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 2010, Vol. 9 ›› Issue (05): 498-502.doi: 10.16150/j.1671-2870.a1503
徐黎, 张倩乔, 张征, 杨瑞, 宋陆茜, 郭芳, 何懿清, 杨思, 崔练, 李晓, 常春康,
出版日期:
2010-10-25
发布日期:
2010-10-25
Online:
2010-10-25
Published:
2010-10-25
摘要: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R4(SDF-1/CXCR4)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MDS、AA、AML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缺铁性贫血3例,营养性贫血3例)骨髓上清液中SDF-1水平,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S、AA、AML患者及对照组骨髓CD34+细胞表面表达CXCR4的情况。结果:AML、AA、MDS患者和对照组骨髓上清液中SDF-1含量分别为8125.0、6429.5、10816.2和8846.5pg/mL,AA患者的SDF-1水平分别与MDS、MDS低危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AML、AA、MDS患者的SDF-1水平与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ML、AA及对照组骨髓CD34+细胞上表达CXCR4的百分率分别为(11+16)%、(70+26)%和(20+11)%,MDS为(32+31)%。MDS按IPSS评分分为低危组及高危组,CD34+细胞CXCR4表达百分率分别为(37+33)%、(15+17)%(P=0.025)。结论:骨髓造血微环境可能通过调节AA、AML及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达CXCR4水平,对疾病产生负反馈调节,从而抑制以上3种疾病的进展。
徐黎, 张倩乔, 张征, 杨瑞, 宋陆茜, 郭芳, 何懿清, 杨思, 崔练, 李晓, 常春康,.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水平和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 9(05): 498-502.
[1] | 曹红刚, 苏媛, 赵强, 薛锋, 汉英, 王存邦, 白海, 吴涛. 肝炎相关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治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 20(06): 579-581. |
[2] | 王柔嘉, 常春康. 调节性T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危险分层中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 20(02): 221-224. |
[3] | 叶成林, 姚永华, 陈真, 贾麟. 骨髓活检塑胶包埋在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 19(02): 177-181. |
[4] | 吴凌云, 常春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治最新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06): 623-629. |
[5] | 杜云志, 冯菁华, 常春康. 二代测序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应用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06): 685-671. |
[6] | 余悠悠, 曾俊祥, 罗婷, 邓琳, 潘秀军. 三种不同品牌ELISA试剂盒检测ASCA的结果比较及性能评估[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04): 454-459. |
[7] | 葛建华, 龚文, 施新明, 巩惠芸, 马龙新, 周劲峰, 石慧. ELISA法联合CLIFT法检测抗双链DNA-IgG抗体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6): 658-663. |
[8] | 宋丹丹, 常春康, 郭娟, 许峰, 赵佑山, 吴凌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巨噬细胞百分比异常及其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4): 439-443. |
[9] | 师蕾, 常春康. 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1): 123-126. |
[10] | 马娟, 沈立松. DNA甲基化基因DNMT3A在急性髓系白血病M4和M5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4): 446-448. |
[11] | 沈志祥. 我国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的诊治现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1): 1-2. |
[12] | 陈秋生.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分子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1): 3-6. |
[13] | 陈冰, 眭竫旎. 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监测方式的展望[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1): 17-26. |
[14] | 朱坚轶, 郎雯竞, 陈芳源, 徐卓然, 沈莉菁, 钟济华. 三氧化二砷影响EVI1基因调控造血转录因子的体外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1): 42-47. |
[15] | 何晶晶, 刘景瑶, 张雁, 赵冬梅, 郑遵荣.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人布鲁菌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1): 84-8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27
|
|
|||||||||||||||||||||||||||||||||||||||||||||||||
摘要 26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