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2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腔内隔绝术治疗主动脉疾病:与传统手术比较
    管珩, 杨耀国,
    2007 (01):  1-3.  DOI: 10.16139/j.1007-9610.a1731
    摘要 ( 264 )  
    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在动脉瘤治疗的曲折道路上,临床医师尝试了多种手术治疗方法,有结扎法、腐蚀法、硬化剂注入法,后又由Moore插入金属丝导致血栓,及出现动脉瘤外包裹法等,但均以失败告终。从Alexis Canrrel成功完成了同种动静脉置换主动脉及吻合术,于1912年获诺贝尔奖,到1951年与Charles Duboat共同完成首例同种移植主动脉瘤手术,随后在1953年Bahnson成功完成第一例动脉瘤修补术至今,已有53年的历史。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改进,腹主动脉瘤(AAA)手术的死亡率已由20年前的40%~50%降至5%以下。传统的腹主动脉瘤修补手术(OR)经受了长达50年历史的考验,为动脉瘤的治疗开创了成功之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杂交”手术在主动脉扩张疾病治疗中的运用及其价值
    景在平, 陈泉,
    2007 (01):  4-6.  DOI: 10.16139/j.1007-9610.a1732
    摘要 ( 235 )  
    主动脉扩张性疾病可分为真性动脉瘤、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ng,AD)和假性动脉瘤。目前,外科治疗这类疾病主要有两类手术方式,即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和微创的腔内隔绝(endovascular exclusion,EVE)手术。但这两种手术方式并不是对立、彼此分割的。虽然微创的腔内隔绝术是血管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但在目前还无法使用这一技术完成对全部主动脉扩张疾病的治疗。但通过一定的传统手术与腔内技术的结合,却可极大地扩大腔内隔绝手术的范围,而又避免了完全开放手术创伤较大的缺点,这就是我们说的“杂交”(hybrid)手术。本文将杂交手术运用在主动脉扩张疾病中的方式和经验加以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腔内治疗
    王深明,
    2007 (01):  7-9.  DOI: 10.16139/j.1007-9610.a1733
    摘要 ( 225 )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最常见的疾患,是由于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层,形成主动脉壁两层分离状态而成。夹层可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如其假腔不断扩大,在主动脉壁间形成动脉瘤,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可发生于主动脉任何部位,按Stanford分型,凡病变累及升主动脉者为A型,内膜撕裂口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近端降主动脉,病变扩展可累及升主动脉,也可延至弓部、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根据DeBakey分型,如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扩展累及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胸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Ⅰ型;而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病变扩展仅限于升主动脉者,称为DeBakeyⅡ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腔内修复术中主动脉弓分支血管的处理
    郭伟, 杨代华,
    2007 (01):  10-12.  DOI: 10.16139/j.1007-9610.a1734
    摘要 ( 219 )  
    血管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R)对胸主动脉瘤(thoracic aortic aneurysm,TAA)及胸主动脉夹层(thoracic aortic dissection,TAD)的治疗以其微创、迅速、安全、有效等特点正广泛被医患双方接受,但近端锚定区条件是保障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修复术后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主动脉弓的自然弯曲和弓上分支血管所供靶器官的特殊性,瘤体或夹层破口上缘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选择
    符伟国, 沈文俊,
    2007 (01):  13-17.  DOI: 10.16139/j.1007-9610.a1735
    摘要 ( 751 )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起病急骤、预后凶险的动脉疾病。胸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的最佳治疗方案依然充满争议。尽管B型夹层的外科开放性手术治疗在技术和方法上都有长足提高,但其死亡率和致残率仍然较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血管腔内支架型人工血管释放的概念逐渐进入治疗领域。通过支架型人工血管的释放能修复近端撕裂口,随后诱导主动脉管腔的重塑,从而可避免传统手术。尽管缺乏随机对照的前瞻性实验数据,但现有的临床资料还是表明与药物或手术治疗相比,夹层的腔内治疗具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复杂瘤颈的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治疗的现今认识
    包俊敏, 景在平,
    2007 (01):  18-20.  DOI: 10.16139/j.1007-9610.a1736
    摘要 ( 255 )  
    近十多年,腔内隔绝术已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传统开放手术的选择指征标准主要是病人的全身状况,而腔内隔绝术的选择指征则主要是腹主动脉瘤本身的解剖学形态特点。按照经典的针对腔内隔绝术的腹主动脉瘤分型标准,最先的腔内隔绝术指征仅限于DeBakeyⅠ型,后才拓展至Ⅱa和Ⅱb型,即腹主动脉瘤的近、远端瘤颈都应有足够长度才能保证腔内移植物的牢固锚定。随着腔内隔绝器具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腔内隔绝术指征已有明显拓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治疗复杂主动脉瘤
    张小明, 李伟, 张学民, 沈晨阳,
    2007 (01):  21-23.  DOI: 10.16139/j.1007-9610.a1737
    摘要 ( 202 )  
    目的:总结15例应用支架治疗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Ⅲ型夹层动脉瘤者主动脉极度扭曲1例;破口在弓部的Ⅲ型夹层动脉瘤1例,需先行左右颈-颈和左右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后再封闭左侧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Ⅲ型夹层动脉瘤近侧破口来自于变异发出的右锁骨下动脉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几乎完全闭塞和肠缺血1例;Ⅲ型夹层动脉瘤真假腔难判断者4例;腹主动脉瘤瘤颈长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臀部和结肠直肠缺血防治经验
    陈泉, 景在平, 包俊敏, 赵志清, 冯翔, 陆清声, 梅志军, 冯睿,
    2007 (01):  24-26.  DOI: 10.16139/j.1007-9610.a1738
    摘要 ( 290 )  
    目的:总结肾下型腹主动脉瘤(IAAA)行腔内隔绝术后,盆腔直肠缺血的防治经验。方法:1997年3月至2006年7月共对72例瘤体延及单侧及双侧髂动脉分叉的IAAA实施了腔内隔绝术,其中包括单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32例,双侧髂动脉分叉受累者40例。针对髂总动脉不同的病变情况,采取保留健侧髂内动脉、一侧髂内动脉重建、髂总动脉外绑扎等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即时操作成功71例(98.6%),手术结束时无Ⅰ型内漏存在。术后出现臀、股部疼痛5例(6.9%),便血3例(4.2%),未发生臀、股部和结、直肠坏死。结论:术中应尽可能保留一侧髂内动脉,避免同时封闭双侧髂内动脉,是避免臀部、直肠缺血坏死的关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10例分析
    董智慧, 符伟国, 王玉琦,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2007 (01):  27-30.  DOI: 10.16139/j.1007-9610.a1739
    摘要 ( 312 )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原因、处理和预防。方法: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完成43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其中10例术后转变为Stanford A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3±11)岁;合并高血压者7例,另3例为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回顾分析发生的原因、治疗经过和结果。结果:支架型人工血管(简称支架)近端均锚定于主动脉弓部。A型夹层发生时间为:术中支架释放后2例,术后2 h 1例,1周2例,1个月3例,6个月1例,29个月1例。新发破口位置:7例位于支架近端的主动脉弓部,1例在支架近端裸支架头端与无名动脉开口接触部位,1例位于裸支架覆盖区域内,1例猝死未能行影像学检查。保守治疗3例,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7例。死亡3例,另7例随访3~42个月,CT血管造影显示胸腔段假腔完全血栓形成。结论:动脉壁薄弱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后转为Stanford A型的重要因素和基础,支架和腔内操作是致损伤的潜在因素。中转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是有效处理方法。注重病例选择和规范腔内操作有助于降低发生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远期并发症
    梅志军, 景在平, 包俊敏, 赵志青, 冯翔, 冯睿, 陆清声,
    2007 (01):  31-33.  DOI: 10.16139/j.1007-9610.a1740
    摘要 ( 490 )  
    目的:报告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远期并发症,评价这一疗法的远期效果并对腔内移植物的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方法:对一组146例Stanford B型夹层行腔内隔绝术后,经随访3至8年,统计其术后24个月以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该组远期并发症包括支架型移植物远端处夹层隔膜破裂5例;肾下腹主动脉段假腔增大2例;再发Stanford A型夹层3例;移植物破损2例。结论:虽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远期效果总体比较满意,但腔内移植物的设计仍有改进的必要,特别是针对移植物远端隔膜破裂和远期移植物破损的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胸主动脉夹层合并腹主夹层动脉瘤的一期腔内治疗
    辛群, 冯翔, 景在平,
    2007 (01):  34-37.  DOI: 10.16139/j.1007-9610.a1741
    摘要 ( 281 )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一期腔内隔绝术治疗的可行性、手术操作技巧及并发症防治原则。方法和结果:1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及双侧髂动脉瘤的病人于2006年3月在本中心接受了腔内隔绝术。MRA检查提示,主动脉弓降交界处开始出现夹层,真腔受压变窄,以胸腹交界处及腹主动脉中段最明显,最扁窄处为0.5 cm;假腔在腹主动脉中段明显,最大径约5.0 cm,假腔再入口位于左髂总动脉近端。双侧髂总动脉迂曲并呈瘤样扩张。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双侧肾动脉均发自真腔。手术在全麻下进行:降主动脉植入规格为34-34-100 mm的直管型Talent移植物,封闭夹层裂口;腹主动脉植入规格为AOI 26-12-170 mm Talent移植物,远端连接12-12-68 mm Talent移植物至一侧髂外动脉,行双侧股-股转流。瘤体隔绝完全,手术约耗时300 min,失血1000 ml,透视6 min,使用威视派克450 ml。术后21 d出院。术后随访半年,病人生活质量良好,复查CTA显示:移植物通畅,瘤腔内均完全形成血栓。结论:腔内隔绝术的微创特点使一期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合并腹主动脉瘤成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手术。主动脉长段隔绝也有利于降低截瘫的发生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及其防治探讨
    唐骁, 符伟国, 郭大乔, 徐欣, 陈斌, 蒋俊豪, 史振宇,
    2007 (01):  38-41.  DOI: 10.16139/j.1007-9610.a1742
    摘要 ( 312 )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相关愈后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9年至2006年6例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分析其治疗经过和结果,总结其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在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中,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胸降主动脉瘤1例;空气栓塞1例,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栓塞2例,与术中控制性降压或低血压时间过长有关者3例;死亡3例,另3例治愈出院者均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结论:胸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缺血性脑卒中,虽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预后不佳。在以后工作中,需进一步总结经验,严格规范介入操作技术,积极改进相关医疗器械,以逐渐减少卒中的发生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损伤的腔内治疗体会
    郭大乔, 符伟国, 蒋俊豪, 陈斌, 杨珏, 史振宇, 王利新, 王玉琦,
    2007 (01):  42-44.  DOI: 10.16139/j.1007-9610.a1743
    摘要 ( 310 )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修复技术治疗血管损伤中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6月至2006年8月诊治的血管外伤患者37例中12例接受血管腔内治疗患者的住院和随访资料。12例患者主要的血管病变类型是动静脉瘘、夹层形成、假性动脉瘤和动脉狭窄。其中1例采用球囊扩张合并血管支架植入,其余11例采用覆膜型血管支架植入。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无围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术后症状全部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1.5个月。随访期间内无支架移位、内漏、支架内狭窄等并发症。结论:腔内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血管外伤的手段,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微创、安全等优点,短期随访效果满意,长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腺癌bcl-xL、cyclin D1的表达及其与STAT3的相互关系
    刘辰, 裘正军, 傅德良, 倪泉兴, 虞先浚, 徐近,
    2007 (01):  45-48.  DOI: 10.16139/j.1007-9610.a1744
    摘要 ( 283 )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bcl-xL、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活化的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PSTAT3)、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了41例胰腺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PSTAT3、bcl-xL、cvclin D1、Ki67的蛋白表达,用TUNEL法检测41例胰腺癌组织中的凋亡指数(AI)。结果:胰腺癌组织中PSTAT3、bcl-xL和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分别为70.7%(29例)、87.8%(36例)、61.0%(25例),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bcl-xL、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与PSTAT3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PSTAT3的表达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增殖指数(PI)、AI密切相关(P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抑癌基因PTEN在结肠直肠癌中表达的研究
    王兵, 蒋米尔, 汤睿, 林梅绥, 胡庆沈,
    2007 (01):  49-53.  DOI: 10.16139/j.1007-9610.a1745
    摘要 ( 245 )  
    目的:探讨PTEN蛋白在结肠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998年1月至1999年8月间于我院收治的122例结肠直肠癌组织标本中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在122例结肠直肠癌组织标本中有39例为阴性表达,正常结肠直肠黏膜组织、腺瘤组织均为阳性表达(P0.05);而与结肠直肠癌周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存在显著相关(P0.05)外,其余各组间统计学检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间统计学检验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TEN抑癌基因的蛋白表达低下或丢失与结肠直肠的癌变有关,可能是结肠直肠的癌变过程中一种较晚发生的事件,是进展期结肠直肠癌的一种信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因素的分析
    冯润华, 朱正纲, 燕敏, 陈军, 项明, 尹浩然, 林言箴,
    2007 (01):  54-57.  DOI: 10.16139/j.1007-9610.a1746
    摘要 ( 290 )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2000年间在我院接受手术且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的137例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早期胃癌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是早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本组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病人中,其术后5年生存率为93.2%,显著优于淋巴结转移者:其中有1~3枚淋巴结转移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88.9%;有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30%,(P<0.05)。血行转移是早期胃癌病人术后复发的主要类型。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术前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应重视早期胃癌病人的术后随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失血性大鼠休克后肠、肝、肺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释放时相及其伴随的病理变化
    刘勇军, 毛恩强, 李磊, 刘伟, 汤耀卿, 纪玉宝, 张明俊, 张圣道,
    2007 (01):  58-62.  DOI: 10.16139/j.1007-9610.a1747
    摘要 ( 211 )  
    目的:探讨休克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释放时相及伴随的肠、肝、肺组织病理变化。方法:8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失血性休克组和对照组。采用RT-PCR、ELISA方法检测失血性休克后30、60、90 min及复苏后30、90 min肠、肝、肺组织内TNF-α、IL-6 mRNA表达及血清中TNF-α、IL-6含量;HE和IHC染色检测伴随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①休克30 min时,肠、肝、肺内的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未见升高;60 min时肠道先出现TNF-αmRNA表达升高(P<0.01)。④休克后肠黏膜坏死脱落;肝组织结构紊乱、肝窦增宽、肝细胞变性坏死;肺脏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结论:失血性休克时细胞因子的释放顺序是肠道、肝脏和肺脏,推测存在”肠-肝-肺”细胞因子释放轴的可能,有待进一步确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鼠肝热缺血再灌注后Bsep基因的表达及调控
    舒明, 余秋云, 彭承宏, 沈柏用, 陈皓, 邱伟华,
    2007 (01):  63-66.  DOI: 10.16139/j.1007-9610.a1748
    摘要 ( 229 )  
    目的:探讨鼠肝热缺血再灌注后胆汁、血浆中胆盐含量异常改变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70%的鼠肝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动物分为A(正常)、B(缺血20 min)、C(缺血35 min)三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肝组织病理改变,常规生化检测胆汁、血浆中胆酸(BA)的含量;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分析肝组织胆盐输出泵(Bsep)、类法尼醇X受体(FXR)的表达;ELISA检测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fTNF-o~)的含量。结果:B、C组再灌注后均无肝细胞坏死。B组再灌注后6 h~1 d时胆汁中BA含量明显降低,而血浆中则明显上升;C组上述改变持续至再灌注后3 d。B组再灌注后6 h,肝组织Bsep 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C组持续至再灌注后3 d,与肝组织中TNF-α含量的改变呈明显负相关。C组再灌注后6 h~1d时,FXR mRNA表达上调。结论:鼠肝热缺血再灌注后Bsep表达的减少导致了胆汁、血浆中胆盐含量的异常改变。在再灌注后Bsep表达的调控中炎症介质起了主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主动脉瘤开腹治疗的经验体会
    吕成余, 时开网, 席鹏程, 山本清人,
    2007 (01):  67-68.  DOI: 10.16139/j.1007-9610.a1749
    摘要 ( 241 )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主动脉病变,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所致,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将会越来越高。AAA有破裂的危险,一旦破裂死亡率很高。治疗目的主要是预防破裂和延长病人生命。近年来介入治疗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成为治疗本病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探讨和评价传统外科手术在治疗AAA中的地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处理及影响预后因素
    丁家增, 金筱泰, 匡洁, 李宏为,
    2007 (01):  68-70.  DOI: 10.16139/j.1007-9610.a1750
    摘要 ( 197 )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常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明确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导致肢残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我科经手术证实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27例的临床资料,旨在总结经验,探讨有效的诊治方案并分析相关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镜交通支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25例报道
    朱励民, 岑雪英, 孙惠刚, 冯清耀, 张瑜, 徐宇玫,
    2007 (01):  70-71.  DOI: 10.16139/j.1007-9610.a1751
    摘要 ( 228 )  
    我院于2001年9月至2006年8月对25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伴有下肢深静脉反流Ⅱ级以上的小腿静脉性溃疡病人进行内镜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SEPS),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诊疑似肠系膜动脉缺血病人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丁向民, 张喜成, 诸林海, 石磊,
    2007 (01):  72-73.  DOI: 10.16139/j.1007-9610.a1752
    摘要 ( 208 )  
    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acute mesenteric artery ischemia,AMAI)是外科急腹症之一,约占急腹症总数的1%。该病起病急、发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达59%~93%。早期诊断是提高其生存率的最重要因素。目前选择性动脉造影和螺旋CT造影对AMAI确诊率高,但对疑似AMAI的急腹症病人常规采用上述检查,既不方便又不经济,因此需寻求一种更简便、低廉、敏感的检查方法。我们对2003年3月~2005年10月收治的疑诊AMAI的急腹症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以评价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AMAI病人的诊断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人环状胰腺的临床分析
    何天霖, 胡先贵,
    2007 (01):  74-75.  DOI: 10.16139/j.1007-9610.a1753
    摘要 ( 217 )  
    成人环状胰腺(annular pancreas)非常罕见,查阅国内文献,严格删除重复病例以及年龄<18岁者,发现1955至2006年1月国内共报道成人环状胰腺39例。我院在20年间仅发现2例。现结合文献复习对该41例病人的临床诊治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加深认识,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伴有急性阑尾炎的近端结肠癌的临床分析
    石瑜, 王巍松, 严光亮, 田斌, 陈欣, 夏红霞,
    2007 (01):  76-77.  DOI: 10.16139/j.1007-9610.a1754
    摘要 ( 228 )  
    我院于198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右半结肠癌并存急性阑尾炎病人2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21例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7~63岁,平均51.5岁。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14例,固定右下腹痛7例,恶心呕吐11例,畏寒发热5例,腹泻或黏液血便6例,右下腹扪及肿块3例,近期有大便习惯改变、贫血、消瘦、乏力7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研究
    楼文晖, 许雪峰, 王单松, 匡天涛, 靳大勇,
    2007 (01):  78-79.  DOI: 10.16139/j.1007-9610.a1755
    摘要 ( 632 )  
    近年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就诊时多数病人已属晚期,探索合适的化疗方案对改善这些病人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吉西他滨(GEM)联合奥沙利铂(OXA)方案(GEMOX方案)是近两年研究较多的针对晚期胰腺癌的化疗方案,国外二期和三期的临床研究均显示该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要优于单用吉西他滨,而国内尚无GEMOX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系统报道。我们自2004年初开始选择部分晚期胰腺癌病人进行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联合化疗,现报道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操作技巧
    冯翔,
    2007 (01):  80-83.  DOI: 10.16139/j.1007-9610.a1756
    摘要 ( 211 )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于1998年由景在平教授完成国内首例,8年来该技术发展迅速,普及全国各省市,已有多家血管外科中心完成过百例手术。但不可否认该手术仍有一定风险,我科统计其围手术期死亡率约为3%。为能使该技术更健康地发展,使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总结笔者在该手术操作中于细微之处的些许体会,夹层的形态千变万化,在此也只能对较典型的Stanford B型夹层腔内治疗的常规操作程序中的技巧作一小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动脉夹层病因学分析
    张健, 景在平,
    2007 (01):  84-86.  DOI: 10.16139/j.1007-9610.a1757
    摘要 ( 241 )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系指在主动脉壁存在或不存在自身病变的基础上,并在一系列外因(如高血压、外伤等)的可能作用下导致主动脉内膜撕裂,血液由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造成其中层沿长轴分离,从而使主动脉管腔呈现真假两腔的一种病理状态;主动脉壁滋养血管破裂后产生的壁间血肿也可进一步发展为夹层。目前对主动脉夹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临床诊治上,而有关其病因学方面的的研究不多。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从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病理学两大方面对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学特点进行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累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移植物研究进展
    王亮, 景在平,
    2007 (01):  87-88.  DOI: 10.16139/j.1007-9610.a1758
    摘要 ( 172 )  
    主动脉瘤(包括胸、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动脉疾病,其治疗方式在近数十年中一直是研究焦点。随着影像学技术、材料技术的进步,主动脉瘤的治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腔内隔绝术是主动脉瘤治疗方式的重大改进,由于微创、围手术期低死亡率、低并发症率以及良好的近期效果使其得到广泛认同并迅速普及。动脉瘤的瘤颈条件是腔内隔绝治疗首要考虑的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肝癌的多中心起源与肝移植
    王小明, 彭承宏,
    2007 (01):  89-91.  DOI: 10.16139/j.1007-9610.a1759
    摘要 ( 406 )  
    近年,随着对早期肝癌及小肝癌的深入研究,肝癌的多中心起源已被证实。既往对小肝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却因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而影响手术疗效。术后复发除一部分为原发灶肝内转移外,另一部分实为肝癌的多中心起源。显然,肝癌多中心起源的特性已制约了手术切除在治疗小肝癌的地位。与之相比,肝移植不仅可以去除肿瘤,同时也切除了硬化的肝脏,从而消灭了肿瘤生长的土壤,解决了肝癌多中心起源的问题。由此可见,肝移植将成为治疗小肝癌特别是多中心起源小肝癌的一种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支架成形术一例
    陆清声, 景在平,
    2007 (01):  92.  DOI: 10.16139/j.1007-9610.a1760
    摘要 ( 192 )  
    病例:男,70岁,发作性头晕、视物模糊20余天入院。肢体感觉活动无明显障碍,说话语速慢,思维略迟钝。双侧颈总动脉均可触及搏动。脑部磁共振检查示右侧脑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示右颈内动脉完全闭塞。于2005年6月7日局麻下行右股动脉穿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右颈内动脉近端完全闭塞(见图1)。导入0.018 in导丝,在单腔直导管配合下插入右颈内动脉,捻动导丝通过闭塞处,但4F导管无法通过。造影显示:闭塞处被打通,远端颈内动脉显影,显影速度较慢。交换入0.014 in导丝,导入2 mm微球囊扩张,扩张后4F导管可以通过。置入6 mm×40 mm裸支架。再次造影显示:右颈内动脉通畅,显影速度明显加快(见图2)。术后病人神志清晰,无肢体感觉活动障碍,语速及思维较前增快,无头晕发作,视物模糊仍存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一例报告及诊治经验
    陈泉, 包俊敏, 景在平, 梅志军,
    2007 (01):  93-94.  DOI: 10.16139/j.1007-9610.a1761
    摘要 ( 360 )  
    病例:女,32岁,因诊断为“腹膜后梭形细胞瘤”2个月入院。病人于3个月前自行扪及右下腹肿块,后在外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与右髂血管关系密切,考虑手术风险大,改行组织活检术,术后病理诊断示:梭形细胞肉瘤。病人术后出现肠梗阻症状,遂在我院行腹内疝复位加回肠侧侧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入院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右中下腹有一长25 cm陈旧手术瘢痕,右下腹可触及一20 cm×18 cm×16 cm大小实性肿物,活动度差。HBsAb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期行主动脉弓分支血管移位加腔内隔绝术治疗胸主动脉瘤一例
    冯睿, 王亮, 景在平, 赵志青, 包俊敏, 冯翔, 郭明金,
    2007 (01):  94-95.  DOI: 10.16139/j.1007-9610.a1762
    摘要 ( 195 )  
    病例:男,50岁,因左胸背部隐痛不适10个月入院。病人1年前因咳嗽、咳痰摄胸部平片时发现胸主动脉扩张,进一步行CT检查被确诊为胸主动脉瘤,未予治疗。此后出现左胸背部隐痛不适,逐渐加重且影响夜间睡眠。病程中无四肢放射痛,无胸闷、气急及声音嘶哑等表现。入院后胸部MRA检查提示自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至降主动脉起始部管腔明显不规则扩张,局部呈多囊袋状突出,最宽处约8.4 cm,增宽管腔下缘可见不规则弧形缺损,最厚约1.5 cm (见图1)。主动脉其余部分未见异常,颈部动脉形态正常。患者有高血脂、高尿酸血症9年,未治疗;发现血压升高4年,最高达200 mmHg,规律口服倍他乐克(25 mg,每天2次)控制血压5个月;无糖尿病史。入院查体未见相关阳性体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阻塞性黄疸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1例诊治经过
    郁丰荣, 陈炜, 吴志勇,
    2007 (01):  96-97.  DOI: 10.16139/j.1007-9610.a1763
    摘要 ( 193 )  
    病例:男,51岁。因胆总管结石曾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EST)加鼻胆管引流术(ENBD)。术前腹部CT和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均提示胆道无狭窄,肝、脾形态正常。术后因黄疸消退缓慢,鼻胆管引流长达半年。拔除鼻胆管后3个月,病人再次出现全身黄染并逐步加重,伴畏寒、寒战和体温升高,腹部CT检查发现脾肿大,胆囊和胆管壁厚,胆总管下段狭窄,肝内、外胆管扩张。MRCP提示阻塞部位于胆总管下端,胆总管和左、右肝内胆管壁厚并明显扩张(见图1),同时有肝硬化和脾肿大。磁共振门静脉造影(MRPVG)检查发现门静脉主干僵硬、狭窄、闭塞,其近远端有许多侧支血管,脾肿大(见图2),诊断为门静脉海绵样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信息学(4):基因诊断与治疗
    张阳德,
    2007 (01):  101-109.  DOI: 10.16139/j.1007-9610.a1765
    摘要 ( 273 )  
    二、基因治疗的转移系统1.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病毒型载体是利用病毒对组织细胞的天然亲和力将遗传物质引入宿主细胞。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应具备以下3个基本条件:携带外源基因并能包装成病毒颗粒;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和表达;对机体不致病。然而,大多数野生型病毒对机体都具有致病性,因此需对其进行改造后才能用于人体。病毒载体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①重组型病毒载体:是以完整的病毒基因组为改造对象。其原理是选择性删除病毒的某些必需基因尤其是早期基因,或控制表达,缺失的功能由互补细胞反式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信息学(5):药物设计与生物信息学
    张阳德,
    2007 (01):  109-112.  DOI: 10.16139/j.1007-9610.a1766
    摘要 ( 151 )  
    药物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phamacogcnomics)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基于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与分子药理学的一门科学。它从基因水平研究基因序列的多态性与药物效应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即研究基因本身及其突变体对不同个体药物作用效应差异的影响,并以此为平台开发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不良反应,减少药物治疗的费用和风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