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论与实践 ›› 2007, Vol. 12 ›› Issue (01): 27-30.doi: 10.16139/j.1007-9610.a1739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10例分析

董智慧, 符伟国, 王玉琦,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 上海200032,上海200032,上海200032,上海200032,上海200032,上海200032,上海200032,上海200032,上海200032
  • 发布日期:2020-07-25

  • Published:2020-07-25

摘要: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原因、处理和预防。方法: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完成4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其中10例术后转变为Stanford A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3±11)岁;合并高血压者7例,另3例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回顾分析发生的原因、治疗经过和结果。结果:支架型人工血管(简称支架)近端均锚定于主动脉弓部。A型夹层发生时间为:术中支架释放后2例,术后2 h 1例,1周2例,1个月3例,6个月1例,29个月1例。新发破口位置:7例位于支架近端的主动脉弓部,1例在支架近端裸支架头端与无名动脉开口接触部位,1例位于裸支架覆盖区域内,1例猝死未能行影像学检查。保守治疗3例,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7例。死亡3例,另7例随访3~42个月,CT血管造影显示胸腔段假腔完全血栓形成。结论:动脉壁薄弱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支架和腔内操作是致损伤的潜在因素。中转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是有效处理方法。注重病例选择和规范腔内操作有助于降低发生风险。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诊断, 腔内修复

Key words: Aneurysm,dissecting, Diagnosis,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