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19, Vol. 19 ›› Issue (01): 57-66.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9.01.008
王寅
出版日期:
2019-01-28
发布日期:
2019-02-25
作者简介:
王寅,四川外国语大学语言哲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电子邮箱:angloamerican@163.com
WANG Yin
Online:
2019-01-28
Published:
2019-02-25
摘要: 体认语言学(ECL)是一门继承和发展了国外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学科,批判了索绪尔的“先验语言观”和乔姆斯基的“天赋语言观”,坚持语言研究的唯物观和人本精神。我们基于此建构了“现实—认知—语言”的体认核心原则,尝试运用“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元认知机制统一解释语言各层面。ECL接受了索氏的形义一体观,但批判了他的任意说,接受并发展了CL的“像似性”,体认观是语符像似性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十个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像似性优于任意性的观点,且还重申了荀子的“体认辩证观”,当为将荀子视为唯名论者平反。拙文权且视作这十几年来学界就“像似性vs任意性”展开论辩的阶段性小结。
中图分类号:
王寅. 像似性十辩——体认语言学的像似观新解[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1): 57-66.
WANG Yin. Ten Arguments for Iconicity:The New Interpretations of 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19, 19(01): 57-66.
Anderson, J. R. 198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M]. New York: Freeman. Anttila, R. 1972.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M]. New York: Macmillan. Givón, T. 1994. Isomorphism in the grammatical code: Cognitive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A]. In R. Simone (ed.). Iconicity in Language[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47-76. Haiman, J. 1985. Natural Syntax[M]. Cambridge:CUP. Householder, F. W. 1946. On the problem of sound and meaning: An English phonestheme[J]. Word (2):83-84. Lakoff, G & M. Johnson.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 New York: Basic Books. Lakoff, G.& M. Johnson.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ngacker, R.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ussure, F. 1996. 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 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 Wierzbicka, A. 1988. The Semantics of Grammar[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Zirker, A., M. Baucer, O. Fischer & C. Ljungberg (eds). 2017. Dimensions of Iconicity: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15[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陈望道. 1997. 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杜文礼. 1996. 语言的像似性探微[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 60-65. 顾海峰. 2009. 国内语言符号任意性与像似性学术争鸣述评[A].中国语言像似性研究论文精选(王寅 主编)[C].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33-143. 郭熙熿. 2009. 句法像似的文化阐释[A]. 中国语言像似性研究论文精选(王寅 主编.)[C].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360-370. 贺川生. 2002. 音义学:研究音义关系的一门学科[J].外语教学和研究 (1): 22-29. 侯国金. 2006. 象似性原则的准则和象似性的语用性[A]. 语用学研究:文化、认知与应用[C].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44-265. 胡适. 2003. 胡适全集(5)[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胡壮麟. 2009. 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95-102. 季国清. 1998. 语言的本质在“遥远的目光”中澄明:语言哲学的新视野[J]. 外语学刊 (3): 45-50. 李葆嘉. 1986. 荀子的王者制名论与约定俗成说[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6(3): 87-90. 李葆嘉. 2001. 理论语言学:人文与科学的双重精神[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李世中. 1987. 谈汉语声调对词义的象征性[N]. 光明日报(04-14):03. 卢卫中. 2009. 诗歌像似修辞研究[A]. 国语言像似性研究论文精选(王寅 主编)[C].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333-343. 马秉义. 2009. 果裸转语与R语族比[A]. 中国语言像似性研究论文精选(王寅 主编)[C].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秦洪武. 2009. 语言结构的顺序像似性[A].中国语言像似性研究论文精选(王寅 主编)[C].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沈家煊. 1993. 句法的像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 2-8. 索振羽. 1994. 索绪尔及其《普通语言学教程》[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 51-56. 王寅. 1999. 论语言符号像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M]. 北京:新华出版社. 王寅. 2007.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寅(主编). 2009. 中国语言像似性研究论文精选[C].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王寅. 2014.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J]. 外国语文 (6):61-67. 王艾录. 2009. 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A].中国语言像似性研究论文精选(王寅 主编)[C].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03-123. 文旭. 2002. 论语言符号的距离拟象性[J]. 外语学刊 (2): 71-74. 文旭. 2001. 词序的拟象性探索[J]. 外语学刊 (3): 90-96. 项成东、韩炜. 2003. 语篇像似性及其认知基础[J]. 外语研究 (1): 37-42. 徐德江. 1999.索绪尔语言理论新探[M]. 北京:海潮出版社. 许国璋. 1991. 论语言[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许国璋. 1988.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 (3): 2-10. 延俊荣. 2009. 汉语语音与语言意义像似性例举[A]. 中国语言像似性研究论文精选(王寅 主编)[C].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71-178. 严辰松. 1997. 语言临摹性概说[J]. 国外语言学 (3): 21-25. 严辰松. 2000. 语言理据探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6): 4-9. 杨倞. 1989. 荀子(诸子百家丛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杨自俭. 1999. 为《论语言符号像似性》作序[M]. 北京:新华出版社. 张克定. 2009. 语言符号衍生义理据探索[A]. 中国语言像似性研究论文精选(王寅 主编)[C].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71-279. 张喆. 2007. 我国的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J]. 外语学刊 (1): 64-74. 朱长河. 2009. 语言的像似性问题:外界质疑与自身的应答[A].中国语言像似性研究论文精选(王寅 主编) [C].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24-132. |
[1] | 田秘, 赵永峰. 概念整合理论的批评认知语言学阐释——以“the *ly challenged”委婉构式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2(2): 84-95. |
[2] | 王寅. 体认语言学的象豹观与语言研究的多元化[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1(1): 38-43. |
[3] | 钟书能, 刘爽. 虚拟位移的语法构式特征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1): 51-56. |
[4] | 杨永林;. 经典与新锐辉映,理论与应用齐飞——英语写作要加强“一体化”与“本体化”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02): 3-7+109. |
[5] | 范莉;. 语言与思维: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J]. 当代外语研究, 2016, 16(05): 6-15. |
[6] | 贺杰;周流溪;.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英汉爱情隐喻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映射[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11): 30-35+78. |
[7] | 王容花;. 隐喻的“两只眼”——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之融合与互补[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9): 36-41+77. |
[8] | 尚国文;. 用法决定语法——认知语言学的用法基础论[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7): 17-22+77. |
[9] | 钟书能;马欣欣;. ICM理论对李煜词作的解读[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5): 12-15+76. |
[10] | Vyvyan Evans;张晓;. 《牛津认知语言学手册》述评[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5): 68-72. |
[11] | 胡洁;. 科技术语翻译的文化特征及策略分析——以footprint的翻译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05): 53-57+78. |
[12] | 胡壮麟;. 我国认知符号学研究的发展[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02): 6-10+77. |
[13] | 王寅;. 读书·教书·写书——兼论“继承与发展 应用兼创新”[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13(01): 1-5+79. |
[14] | 张媛;. 现代汉语动量词层现的认知模式假说——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交叉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 12(08): 21-25+76. |
[15] | 霍明杰;. 认知活跃区英汉语言表征差异与翻译[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 12(07): 58-62+7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