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7-23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牙齿发育与再生
    郑莉琴,戴银清,张彦定
    2007 (1):  1-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59
    摘要 ( 426 )  
    器官的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脊椎动物中,器官的形成通过细胞群与细胞群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通常表现为上皮与间充质间的相互作用。牙齿的发育过程,包括由胚胎早期预定成牙部位到发育形成完整的牙齿,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需经过发育起始、增殖、上皮-间充质相互诱导;形态分化;组织分化;基质沉积;钙化、成熟和牙齿萌出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事实上就是牙源性上皮与颅神经嵴来源的牙源性间充质之间相互诱导、相互作用的过程[1],涉及包括生长因子、转录因子、受体分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溶剂挥发性对PLGA电纺纤维直径及其膜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王颖俊,高长有
    2007 (1):  7-1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60
    摘要 ( 292 )  
    目的 研究电纺丝过程中溶剂的挥发性质对所得纤维直径、形态结构及其膜的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扫描电镜观察PLGA在不同溶剂体系中所得电纺纤维形貌并计算其平均直径;DMA分析不同直径电纺纤维膜的动态力学性能.结果 随着混合溶剂的挥发性增强,电纺纤维直径变粗;其膜的拉伸储能模量减小.结论 通过调节溶剂的挥发性质,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控制电纺纤维的直径,并进一步控制纤维支架的力学性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静电纺丝的主要参数对PLGA纤维支架形貌和纤维直径的影响
    何晨光,高永娟,赵莉,崔磊,曹谊林
    2007 (1):  11-1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61
    摘要 ( 434 )  
    目的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纤维支架,考察制备参数对纤维支架结构及纤维直径的影响规律.方法 本实验以四氢呋喃(THF)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的混合液为溶剂,调节PLGA溶液浓度、流量及电场强度分别制备了具有不同表面形貌的纤维支架.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纺丝溶液的浓度、流量及电场强度对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结论 随着纺丝溶液浓度的增加,纤维直径逐渐增大,纤维直径的分布也随之增大.随着流量的增加,纤维直径略有增大.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纤维直径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电压和浓度的增大有助于减少珠丝的产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骨磷灰石涂覆改性聚(乙交酯/丙交酯)的细胞亲和性研究
    屈雪,贝建中,王身国
    2007 (1):  15-18.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62
    摘要 ( 262 )  
    目的 研究具有类骨磷灰石涂层的聚(乙交酯/丙交酯)[Poly(L-lactide-co-glycolide),PLGA]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氧等离子体预处理结合模拟体液1.5 SBF0孵育的方法对PLGA进行类骨磷灰石涂覆改性.用鼠OCT-1类成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分别种植于PLGA致密膜和多孔支架上,观察细胞在致密膜和多孔支架上的黏附率、黏附形态、增殖活力和生长形态.结果 经类骨磷灰石涂覆改性的PLGA,其表面OCT-1类成骨细胞的黏附率和增殖活力都得到了提高,细胞的黏附形态和生长形态良好;在多孔支架上培养的细胞能够迁移到支架的内部旺盛生长.结论 具有类骨磷灰石涂层的PLGA具有更高的细胞亲和性,可望成为一类新的骨组织工程细胞支架材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冻干骨和PLGA材料表面软骨细胞增殖的形态学观察比较
    王永春,沈尊理,钱鋆,沈华,张兆锋,贾万新,蔡嬿娴
    2007 (1):  19-51.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63
    摘要 ( 276 )  
    目的 了解两种材料表面软骨细胞的增殖特性预测形成组织工程化关节软骨的可能性.方法 获取幼兔关节软骨细胞,种植于两种材料表面,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 冻干骨和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共聚物(PLGA)材料表面细胞均有粘附增殖及基质分泌,但后者明显优于前者.结论 冻干骨表面粘合PLGA材料种植软骨细胞有可能形成组织工程化关节软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和小鼠Dspp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成牙本质细胞中的表达检测
    唐清煌,林大河,黄义德,张彦定
    2007 (1):  22-25.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64
    摘要 ( 361 )  
    目的 克隆人和小鼠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基因片断,建立一种从分子水平检测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方法.方法 制备特异性的人和小鼠Dspp基因片断的mRNA反义探针,再将其分别与人和小鼠具有成牙本质细胞的牙胚组织进行原位杂交,检测Dspp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本实验制备出的人和小鼠Dspp基因的mRNA反义探针在特定条件下能对各自的成牙本质细胞中Dspp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论 本方法可以作为一种从分子水平检测人或小鼠成牙本质细胞分化的工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软骨细胞诱导骨髓基质细胞构建软骨的体内外比较
    周广东,苗春雷,刘霞,崔磊,刘伟,曹谊林
    2007 (1):  26-2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65
    摘要 ( 400 )  
    目的 应用软骨细胞诱导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体外构建软骨,比较其体内植入前后软骨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探讨共培养构建软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分别培养扩增猪关节软骨细胞和BMSCs,两者按2:8比例混合(软骨细胞:BMSC),以5.0×107/ml的细胞终浓度接种于聚乳酸包埋的聚羟基乙酸支架,体外培养8周后部分标本植入裸鼠皮下,再经体内8周后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糖胺聚糖含量(GAG)测定、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学,以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对体内植入前后标本的软骨相关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结果 体外培养8周时,所有标本均形成了软骨样组织,但质地较软,组织结构相对较为松散.体内植入8周后,共培养构建软骨能维持良好的软骨外观,而且GAG含量及弹性模量均明显高于体外标本(p<0.01),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显示体内标本的组织结构致密,基质及Ⅱ型胶原显色程度均明显强于体外标本.结论 软骨细胞诱导BMSCs构建的软骨在体内皮下环境中能维持良好的软骨特性,而且植入体内后能继续向成熟软骨发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代次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致肿瘤性的研究
    杨漾,包多多,邓丹
    2007 (1):  30-32.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66
    摘要 ( 323 )  
    目的 研究高代次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变异性和致肿瘤性,为验证其作为组织工程肌腱种子细胞的安全性提供相应依据.方法 采用常规染色体G带处理方法分别对8个样本的第2、第10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核型分析,并通过裸鼠皮下致肿瘤实验对其致肿瘤性进行考察.结果 各样本、各代次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均未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改变,裸鼠皮下致肿瘤实验在观察期内均未见结节或可疑病灶产生,符合国家标准.结论 高代次(第10代以内)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具有正常的染色体核型,且无致肿瘤性,作为组织工程肌腱种子细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分析
    周恒,李宇琳,孙剑,刘广鹏
    2007 (1):  33-35.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67
    摘要 ( 288 )  
    目的 分析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在长期体外扩增并进行成骨诱导下,其端粒酶活性是否发生异常的改变.方法 采用端粒酶活性PCR-ELISA检测法分析3例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诱导样本.结果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成骨诱导培养至第6代,其端粒酶活性未出现异常增高.结论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外长期成骨诱导培养扩增的条件下,端粒酶活性未出现异常改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较大速率牵引成骨术对山羊下牙槽神经的影响
    蒋朝华,李圣利,唐友盛
    2007 (1):  36-3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68
    摘要 ( 263 )  
    目的 研究较大速率牵引成骨术(DO)对山羊下牙槽神经(IAN)的影响,探讨下颌骨较大速率DO的可行性.方法 9只山羊双侧下颌骨行DO,术中预置牵开间隙3.5 mm,延迟期为3 d,牵引速率为1.5 mm/d,分3次牵引,延长幅度为20 mm.3、5、7、12周行X线、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下牙槽神经管周壁完整,血管神经束表面光滑,外观未见神经损伤,牵引完成后初期(3周),IAN表现为较为广泛的Waller变性,中后期(5~7周)神经有再生修复改变,神经内膜及束膜完整,12周时已趋于正常,亦无纤维化改变.结论 下颌骨DO术中预置间隙(3.5 mm),缩短延迟期(3 d),适当提高牵引速率和频率(1.5 mm/d,3次/天),IAN的退行性变是可逆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26例全耳再造术取自体肋软骨的体会
    晋培红,许枫,张群,张如鸿
    2007 (1):  40-43.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69
    摘要 ( 380 )  
    目的 探讨和总结二期全耳再造术中取自体肋软骨的手术方法和相关问题.方法 在2003~2006年126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采用二期全耳再造术时取患耳对侧自体肋软骨,保留软骨膜,部分患者剩余软骨切碎后软骨膜腔隙回植.结果 本组126例,取下肋软骨均满足手术需求,无一例发生气胸.术后随访时间最长1年,未见明显的胸廓畸形及发育障碍.结论 本手术方法可减少取自体肋软骨时气胸的发生,胸廓畸形的产生和软骨的回植及软骨膜的保留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色素部分缺如性浅表瘢痕的美容性无痕化治疗研究
    张余光,汪希,杨群,濮哲铭,王丹茹,杨军,钱云良
    2007 (1):  44-45.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70
    摘要 ( 302 )  
    目的 探讨美容性无痕化治疗色素部分缺如性浅表瘢痕的方法.方法 瘢痕浅层边缘不规则斜坡状部分削除,保留真皮浅层和深层瘢痕组织,创面用刃厚皮片覆盖,医用胶固定皮片.结果 无明显切口缘瘢痕,皮片表面平整,色素均匀,皮肤柔软,局部无明显收缩.结论 色素部分缺如性浅表瘢痕采用浅层部分削除后移植刃厚皮片可作为瘢痕美容性无痕化治疗的一种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术后面瘫的修复(二)
    杨川
    2007 (1):  49-51.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71
    摘要 ( 386 )  
    有关面神经颅内损伤的内容已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临床最常见的面神经总干损伤多发生在颞骨岩部的面神经管至腮腺部的肿瘤切除累及面神经或手术操作误伤所致。一旦发现有面神经总干的损伤,即刻完成神经断端的对接,是所有的修复术中最为简单的方法,也可望获得最佳的恢复效果。延期的神经断端手术时,常因神经断端的瘢痕形成和挛缩,而无法直接对接缝合,断端间隙常需自体神经移植,由于增加了神经再生时通过的断面(再生的神经轴束数每通过一个神经断面,将减少约30%),其结果必将减少通过的神经轴束数量.直接影响了手术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犬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神经荧光金逆行示踪标记实验
    吴坚,胡文,姚健,杨宇民
    2007 (1):  51-51.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07.01.013
    摘要 ( 301 )  
    目的 采用荧光金逆行示踪方法来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神经修复狗坐骨神经缺损,再生神经的物质运输功能.方法 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化神经桥接狗坐骨神经5 cm缺损,术后6个月,将5%荧光金(Fluoro-Gold,FG)注射入桥接侧的远段坐骨神经干内,2周后取相应的脊髓节段和背根节进行冰冻切片,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并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 桥接侧相应脊髓灰质前角和背根神经节切片中观察到被FG逆行标记的神经元.结论 再生神经修复了缺损,恢复了神经干的连续性,再生神经具有良好的物质运输功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于整形外科领域的组织工程化软骨
    张路,周广东,曹谊林
    2007 (1):  52-5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72
    摘要 ( 334 )  
    软骨组织工程的基本技术路线是在体外培养种子细胞,并以一定浓度将其种植于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合适支架上,形成细胞—支架复合物,将此复合物植入生物体内组织缺损部位,最终完成对组织的修复和再造[1,2]。软骨组织工程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骨科和整形外科。整形外科软骨组织工程的研究方向与骨科有所不同:就临床常用作修复或填充的器官类型(耳廓、气管、鼻翼、鼻假体、颏假体等)而言,它们属于非承重结构,因而对其在软骨力学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然而,整形外科对于修复体形态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脂肪组织中血管基质部分(SVF)的细胞成分及应用
    原博,陆树良
    2007 (1):  55-5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73
    摘要 ( 1391 )  
    目前.脂肪组织因其在能量调控、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方面的作用已被认为是一个内分泌器官。此外,它还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多功能细胞的来源之一,而这种多功能细胞就存在于脂肪组织的血管基质部分中。脂肪组织中的血管基质部分(SVF)是脂肪组织经胶原酶消化、过滤、离心除去成熟脂肪细胞后得到的。正因为SVF易于从脂肪组织中提取并含有丰富的、可塑性极强的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SC)。这使得揭示SVF的细胞成分(以下简称为SVFc)及阐明其相应的生物学功能显得意义深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脂肪干细胞分化潜能研究进展
    蒋婷,周广东,刘伟
    2007 (1):  57-58.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74
    摘要 ( 246 )  
    组织工程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为组织或器官缺损的修复重建带来了新的治疗途径,并已逐渐成为目前最有前景的生理性修复技术[1]。然而,种子细胞来源不足、功能老化等问题严重限制了组织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因分布广、增殖力强且具有多分化潜能而成为当前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研究的重点。ASC可来源于骨髓、脂肪、皮肤、肌肉、角膜等各类组织。其中以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研究最多,应用最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宗亮,刘维钢,史建刚,尚琦松
    2007 (1):  59-6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175
    摘要 ( 168 )  
    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k degeneration,IV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前提和基础病理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表现为细胞种类和形态学上的变化,更伴随有椎间盘的组织学与生化性质的改变。目前引起椎间盘退变的确切机制尚无定论。但研究发现椎间盘中的细胞因子(Cytokines,CK)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病理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现就细胞因子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