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圣均, 刘莉莉, 朱政斌, 孙宜, 朱天奇, 冯硕, 陈馨, 权薇薇, 张瑞岩. 肾小球滤过率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分析[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 19(03): 297-302. |
[2] |
刘震, 张国栋, 张涛, 李城, 纪东华. Rotarex减容后结合药物涂层球囊处理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9, 24(04): 311-314. |
[3] |
王芳, 章安迪,. 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3): 280-282. |
[4] |
包俊敏,. 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再闭塞的腔内治疗[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5, 20(04): 305-308. |
[5] |
陆民,. 人工血管在膝下动脉重建术中的应用[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9, 14(03): 257-259. |
[6] |
葛均波, 杨巍,. 冠状动脉内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认识及防治[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6, 1(01): 7-9. |
[7] |
黄英,陆信武,李维敏,胡庆沈,蒋米尔. 超氧化物阴离子与兔髂动脉再狭窄关系的研究[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5, 10(01): 50-53. |
[8] |
蒋鸥. 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3, 8(03): 272-275. |
[9] |
张岚,张柏根,张纪蔚,钱济先. 反义内皮素受体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研究[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2, 7(05): 394-395. |
[10] |
王振峰. 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血管再狭窄的防治[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2, 7(03): 246-247+250. |
[11] |
陆信武,黄英,李维敏,蒋米尔. 兔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重建后再狭窄模型的建立[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1, 6(01): 57-58. |
[12] |
张柏根,施娅雪. 血管再狭窄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J]. 外科理论与实践, 1998, 3(04): 106-5. |
[13] |
边杰芳. 反义技术治疗自体移植静脉再狭窄的研究[J]. 外科理论与实践, 1998, 3(01): 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