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论与实践 ›› 2010, Vol. 15 ›› Issue (06): 627-631.doi: 10.16139/j.1007-9610.a2584
王荫龙, 张新, 谢加东,
发布日期:
2020-07-25
Published:
2020-07-25
摘要: 目的:研究预防性切断髂腹下神经对于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对100例原发单侧腹股沟疝病人采用单盲法进行此项研究,将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施Lichtenstein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一组预防性切断髂腹下神经,另一组保留髂腹下神经。在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对比两组病人的疼痛及其他不适感。结果:两组病人术后3、6、12个月时慢性疼痛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切断神经组病人局部麻木的发生率较高。结论:为预防术后慢性疼痛,应当规范手术操作,术中注意辨认、保护腹股沟区神经。常规切断髂腹下神经不能降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王荫龙, 张新, 谢加东,. 预防性切断髂腹下神经对Lichtenstein手术术后疼痛影响的分析[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0, 15(06): 627-631.
[1] | 姚君良, 俞建平, 姜笑明, 顾超, 孙荣勋. CT三维成像技术研究肌耻骨孔解剖[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2, 27(3): 249-252. |
[2] | 吴国富, 贺志刚, 樊友本. 腹股沟疝Lichtenstein手术后的切口感染[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2, 27(04): 357-358. |
[3] | 蒋维荣, 俞永江.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疗效的荟萃分析[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2, 27(02): 173-179. |
[4] | 黄磊. Lichtenstein手术在当今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地位和再认识[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 26(5): 386-389. |
[5] | 李航宇, 魏士博. 成人腹股沟疝质量控制——以辽宁省基层医院实践经验为例[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 26(5): 411-415. |
[6] | 陈涛, 徐煜, 付学良, 袁志青, 花荣.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病人并发腹股沟疝的外科治疗[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 26(5): 425-429. |
[7] | 方丽莉, 陆建平, 李绍杰, 唐健雄. [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 26(5): 449-451. |
[8] | 林天龙, 唐坚.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合并引流治疗巨大滑疝及其对浆液肿的预防(附1例报告)[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 26(5): 452-455. |
[9] | 王丹, 倪燕婷, 吴德俊, 崔鹏, 徐明, 闵志钧, 王廷峰. 微创疝修补术后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与左旋布比卡因切口浸润镇痛的对比研究[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0, 25(03): 259-262. |
[10] | 李金东, 王晨星, 李健文, 郝晓晖, 冯波, 乐飞, 何子锐, 薛佩. 女性腹股沟疝合并子宫圆韧带囊肿的临床特点和腹腔镜治疗策略[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0, 25(01): 69-73. |
[11] | 李健, 武彪. 腹股沟疝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体会[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8, 23(05): 437-439. |
[12] | 唐健雄, 李绍杰, 黄磊. 建立疝病诊治质量控制体系的设想[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8, 23(04): 293-294. |
[13] | 唐健雄, 郑民华, 陈杰, 陈双, 田文, 李健文, 王明刚,.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指南(2017版)[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7, 22(06): 483-488. |
[14] | 吴向嵩, 靳云鹏, 穆嘉盛, 董谦,. 改良Kugel与Lichtenstein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疗效比较[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6, 21(06): 521-524. |
[15] | 严晓伟, 李佑, 胡皆乐, 刘坤, 项明, 李健文,. 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6, 21(03): 257-259.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