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02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应用带蒂轴型皮瓣修复腕部及手电击伤创面
    李明玉, 王华军, 杜轩宇, 等
    2025 (3):  215. 
    摘要 ( 18 )   PDF(11622KB) ( 6 )  
    目的 探讨应用带蒂轴型皮瓣修复腕部及手电击伤创面的效果,总结皮瓣选择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 2018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收治的 12 例腕部及手电击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 31~55 岁,均为高压电击伤。共 13 处创 面,分布于手指(8处)、手背(1处)和腕部(4处),除手掌外其他创面伴有骨、肌腱或关节腔暴露。采用Allen试验、彩色 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腕部和手的血管网情况,根据创面位置、面积、血管条件选择合适 的带蒂轴型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植皮修复。术后给予扩张微循环等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访6个月至2年,观察外观, 评估腕部和手功能。结果 本组病例所应用的带蒂轴型皮瓣包括:脐旁穿支皮瓣(3例)、逆行尺动脉皮瓣(1例)、尺动 脉腕上支皮瓣(1例)、逆行拇指尺背侧皮瓣(1例)、指固有动脉皮瓣(5例)、逆行指固有动脉皮瓣(2例)。所有皮瓣成活, 外观较满意。末次随访时,患者手腕关节功能评分为45~90分,评级为优者2处、良6处、可3处、差2处。结论 对于腕 部和手电击伤创面,根据创面位置、面积、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带蒂轴型皮瓣进行修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血管蒂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膝关节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牛雪涛, 张小锋, 何晓, 等
    2025 (3):  220. 
    摘要 ( 25 )   PDF(4067KB) ( 7 )  
    目的 评价长血管蒂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膝关节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 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5例采用长血管蒂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膝关节下部创面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男10例,女5例;年龄18~67岁;皮瓣切取面积18~40 cm2 ,供瓣区直接缝合10例,植皮修复5例。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 血,愈合时间,皮瓣、皮片成活情况,术后并发症等,末次随访时使用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评定标准(BMRC)、下肢功能 评分量表(LEFS)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0.6±6.6)个月,10例皮瓣血管蒂为全段穿支,5例为穿支加部分腓 动脉主干,血管蒂平均长(7.8±3.8) cm。15例皮瓣及4例供区植皮全部Ⅰ期成活,1例供区植皮皮片局部坏死经换药后痊 愈。末次随访时所有皮瓣质地柔软、血运良好,BMRC感觉评定S2级3例,S3级10例,S4级2例,两点间感觉平均(12.1± 4.5) mm,术区无瘢痕增生、挛缩的发生,患肢行走功能正常,LEFS评分平均(72.8±4.7)分。结论 长血管蒂腓动脉穿支皮 瓣修复膝关节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不仅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易行,且修复后下肢功能恢复好,局部外观无畸形,患者满意 度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体皮瓣重建乳腺癌术后胸壁缺损的临床经验
    曹卫刚, 杨振林
    2025 (3):  225. 
    摘要 ( 16 )   PDF(7336KB) ( 4 )  
    目的 探讨自体组织皮瓣移植重建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巨大胸壁缺损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 析 2017年 1月至 2023年 11月治疗的 29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患者均接受新辅助治疗,均行乳腺癌扩大切除 联合自体皮瓣移植重建胸壁手术,观察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 患者年龄 41~58(48.2±8.1)岁。乳腺浸 润性导管癌 19例,纤维上皮性肿瘤 5例,腺癌 3例,包裹性乳腺癌 2例。Luminal A型 14例,Luminal B型 7例,HER-2过 表达型3例,基底细胞型5例。患者住院时间(13.8±5.2) d,手术时长(4.6±1.6) h,术中平均出血(298.3±94.7) mL。肿块 面积6 cm×11 cm~26 cm×19 cm,修复软组织缺损皮瓣面积为13 cm×7 cm~22 cm×29 cm。应用局部皮瓣18例,带蒂背阔 肌肌皮瓣9例,横行腹直肌肌皮(TRAM)皮瓣1例,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1例。合并胸骨或肋骨缺损8例,其 中7例无需钛网修复,1例应用钛网重建胸壁。29例患者术后胸壁功能正常27例,自体移植皮瓣坏死1例,自体皮瓣血 运障碍1例,坏死皮瓣经二期清创缝合后愈合。29例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3年局部复发率和总生存率分别 为65.6%和34.4%。结论 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扩大切除肿瘤范围,采用自体皮瓣移植修复胸壁缺损,可以重 建胸壁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鼠尾草酚抑制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实验研究
    徐玮, 吕昊, 薛雅心, 等
    2025 (3):  230. 
    摘要 ( 18 )   PDF(4952KB) ( 6 )  
    目的 增生性瘢痕是一种常见的纤维化皮肤疾病,其主要特点是成纤维细胞激活及胶原纤维过度沉积。本研 究拟探索鼠尾草酚对增生性瘢痕的抑制作用。方法 使用 5~80 µmol/L 鼠尾草酚处理人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 (hSFs),并用 CCK-8法确认合适的鼠尾草酚作用浓度。使用 30 µmol/L鼠尾草酚处理 hSFs,划痕实验检测 hSFs迁移能 力的变化。使用 10~30 µmol/L 鼠尾草酚处理 hSFs,qRT-PCR 和 Western blo(t WB)法检测鼠尾草酚对 hSFs胶原分泌及 激活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构建兔耳瘢痕模型,10 µmol/L及30 µmol/L鼠尾草酚治疗至术后14天,于模 型构建第 14天及 28天采集样本进行 HE 和 Masson 染色以评估组织结构,α-SMA 免疫组化染色评估组织纤维化情况。 结果 鼠尾草酚可剂量依赖性抑制hSFs增殖;30 µmol/L鼠尾草酚可明显抑制hSFs的迁移能力;同时,鼠尾草酚可剂量 依赖性地抑制 hSFs的胶原分泌及激活;兔耳瘢痕模型显示,鼠尾草酚可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表现为纤维化程 度降低以及α-SMA表达水平降低。结论 体内外实验证实,鼠尾草酚可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其潜在机制可能 与鼠尾草酚可影响成纤维细胞功能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与机器学习揭示糖尿病足溃疡缺氧相关生物标志物
    郭根宇, 张楚乔, 许尹梅, 等
    2025 (3):  238. 
    摘要 ( 17 )   PDF(6473KB) ( 3 )  
    目的 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缺氧微环境在其发生和愈合延迟中起 关键作用,但其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解析 DFU中缺氧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筛选 关键生物标志物,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整合 GEO和 MSigDB缺氧数据集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加权基因共表达 网络分析(WGCNA)、GO/KEGG 功能富集,并通过 Lasso、SVM-RFE 和随机森林三种机器学习算法筛选枢纽基因,验证 其诊断效能。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出15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包括14个缺氧相关差异表达基因(HRDEGs),富集 分析显示 HRDEGs参与葡萄糖代谢、脂质代谢、免疫细胞调节等生物学过程。机器学习进一步筛选出枢纽基因 BGN。 BGN在DFU组中呈现低表达,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3和0.931,显示高诊断价值。单基因 GSEA表明,BGN通过调控组织修复、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交互参与DFU病理进程。结论 BGN是DFU缺氧微环境的 关键生物标志物,可能成为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的潜在分子靶点。本研究为DFU的机制解析和临床干预提供了新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先天性巨大黑痣的流行病学以及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赖柏翰, 魏伯轩, 金佳敏, 等
    2025 (3):  250. 
    摘要 ( 19 )   PDF(1053KB) ( 3 )  
     目的 探索先天性巨大黑痣(Large-to-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LGCMN)临床表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 关系,分析正常儿童及先天性黑痣患者胚胎时期危险因素的差异,为该疾病的预防提供新的策略。方法 共收集了125 名确诊为先天性黑痣(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CMN)患者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疾病表型、临床表现、家族史、 妊娠期危险因素等问题。此外,收集了66名正常儿童的调查问卷,作为家族史和妊娠期危险因素问题的对照组进行统 计学分析。结果 病灶的瘙痒或破溃与成人预计尺寸(P=0.007)、卫星痣(OR=4.712,P=0.035)以及并发症(OR=13.377, P=0.006)相关。病灶质地的粗糙程度与皮损凸起程度显著相关(OR=22.873,P<0.001)。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为 1.6%,均为LGCMN,并存在超过20颗卫星痣。色素沉着异常家族史(26.4% vs. 6.06%,P<0.001)、妊娠期并发症(48.0% vs.28.8%,P=0.019)、化学物质接触史(15.2% vs.1.5%,P=0.007)与先天性黑痣发生率显著相关。结论 本研究为 LGCMN的表型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新的线索,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对家族史和妊娠 期危险因素的分析也为该病的预防提供了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模型建立及结构式与叙事疗法分析
    秦文英, 韩文娟, 桂芫芫
    2025 (3):  258. 
    摘要 ( 17 )   PDF(1287KB) ( 4 )  
    目的 探究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后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以及结构式与叙事疗法的效果分 析。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行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后发生并发症的32例患者作为并发症组,另选取同 期行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的153例患者作为非并发症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 估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并基于危险因素构建决策树模型。同时选取本院在2023年 3月至2023年12月行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的5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疗法;2024年1月至2024年9月行小耳畸形 外耳再造术的4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结构式与叙事疗法。对比两组心理弹性、恐惧状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0岁(OR值=6.709)、耳廓畸形Max分级Ⅲ级(OR值=3.049)、外耳道闭锁分级Ⅲ级(OR值= 5.440)、有慢性疾病(OR值=3.958)、术中出血量≥50 mL(OR值=5.029)、入院时间4月至9月(OR值=6.676)是小耳畸形外 耳再造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年龄、耳廓畸形Max分级、外耳道闭锁分级、慢性疾 病、术中出血量、入院时间及联合预测,对于预测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后并发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 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0.916,95%CI为0.874~0.957,灵敏度为0.906,特异度为0.850,预测价值较高。决策树模型 显示:外耳道闭锁分级Ⅲ级是最重要的预测因子,模型的分类准确率为 81.00%。干预后,观察组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儿童医疗恐惧量表(CMF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2.0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2.50%(P<0.05)。结论 年龄≥10岁、耳廓畸形 Max分级Ⅲ级、外耳道闭锁分级Ⅲ级、有慢 性疾病、术中出血量≥50 mL、入院时间4月至9月等因素,是小耳畸形外耳再造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 结构式与叙事疗法干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新生儿红斑与葡萄酒色斑的疗效对比
    张立忻 马刚 林晓曦
    2025 (3):  267. 
    摘要 ( 15 )   PDF(3610KB) ( 2 )  
    目的 比较脉冲染料激光(PDL)在治疗新生儿红斑(SP)与葡萄酒色斑(PWS)中的疗效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 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40例未经治疗的患者(22例SP,18例V1区PWS),采用3次PDL治疗(光斑7 mm,能量8~11 J/cm², 脉宽0.45~1.5 ms)。通过标准化照片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治疗前后病灶颜色及面积改善(0~5级)情况,并统计不 良反应。结果 SP 患者平均 VAS 评分显著高于 PWS 患者(颜色改善:3.68±1.13 vs. 1.44±1.38;面积改善:3.36±1.26 vs. 1.22±1.17,P<0.01)。SP患者经≤3次治疗即可达显著疗效,而PWS经过3次治疗后疗效较差。全部患者中仅1例SP患者 出现短暂色素沉着。组织学显示,SP病灶的血管平均深度为(212.90±35.70) µm,显著浅于PWS(>400 µm)。结论 PDL 对SP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PWS患者,可能与病灶局部的血管深度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光针类产品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设计要点
    王蕊 史建峰 柯林楠
    2025 (3):  271. 
    摘要 ( 16 )   PDF(1071KB) ( 2 )  
    目的 随着透明质酸钠溶液类产品被重新分类,对于该类产品的检验及注册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要求规定 此类产品需进行遗传毒性评价。本文旨在为该类产品的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提供科学的试验方法。方法 介绍透明 质酸钠溶液类产品详细的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方法,并选择一款具体产品进行试验分析。结果 该产品各剂量组试验 液在活化及非活化条件下均未诱发 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显著增加,且未有剂量-反应关系,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  本文详细介绍了透明质酸钠溶液类产品开展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的设计要点和试验操作细节,可为相关研发企业与检 测机构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海拔地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头面部整形美容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探究
    达娃吾珠, 边巴拉吉, 伍斌, 等
    2025 (3):  277. 
    摘要 ( 10 )   PDF(1039KB) ( 2 )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高海拔地区实施头面部整形美容手术的麻醉效果。方 法 本研究纳入西藏地区 3 600米海拔某三甲医院 2023年 3月至 2024年 12月收治的 32例头面部整形美容患者,采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结果 32例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循环波动小,术后镇痛镇静效果好, 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12.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方案在高海拔地区具有显著优 势,在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可有效抑制插管及手术刺激引发的应激反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助支持干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假体重建患者家庭关怀及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
    杨清玉, 曾媛媛, 王秋舟, 等
    2025 (3):  283. 
    摘要 ( 15 )   PDF(1013KB) ( 2 )  
     目的 探讨互助支持干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假体重建患者家庭关怀及社会支持水平的影响。方法 纳 入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假体重建患者共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 和研究组(80例),分别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干预和互助支持干预。比较两组术后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分、家 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评分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评分。结果 研究组术后 1、3、6个月症状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功能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术后 3、6个月以上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后 1个月(P<0.05)。 研究组术后1、3、6个月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评分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术 后3、6个月以上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P<0.05)。结论 互助支持干预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假体重建患者可 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家庭关怀状态,并有助于增强社会支持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术治疗罕见肢体巨大畸形PROS患儿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王浚镔 杨汶川 刘学键
    2025 (3):  287. 
    摘要 ( 15 )   PDF(6116KB) ( 3 )  
    PIK3CA相关过度生长谱(PROS)是一类与PIK3CA基因突变相关的罕见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管异常及软组织 过度生长。尽管近年来特异性靶向通路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耐药或治疗效果不佳 的问题。本文报道了一例右上肢巨大畸形的 PROS患儿。患儿自出生后即发现颈部、胸背及双上肢多发肿物,逐年增 大,其中前胸及右上肢尤为明显。右上肢逐渐增粗,并伴发脊柱变形、右肩关节脱位及胸廓畸形。既往接受西罗莫司口 服治疗及多次局部减容治疗,均未达到理想治疗效果。二代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存在ERBB2和PDGFRA基因位点 的错义变异。由于口服靶向药物治疗和局部减容治疗均不能使病变得到长期改善,患儿右上肢肥大畸形严重,导致肢 体功能完全丧失,最终通过截肢手术解决了患儿的临床问题。本文通过对该病例的总结,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 PROS 相关基因突变的研究,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D打印技术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明瑞, 林涛, 林智伟, 等
    2025 (3):  297. 
    摘要 ( 14 )   PDF(1342KB) ( 3 )  
    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骨组织工程方面。3D打印技术能够将不同类型的活 体细胞整合到传统微观或纳米级生物材料构成的三维结构中,从而创建出能够再生受损组织的人工骨植入物。该技术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定制骨植入物的外形和尺寸,并调整材料的力学特性和孔隙结构,以促进细胞附着、增殖和骨组 织再生。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功能恢复。本综述介绍了几种常用的3D打印方法, 以及用于骨替代物的3D打印材料,并重点讨论了在骨修复和再生方面的技术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Proteus综合征的研究及诊疗新进展
    王志博 王斌
    2025 (3):  305. 
    摘要 ( 18 )   PDF(2691KB) ( 2 )  
    Proteus综合征是AKT1(c.49G→A,p.Glu17Lys)体细胞激活性突变引起的局部增殖性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为脑 回状结缔组织痣、外生骨疣及肺囊性变,患者寿命通常较短。临床表现具有很高的异质性,累及组织多,诊断与治疗困 难。本文系统回顾了Proteus综合征的病因、动物模型、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期为该罕见病的精准诊疗提供支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在整形外科的研究进展
    杨宝锋 李芯 马继光
    2025 (3):  311. 
    摘要 ( 15 )   PDF(1036KB) ( 5 )  
    脂肪移植因手术创伤小、来源丰富以及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领域,但目前制约 脂肪移植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脂肪移植术后较高的脂肪吸收率。研究发现,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可提高脂肪移植术后存活 率,改善脂肪移植术后效果。本文对细胞辅助脂肪移植的研究进行归纳,从细胞辅助脂肪移植的原理、应用进展和安全 性、有效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细胞辅助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性小耳畸形行耳再造术后的评价维度的总结与讨论
    高德瑾 王冰清 章庆国
    2025 (3):  316. 
    摘要 ( 13 )   PDF(997KB) ( 4 )  
    先天性小耳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其畸形结构不仅影响外貌,也会使患者产生焦虑、自信心不足等问 题。小耳畸形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种耳再造术式,手术效果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功能和形态两方面。本文旨在全方 位地总结与讨论耳再造术的现有评价维度,希望有助于临床选择最适合患者条件的耳再造手术方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面部解剖结构老化机制及中面部提升术的研究进展
    陈珩 周栩
    2025 (3):  319. 
    摘要 ( 13 )   PDF(2809KB) ( 3 )  
    中面部的解剖层次主要分为皮肤、皮下组织、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层、肌肉及骨骼等 5层。随着年龄增 长,中面部骨骼逐渐吸收;肌肉力量减弱且呈现持续的高张力状态;深层脂肪萎缩,浅层脂肪下垂;面部韧带退化及纤维 化;皮肤水分丢失、弹性减弱、皱纹生长、黑色素沉着及干燥。这些复杂的解剖层次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中面部老化 的外观表现。针对中面部老化,软组织下垂,各类面部提升术式也在不断发展。皮肤和皮下组织层面的提升术适合轻 度皮肤松弛下垂;SMAS层面的提升在面部提升术中处于核心位置,形成多种经典 SMAS提升术及微创方法;深层平面 提升术通过松解SMAS层下方深部组织,提供持久的年轻化效果,但手术复杂、风险较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虚拟仿真技术结合PBL、CBL双轨教学在整复外科中的应用和探索
    徐梁, 李东, 段惠川
    2025 (3):  327. 
    摘要 ( 15 )   PDF(1015KB) ( 4 )  
    以问题、病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推动了医学教学模式的发展,改变了原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丰富了学生的 学习体验。同时,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育方面的广泛应用,也推动了医学教学的进步,使得教学技术更加全面、灵 活。在整复外科教学实践中,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PBL、CBL双轨教学体系中,构建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及手术操作的 综合性教学体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从而满足培养新时期高素质整复外科医 学人才的教学需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