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5-05-25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肥胖症诊疗的现代认知及进展
    卜乐, 童楚嫣, 曲伸
    2025 (03):  185-191.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1
    摘要 ( 1 )   HTML ( 0 )   PDF(912KB) ( 0 )  

    肥胖症被定义为一种多因素所致可复发的慢性代谢疾病,病因复杂,危害严重,已引起社会和健康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肥胖症的现代临床诊疗理念和治疗最新进展,提出了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结合BMI,引入全新的以脂肪含量和功能障碍为核心的临床诊疗标准,如脂肪分布,内脏脂肪以及腰高比等新的诊断标志,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近年来,新型生物标志物和人工智能辅助分型技术为肥胖症诊疗提供了新工具。治疗方面,以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已被公认,以胰高血糖素样肽1为代表的新型减重药物的问世为肥胖治疗提供了可能,以内镜胃袖状成形术(ESG)为代表的微创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手术风险,也成为治疗重度肥胖的主力。当前肥胖管理理念已日趋成熟、可行与规范。中心化管理、个体化诊疗的体重管理中心建设原则为实现肥胖症病人的体重长期稳定和促进健康的生活质量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论坛
    柳叶刀杂志糖尿病与内分泌委员会《临床肥胖症定义与诊断标准》解读
    张鹏, 张忠涛
    2025 (03):  192-19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2
    摘要 ( 14 )   HTML ( 2 )   PDF(873KB) ( 0 )  

    目前肥胖的诊断标准基于体质量指数(BMI),但该指数不能直接反映脂肪的蓄积,也不能体现对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因而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基于此背景,柳叶刀杂志糖尿病与内分泌委员会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将仅具有人体测量学指标的异常定义为临床肥胖前期,仅需生活方式干预,以改善人体测量学异常,降低疾病风险;而同时合并肥胖直接导致的疾病和日常活动能力受限,定义为临床肥胖症,需要积极进行医学干预。尽管个别专业学会质疑该定义和诊断标准有可能将部分肥胖从疾病状态划归为风险因素,而使病人失去潜在治疗机会,然而整体上,该标准基于脂肪蓄积及其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因而对于肥胖的精准诊疗更具积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器人辅助减重代谢手术: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董光龙, 刘浩, 田嘉时
    2025 (03):  197-201.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3
    摘要 ( 7 )   HTML ( 1 )   PDF(882KB) ( 0 )  

    近年,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崛起及深度应用,其对各行业的渗透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机器人辅助减重代谢手术如何把握自身优势,借助AI技术发展浪潮,实现新的技术革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系统介绍机器人辅助减重代谢手术的发展历程、核心优势及存在问题,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该领域后续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孔减重手术: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董文培, 杨建军, 顾岩
    2025 (03):  202-20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4
    摘要 ( 10 )   HTML ( 1 )   PDF(879KB) ( 0 )  

    单孔减重手术作为微创外科的重要进展,通过单一微小切口实现减重目标,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单孔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SILSG)是目前国内外实施最多的单孔减重术式,其减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相当,病人满意度显著提升。但单孔减重手术的临床应用推广仍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相对有限,手术规范与培训体系尚不健全。进一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单孔减重手术培训体系与专家共识对于促进以SILSG为代表的单孔减重手术规范化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外科视角下GLP-1受体激动剂在肥胖症术后联合治疗中的应用
    孟化, 宋宇佳, 王思奇
    2025 (03):  207-21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5
    摘要 ( 0 )   HTML ( 0 )   PDF(873KB) ( 0 )  

    肥胖全球患病率持续上升,伴随多种代谢并发症。代谢手术虽疗效显著,但仍存在临床效果欠佳、复发性体重增加等问题。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优越的代谢调节作用使其成为减重治疗新选择。本文系统探讨代谢手术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的临床应用框架,包括目标人群(如术后体重复增、糖尿病未缓解或合并并发症者)、干预时机与药物选择策略,以及多学科协作路径。联合治疗虽前景广阔,但仍面临最优治疗策略、长期安全性及成本效益等挑战。未来需通过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方案,优化肥胖症的长期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2002—2020年上海市胆道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分析:基于人群基础的研究
    吴春晓, 庞怡, 陈蕾, 施燕, 顾凯
    2025 (03):  214-22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6
    摘要 ( 9 )   HTML ( 1 )   PDF(1024KB) ( 1 )  

    目的:分析2002—2020年上海市胆道癌发病和死亡的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全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2002—2020年上海市胆囊和肝外胆管等胆道器官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资料,按诊断或死亡年份、性别和年龄组等因素分层分析,计算数量、构成比、粗率、年龄别率、年龄标准化率(简称标化率)等指标。标化率应用Segi’s 1960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调整计算。应用Joinpoint分析软件对胆道癌不同分组的标化年度变化百分比趋势、年龄别率和新发病例的部分诊断特征分类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胆道癌的年新发病例数从2002年的963例逐年增长到2020年的1 537例,标化发病率从3.91/10万变化至3.59/10万,年死亡人数从830人逐年增长到1 225人,标化死亡率从3.36/10万减少至2.69/10万。2020年,上海市胆道癌粗发病率为10.43/10万,男性为9.54/10万,女性为11.30/10万,标化发病率为3.59/10万,男性为3.54/10万,女性为3.61/10万,性别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31);粗死亡率为8.31/10万,男性为7.60/10万,女性为9.00/10万。标化死亡率为2.69/10万,男性为2.69/10万,女性为2.66/10万,性别间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874)。发病和死亡的年龄别数量和率值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分性别趋势分析显示,2002—2020年上海市男性胆道癌的标化发病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179),标化死亡率变化也无统计学意义(P=0.738);女性胆道癌的标化发病率以年均1.58%的减速下降(P<0.001),标化死亡率在2002—2011年间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774),在2011—2020年间则以年均3.72%的减速下降(P<0.001)。新发病例通过病理确诊的占比上升,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占比下降。胆囊占比最多,但已显著下降,肝外胆管占比则从25.75%上升至42.88%。诊断时未分期占比超过60%,Ⅰ~Ⅲ期占比总和仍低于Ⅳ期占比。结论:上海市胆道癌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且呈现出差异较大的流行特征。上海在胆道疾病诊疗方面的提升,可能对胆道癌发病特征带来影响,而对提高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影响相对滞后,反映出在上海胆道癌的筛查、诊断和生存率提高上仍有较大的空间。本研究为胆道癌的进一步研究和预防控制提供了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胰腺炎病人血糖变异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朱诗仪, 陆婷婷, 谢荣理, 谭丹, 费健, 陈尔真, 陈影, 夏怡
    2025 (03):  223-227.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7
    摘要 ( 8 )   HTML ( 2 )   PDF(987KB) ( 0 )  

    目的:探讨血糖变异度与急性胰腺炎病人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瑞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病人242例,根据Marshall评分评估器官衰竭情况,根据亚特兰大评分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比较轻症急性胰腺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急性胰腺炎三组入院7 d内的血糖指标,分析不同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血糖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入院是否行穿刺,是否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否死亡作为终点事件为分类因素,采用One-Way ANOVA、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等分析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血糖指标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242例中,轻症急性胰腺炎70例(28.9%),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71例(29.3%),重症急性胰腺炎101例(41.7%)。三组入院7 d内的血糖变异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急性胰腺炎组静脉血糖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均高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则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组。有创操作组(IOP)(n=55)血糖均值高于未行有创操作组(NOP)(n=187)。结论:急性胰腺炎病人入院7 d内的血糖水平及波动幅度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胆道引流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并发急性胆管炎的回顾性研究
    隋亮, 陈胜, 刘远滨, 黄梁, 毛恩强, 韩意, 孙思磊, 张勇
    2025 (03):  228-23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8
    摘要 ( 7 )   HTML ( 1 )   PDF(856KB) ( 0 )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胆总管结石并发急性胆管炎经内镜胆管支架引流术(ERBD)、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或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等微创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该类疾病的微创治疗策略。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胆总管结石并发急性胆管炎病人151例,根据包括非手术治疗方式在内的4种治疗方案将病人分为4组,比较治疗前后白细胞、胆色素、肝功能变化,以及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预后。结果 胆总管结石并发急性胆管炎ERBD和ENBD术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肝功能明显改善,ERBD、ENBD、PTCD术后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且与保守治疗相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天数短,死亡率低。结论 ERBD和ENBD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微创手段,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可靠,能有效提高远期微创治愈率,因此是优先选择的治疗策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感染程度、结石大小、是否口服抗凝药物等因素,临床医师可制定个体化的微创治疗方案,以确保实现最佳治疗目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例腔镜甲状腺术后皮下植入结节的形态学及分子特征
    贾景丹, 王良缘, 费晓春, 于腾, 王中玉, 谢静
    2025 (03):  234-240.  DOI: 10.16150/j.1007-9610.2025.03.009
    摘要 ( 5 )   HTML ( 1 )   PDF(6441KB) ( 0 )  

    目的:探讨腔镜甲状腺术后皮下种植性甲状腺病变的病理及分子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病理科2017—2024年诊断的3例术后种植病例,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二代基因测序(NGS)检测(66个肿瘤基因+177融合位点),对比原发灶与种植灶特征。结果:3例种植灶均与原发灶形态相似,但呈现突变富集:例1女,13岁。原发灶为甲状腺非典型滤泡性腺瘤,后进展为甲状腺滤泡癌,种植灶为甲状腺滤泡癌,原发灶和种植灶均出现MEN1基因突变,另外种植灶出现PTPRT基因突变。例2男,45岁。原发灶为双侧甲状腺结节性肿,种植灶为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性病变,且于局灶出现直径0.3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种植灶发现MEN1GLIS3EZH1KMT2C等4种基因突变。例3女,42岁。原发灶为左侧甲状腺腺瘤伴囊性变、右侧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5年于右侧乳腺中发现种植灶,形态上表现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分子检测出原发灶中存在TERTGLIS3SPOP等3种基因突变,种植灶中出现TERTGLIS3EIF1AXKMT2C等4种基因突变。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应用广泛,但在手术路径上可出现甲状腺病变的种植播散,病变类型包括良性及恶性病变,种植灶病理形态与原发灶相似,但呈现突变富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焦虑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刘卓然, 赵起悟, 邱伟华, 严佶祺, 蔡伟, 匡洁
    2025 (03):  241-24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10
    摘要 ( 5 )   HTML ( 1 )   PDF(926KB) ( 0 )  

    目的:评估焦虑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各项临床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2022年7月至2023年9月期间,在本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中,有304例接受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问卷调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并分析与焦虑水平的关系。结果:304例病人中,有271例经病理证实为PTC。其中75例处于较高的焦虑水平(根据HAM-A评分标准,≥14提示具有临床意义的焦虑症状),为焦虑组。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焦虑组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异常升高的比例高于无焦虑组(34.7%比16.8%,P=0.002 4)。焦虑组肿瘤多灶性的比例也高于无焦虑组(33.3%比16.7%,P=0.004 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焦虑水平与TPOAb异常升高及肿瘤多灶性相关(P=0.005 6,0.001 9)。结论:焦虑水平可能与PTC病人的TPOAb异常升高及肿瘤多灶性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讨槐耳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
    金佳斌, 马君俊, 叶枫, 马诗瑜, 陈敬贤
    2025 (03):  247-25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11
    摘要 ( 6 )   HTML ( 2 )   PDF(8745KB) ( 0 )  

    目的:探索槐耳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Herb数据库检索槐耳的化合物成分和靶点,通过GeneCards、NCBI、DisGeNET等在线数据库筛选胰腺癌相关靶点,绘制韦恩图获取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采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3.8.0软件构建一系列网络图来筛选核心靶点并对靶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AutoDock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与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使用Open GWAS数据库中的KEGG富集top20通路的基因和胰腺癌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进一步验证。结果:共筛选出4个槐耳有效成分,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112个。主要活性成分为山奈酚、芦丁、染料木素、葡萄糖醛酸,核心靶点为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尿苷二磷酸(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家族多肽A1(UGT1A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作用机制可能与胰腺癌、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等有关。分子对接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很好的对接活性。经筛选保留了73个基因,24 195 22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用于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MAPK8可能是胰腺癌的重要治疗靶点。结论:槐耳可能通过作用于MAPK8产生抗胰腺癌的作用,为进一步验证槐耳治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阴性浸润性小叶癌病人保乳手术联合放疗与乳房全切术的预后对比: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
    王新平, 余准, 袁帅, 汤永喆
    2025 (03):  256-26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12
    摘要 ( 4 )   HTML ( 1 )   PDF(1038KB) ( 0 )  

    目的:探索三阴性浸润性小叶癌(TN-ILC)病人保乳手术联合放疗(BCS+RT)与乳房全切术的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8年SEER数据库中2 386例接受手术的TN-ILC女性病人,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1∶1,卡钳值0.02)均衡基线特征(年龄、组织学分级、AJCC分期等),通过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比较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和总生存(OS)。结果:PSM后获得1 056对病人,BCS+RT组BCSS和OS显著优于全切组(均P<0.001)。分层分析显示,除组织学Ⅰ级和肿瘤Ⅰ期外,BCS+RT在各亚组中均具生存优势。多因素分析证实BCS+RT为独立保护因素(BCSS:HR=0.682,OS:HR=0.607,均P<0.001)。结论:TN-ILC病人中,BCS+RT 较乳房全切术显著改善生存,支持将BCS+RT作为符合条件病人的首选治疗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环状胰腺合并十二指肠球部狭窄致上消化道梗阻(附1例报告)
    于强, 杨玉龙
    2025 (03):  264-267.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13
    摘要 ( 5 )   HTML ( 0 )   PDF(2768KB) ( 0 )  

    环状胰腺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所以有误诊的可能。本文报道1例术前误诊为壶腹部肿瘤的环状胰腺合并十二指肠球部狭窄致上消化道梗阻病例,经手术探查后确诊。通过回顾诊疗过程及文献复习,进一步探讨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该类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争议和研究进展
    吴雨钊, 蔡杰, 陈燊浩, 陈曦 综述, 郑亚民 审校
    2025 (03):  268-271.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14
    摘要 ( 7 )   HTML ( 1 )   PDF(860KB) ( 0 )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是胆囊切除术后持续或新的腹痛、腹胀及腹泻等症状,对其病因、诊断及治疗的认识不断演进。本文系统回顾PCS概念的演变历程和临床实践中的争议以及改进思考。PCS概念从早期主要指解剖学异常(如残留结石、胆管损伤)逐渐转向功能性障碍(如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汁酸代谢异常及心理因素)。目前PCS诊断严格遵循罗马Ⅳ标准,发病率10%左右,既往临床研究因诊断标准宽泛,发病率差异显著(5%~63%)。已存在的症状胆囊切除术后仍存在或发生变化是否归入PCS,不同研究含糊不清。消化不良PCS治疗既往强调手术治疗明确器质性病变,目前则以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主。针对PCS概念认识的不确定性,本文提出以胆囊切除术后胆源性消化不良(PCBD)替代PCS,强调其术后新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征,并排除术前症状及非胆源性病因。引入PCBD概念有助于统一诊断标准、指导个体化治疗和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器人直肠癌手术的现状及发展
    徐世宁 综述, 赵轩, 杨晓, 马君俊 审校
    2025 (03):  272-27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15
    摘要 ( 0 )   HTML ( 0 )   PDF(912KB) ( 0 )  

    机器人手术系统凭借三维视图、可旋转器械及稳定镜头等优势,在直肠癌经腹与经肛手术中逐步应用。相比传统腹腔镜,机器人系统可降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难度,改善盆腔自主神经保护,且远期疗效与腹腔镜相当。然而,其高昂成本与有限临床效益引发反思,尤其在手术时间延长、缺乏力反馈及性价比不足等方面存在争议。研究表明,机器人手术可能在肥胖、骨盆狭窄及低位直肠癌等复杂病例中更具优势。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有望打破市场垄断,降低成本,并通过远程医疗拓展应用场景。未来需进一步筛选明确获益人群,结合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优化机器人手术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