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 2010, Vol. 9 ›› Issue (04): 369-371.doi: 10.16150/j.1671-2870.a1525
梁日初,
出版日期:
2010-08-25
发布日期:
2010-08-25
Online:
2010-08-25
Published:
2010-08-25
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5项、前S1蛋白(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20例HBVM5项的不同阳性模式分为A、B、C组,采用ELISA法检测HBVM5项,双抗体夹心法检测Pre-S1,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DNA,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HBVM检测结果为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共94例;B组(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200例;C组(HBVM其他模式)26例。3组中HBVDNA检出率分别为97.9%(92/94)、48.0%(96/200)和7.7%(2/26)。190例HBVDNA阳性患者中Pre-S1检出率为51.6%(98/190),HBeAg阳性率为41.6%(79/190)两者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DNA拷贝数的对数值与Pre-S1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HBVDNA检测是反映HBV复制最直接的分子生物学指标,相对于HBeAg,Pre-S1抗原能更灵敏地反映HBV复制。
梁日初,.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病毒DNA检测的结果分析[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 9(04): 369-371.
[1] | 孙烨, 蔡伟. 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终点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1): 115-118. |
[2] | 叶佩燕, 夏前林, 张建良,.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的焦磷酸测序与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检测试剂的比对及临床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3): 322-325. |
[3] | 缪晓辉,. 核苷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长期性探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4): 297-300. |
[4] | 赵亚男, 孙步彤,. 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及乙型肝炎病毒激活情况分析[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05): 529-532. |
[5] | 刘兴祥, 徐云芳, 李桂珍, 王兴亮,.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与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 9(04): 382-383. |
[6] | 宋斌斌, 沈敏娜, 张春燕, 吴炯, 郭玮, 潘柏申,. 2种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的性能比较[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 9(02): 186-189. |
[7] | 宋斌斌, 邵文琦, 吴炯, 张春燕, 郭玮, 潘柏申,. 国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的检测效果评价[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 9(01): 70-73. |
[8] | 吴海蓉, 罗金萍, 赵春华,.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特点及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03): 334-335. |
[9] | 杨松, 成军,.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及其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02): 125-128. |
[10] | 张欣欣,.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相关定义、检测及临床处理[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02): 117-120. |
[11] | 蔡伟, 谢青, 周惠娟, 安宝燕, 王晖, 郭清, 谷瑞瑛, 周霞秋,. 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在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作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02): 147-151. |
[12] | 焦付丰, 陈振祥,. 前S1抗原作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02): 196-197. |
[13] | 王晔, 李燕婷,. 上海市2004至2008年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02): 152-154. |
[14] | 王琦, 成军,. HBV准种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 7(01): 93-95. |
[15] | 曹励欧,钱家麒,严玉澄,庞慧华,林星辉. 成年血液透析患者对重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应答[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4, 3(05): 70-7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