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Needham J. 1954.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Volume 1: Introductory Orienta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 |
Needham J. 1989. Foreword[A]. In G. R. Temple (ed.). The Genius of China: 3000 Years of Science,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C]. New York, London, Toronto & Sydney: Touchstone Books. 8-10.
|
[3] |
Shuttleworth M. & C. Moira. 2004.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4] |
Temple G. R. 1989. The Genius of China: 3000 Years of Science, Discovery and Invention[M]. New York, London, Toronto & Sydney: Touchstone Books.
|
[5] |
阿拉坦巴根. 2012. 蒙古族古代翻译史概述[J]. 民族翻译(1):10-21.
|
[6] |
程民生. 2013. 宋代的翻译[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2-70.
|
[7] |
杜石然. 2007. 论元代科学技术和元代社会[J]. 自然科学史研究(3):293-302.
|
[8] |
方梦之、 傅敬民. 2018. 振兴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3):67-75.
|
[9] |
范晔. 1996. 后汉书[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
[10] |
方亚光. 1996. 唐代外事机构论考[J]. 中国史研究(2):65-73.
|
[11] |
郭成康. 2005. 清朝皇帝的中国观[J]. 清史研究(4):1-18.
|
[12] |
黄时鉴. 1987. 元代的对外政策与中外文化交流[C]. 中外关系式论丛(第三辑):27-49.
|
[13] |
胡卫伟、 张旭. 2023. Science概念汉译和接受史考辨[J]. 自然辩证法研究(2):110-116.
|
[14] |
何勇强. 2022. 宋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地位刍议[J]. 浙江学刊(1):22-28.
|
[15] |
季羡林. 2005. 序言[A].林煌天. 中国翻译词典[Z].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2.
|
[16] |
慧立、 严悰. 1983.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孙玉堂、谢方点校)[M]. 北京: 中华书局.
|
[17] |
姜义华. 2021. 中华文明的经脉[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8] |
卡尔·马克思. 2016.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359-602.
|
[19] |
廖大珂、 孙魏. 2016. 明代四夷馆初探[J]. 史林(4):79-88.
|
[20] |
蓝红军. 2020. 国家翻译实践——从现实需求到理论建构[J]. 外国语文(5):112-118.
|
[21] |
雷环捷. 2022. 当代中国“科技”概念的重思与辩护[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4):191-198.
|
[22] |
黎难秋. 1993. 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M].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23] |
吕维祺. 1985.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辑):四译馆则[M]. 北京: 文海出版社.
|
[24] |
李端棻. 1957. 奏请推广学校折[A].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C].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19-223.
|
[25] |
李约瑟. 1986. 世界科学的演进——欧洲与中国的作用[A].潘吉星.李约瑟文集[C].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4-216.
|
[26] |
刘禹锡. 1999. 刘禹锡全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7] |
刘利生. 2009.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四大发明·古代科技[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
[28] |
刘清平. 2018. 中文“国家”一词的多重语义辨析[J]. 复旦政治哲学评论(0):83-96.
|
[29] |
冒志祥. 2012. 宋朝的对外交往格局:论宋朝外交文书形态[M]. 扬州: 广陵书社.
|
[30] |
马祖毅. 2006. 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1卷)[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31] |
瞿昙悉达. 2006. 开元占经(下)[M]. 北京: 中央编译局.
|
[32] |
任东升、 裴继涛. 2012. 机构性翻译的“场域”视点——佛经译场与圣经译委会比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76-82.
|
[33] |
任东升、 高玉霞. 2015. 国家翻译实践初探[J]. 中国外语(3):92-97,103.
|
[34] |
任东升. 2019. 国家翻译实践概念体系构建[J]. 外语研究(4):68-73,112.
|
[35] |
任东升. 2022. 国家翻译实践工程初探[J]. 上海翻译(2):56-60,95.
|
[36] |
任文、 李娟娟. 2021. 国家翻译能力研究:概念、要素、意义[J]. 中国翻译(4):5-14,191.
|
[37] |
王静. 2002. 中国古代中央客馆制度研究[M].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38] |
万明. 2000. 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39] |
王钦若. 2006. 册府元龟(校订本)十一[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
[40] |
魏征. 1975. 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
[41] |
徐光启. 2011. 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A].李天纲.徐光启诗文集[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58-164.
|
[42] |
许明武、 聂炜. 2021. 中国科技翻译(学)的演进与旨归[J]. 自然辩证法研究(3):91-97.
|
[43] |
许明武、 聂炜. 2023. 国家科技翻译能力[A].任文.国家翻译能力研究[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51-268.
|
[44] |
杨枫. 2021. 知识翻译学宣言[J]. 当代外语研究(5):2.
|
[45] |
曾祥波. 2013. 宋代同文馆考[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3):101-105.
|
[46] |
张曼涛. 1978. 中国佛教史学史论集[C]. 台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
|
[47] |
张廷玉. 1996. 明史[M]. 长沙: 岳麓书社出版社.
|
[48] |
赵旻. 2000. 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历史及其贡献[J]. 中国文化研究(3):6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