用最小P值法分析明确肿瘤大小的预后临界值,通过Kaplan-Meier法验证此分型在总生存率的效能。结果:共280例以最大径4 cm为界分为≤ 4 cm组、>4 cm组。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证实肿瘤大小分型是独立预后因素(HR=2.110,95% CI: 1.358~3.280)。结论:基于中国病人群体的肿瘤大小二分类系统方便有效地区分ICC的预后分层,为术后个性化辅助治疗、随访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联合汇入部微切开或球囊扩张的临床分析
    吴鸿伟, 佟奎南, 李浩楠, 汪栋, 刘坤, 郭伟
    2025 (04):  339-34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4.08
    摘要 ( 45 )   HTML ( 4 )   PDF(6158KB) ( 5 )  

    目的:探讨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LTCBDE)联合汇入部微切开或球囊扩张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4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3例行日间LTCBDE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分为观察组(59例,包括汇入部微切开42例、胆囊管球囊扩张17例)与常规组(144例)。对比两组基线特征、术中探查结果、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前胆管炎或胰腺炎病史(P<0.001)及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P=0.035)。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P=0.014)、手术花费较多(P=0.001),但术中出血及术后离院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筛选病人的前提下,日间LTCBDE术中联合汇入部微切开或球囊扩张可有效解决胆道镜进镜困难问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探查彻底性。两种技术为日间胆道探查提供了可行的微创解决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隔离液在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观察
    黄莉, 赵艳娜, 顾建华, 徐文娟, 柳俊, 费健
    2025 (04):  345-35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4.09
    摘要 ( 38 )   HTML ( 1 )   PDF(953KB) ( 5 )  

    目的:生理盐水作为隔离带和玻璃酸钠-生物多糖混合液作为改良隔离带在甲状腺良性结节微波消融术(MWA)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2年2月在上海瑞金康复医院收治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最大直径≥20 mm)196例病人245个良性结节,采用生理盐水作为隔离液的MWA为对照组(n=114),采用玻璃酸钠-生物多糖混合液作为隔离液的MWA为改良组(n=131)。注入隔离液形成宽度约10 mm的隔离带,行MWA消融术。术中观察隔离液吸收时间,以术后12个月为随访终点,记录并发症,并评估结节体积大小变化(体积缩小率)。结果: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9%比14.0%,P<0.05),其中对照组92.3%的并发症与热损伤相关,而改良组则未观察到任何热损伤相关并发症。且改良组隔离液吸收时间明显延长[(15.2±1.6) min比(11.0±2.3) min,P<0.05]。两组结节体积缩小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4%比96.5%,P>0.05)。结论:玻璃酸钠-生物多糖混合液在MWA术中作为隔离液具有保持时间长、隔热效果好的特点,且能降低粘连风险,减少失声、吞咽困难、烫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利于术后康复。MWA对于甲状腺良性结节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循环肿瘤DNA检测微小残留病灶在结肠直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进展
    李雅琪, 莫少波, 彭俊杰
    2025 (04):  351-357.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4.10
    摘要 ( 37 )   HTML ( 1 )   PDF(982KB) ( 9 )  

    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能敏感地识别微小残留病灶(MRD),可提早发现复发转移,为结肠直肠癌肝转移(CRLM)病人的预后预测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新方法,有助于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本文归纳了ctDNA检测MRD在CRLM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加以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术式发展及相关热点问题
    支亦豪, 赵轩, 郑民华
    2025 (04):  358-36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4.11
    摘要 ( 44 )   HTML ( 1 )   PDF(872KB) ( 8 )  

    直肠癌是国内、外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目前适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术式众多,各有其适应证及优劣,但缺乏一种能在保留肛门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达到完美的术式。本文就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的发展历程展开回顾,并针对目前手术存在诸如吻合口漏的预防和处理、充分下切缘的获取、功能学预后等痛点及相关对策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慢性肝病对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响与研究进展
    杨越, 赵磊
    2025 (04):  364-368.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4.12
    摘要 ( 29 )   HTML ( 1 )   PDF(855KB) ( 4 )  

    肝转移是导致结肠直肠癌(CRC)病人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而慢性肝病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TME)等多种机制促进CRC肝转移(CRLM)的发生与发展。本文重点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酒精性肝病(ALD)及药物性肝损伤(DILI)等主要慢性肝病类型与CRLM的关系,并简要回顾上述不同类型慢性肝病近年来的流行病学变化趋势,进而从风险因素、致病机制以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综述慢性肝病与CRLM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探索慢性肝病影响CRLM的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