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 2014, Vol. 13 ›› Issue (01): 90-94.doi: 10.16150/j.1671-2870.a0369
贺琪, 常春康,
出版日期:
2014-02-25
发布日期:
2014-02-25
Online:
2014-02-25
Published:
2014-02-25
摘要: 近十年来,人们对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分子发病机制的理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和进步。过去,研究者通过常规分裂中期细胞染色体分析和克隆技术在血液恶性疾病中发现了染色体易位断裂点,从而认识到分子机制在血液恶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开始采用常规测序技术,针对单一候选基因进行测序,采用分子核型技术分析对重现性体细胞变异的确认。其中,JAK2和FLT3基因突变检测已被应用于某些疾病的确诊、预后评估、治疗选择等,还被应用于监测微小残留病变。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大大推进了人们对于MDS进展至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
贺琪, 常春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子发病机制的新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01): 90-94.
[1] | 李佳, 吕良敬. 靶向治疗时代议自身免疫病的感染挑战[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2, 21(03): 299-303. |
[2] | 王柔嘉, 常春康. 调节性T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危险分层中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 20(02): 221-224. |
[3] | 叶成林, 姚永华, 陈真, 贾麟. 骨髓活检塑胶包埋在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 19(02): 177-181. |
[4] | 吴凌云, 常春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治最新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06): 623-629. |
[5] | 杜云志, 冯菁华, 常春康. 二代测序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应用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06): 685-671. |
[6] | 宋丹丹, 常春康, 郭娟, 许峰, 赵佑山, 吴凌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巨噬细胞百分比异常及其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4): 439-443. |
[7] | 马韵芳, 潘丽娜, 张培培, 何清, 徐志红, 胡家安.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扩增的非小细胞肺癌一例报告[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4): 462-465. |
[8] | 师蕾, 常春康. 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1): 123-126. |
[9] | 谢晓玲, 马思雨, 吴希, 陆晔玲, 王学锋, 丁秋兰. 两种新的F8内含子突变导致剪接异常的机制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1): 32-37. |
[10] | 肖志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45-549. |
[11] | 赵智刚, 王金焕. 骨髓微环境调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及相关机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50-555. |
[12] | 宋陆茜, 常春康. 二代测序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56-560. |
[13] | 肖超, 常春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铁过载诊断和铁螯合治疗[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61-566. |
[14] | 杨丽艳, 王化泉.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67-572. |
[15] | 任艳玲, 佟红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用药物治疗的机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73-57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