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空天防御
      2019年, 第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4-10   
    选择: 合并摘要 显示图片
    导弹武器系统与总体技术
    基于优化法的飞行器复杂结构连接面刚度参数辨识
    潘鹤斌, 宋波涛, 王皓
    空天防御. 2019, 2 (2): 1-4.  
    摘要   PDF (843KB)
    基于优化法,提出实现含有多种连接面的飞行器复杂结构刚度参数辨识的方法。该方法以模态试验振型与计算振型的最小二乘为目标函数,以模态频率为约束,以连接面刚度为优化参数。该方法物理概念清楚,简单易行,通过参数辨识可以较为准确地辨识出连接面刚度,显著地提高模态计算精度,为后续的动力学建模和颤振分析提供更为精准的模型。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防空作战火力资源优化分配研究
    吴凯, 徐利, 孙海涛
    空天防御. 2019, 2 (2): 5-8.  
    摘要   PDF (576KB)
    根据现代区域防空多火力单元混合配置的特点,为充分发挥武器系统作战效能,有效毁伤来袭目标,在给定约束条件下对关键性的火力资源分配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防空作战火力资源分配的问题描述,建立了防空导弹火力优化分配模型,引入了改进型的自适应遗传算法求解满意解,并对文中提出的模型和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实例表明,该方法快速有效,能够为防空作战指挥辅助决策提供支持。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MICA导弹气动性能分析研究
    李小林, 杨帆, 傅建明, 彭中良
    空天防御. 2019, 2 (2): 9-15.  
    摘要   PDF (8788KB)
    MICA导弹是法国玛特拉公司研制的一款集中距拦截和近距格斗功能于一身的空空导弹。MICA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沿弹体配置带矩形边条翼的长弹翼和L型尾舵,具有独特的气动特点。采用部件组合方法构建了不同气动布局,利用CFD技术从操纵性、稳定性、过载性能以及配平能力等方面对MICA导弹各气动布局进行了评估。通过对比,分析了MICA导弹各主要气动部件的作用和设计思路。研究表明:MICA导弹特有的头部小边条能够在降低配平舵偏的同时增强导弹的过载能力;L形舵面与补全的梯形舵面相比具有明显优势,L形舵面不仅能够提供相同的过载能力,而且能够降低配平舵偏角和铰链力矩。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
    基于波束指向对准的空空导弹短报文数据链技术研究
    秦峰, 赵洪峰, 刘伟鹏
    空天防御. 2019, 2 (2): 16-22.  
    摘要   PDF (1290KB)
    针对传统中远程空空导弹数据链传输距离有限的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新的将短报文数据链应用于中远程空空导弹的全新作战方式,这种作战方式可以实现中远程空空导弹的超视距攻击能力和弹群协同作战能力,为第5代空空导弹网络化作战模式提供有力支撑。然后,为突破短报文数据链在弹上应用时波束方向相对固定导致通信成功率低的瓶颈,开展了波束指向对准技术研究,提出了滚转角控制和波束赋形联合对准方法,根据导弹位置将短报文天线方向矢量实时与卫星通信波束指向对准。最终,通过数字仿真,证明了采用该方法后可实现短报文在导弹飞行全程稳定通信,为短报文数据链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适于扰流片控制的垂直出水控制指令设计
    施臣钢, 严彦, 王楷, 郭金雷, 陈健
    空天防御. 2019, 2 (2): 23-30.  
    摘要   PDF (1532KB)
    因潜射型战术导弹普遍采用扰流片推力矢量控制方案进行出水弹道控制,但该控制方案目前存在无滚转控制力矩的缺陷,约束了导弹部分参数设计和水下机动能力,针对扰流片无法实现滚转控制的缺陷,设计了一种出水控制指令,可不受弹体滚转干扰,保证战术导弹在扰流片控制下按规划的方案机动,顺利完成出水和侧向机动规避。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基于正交多载波的导引头抗多目标干扰技术研究
    李昊星, 张迪, 高德亮, 吕瑞恒, 顾村锋
    空天防御. 2019, 2 (2): 31-36.  
    摘要   PDF (932KB)
    针对末制导阶段寻的导引头无法在多目标环境下稳定跟踪单个目标造成最终脱靶的问题,分析了多目标干扰对导引头角度跟踪的影响;基于正交多载波技术提出了在同一时刻利用不同探测频点获得多个角度误差输出方程,提取出多目标未知参量,实现对单个目标精确跟踪的方法;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方法合理可行,分析成果可应用于制导系统,达到改善导引头末制导跟踪过程中跟踪精度的效果。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电子综合对抗与信息技术
    大型雷达天线自动对接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彭高亮, 薛渊, 刘世伟
    空天防御. 2019, 2 (2): 37-43.  
    摘要   PDF (4521KB)
    随着信息化战争需求和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军事装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使用要求,地面雷达也正朝着阵面大型化、单元密集化、高机动性和高可靠性的趋势发展,分块雷达天线自动对接成为制约雷达机动性的重要因素。借鉴大部件自动对接技术的成功经验,结合地面雷达的实际需求,提出了雷达天线自动对接的技术特点,详细介绍了自动调姿系统、大尺寸测量技术和柔顺对接技术3个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雷达天线自动对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基于减谱法的本底噪声降低技术研究
    黄家露, 黄文涛, 金江, 胡林, 蔡乾
    空天防御. 2019, 2 (2): 44-48.  
    摘要   PDF (1548KB)
    基于噪声功率谱统计特性的确定性,给出了一种应用于宽带数字接收机的减谱降噪算法,进行噪声删减,达到降低本底噪声的目的。讨论了基于谱熵的噪声帧获取与更新方法、迹线平滑、噪声删减系统优化模型等相关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时多信号接收的情况下,该减谱降噪算法可以在基本不降低有用信号功率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宽带数字接收机的本底噪声,大幅提高对微弱信号的检测能力。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作战仿真系统可信度评估研究
    刘勇, 阳贵兵
    空天防御. 2019, 2 (2): 49-52.  
    摘要   PDF (785KB)
    作战仿真系统具有多层次性、多要素性、整体涌现性、不确定性、病态性、模型粒度多样性以及缺乏可对比的实际数据来源等特征。这些特征会给作战仿真系统的可信度评估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作战仿真系统可信度的评估必须贯穿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全过程。结合现有仿真系统评估方法,针对作战仿真系统的特点,从评估过程、评估对象以及指标体系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作战仿真系统可信度评估的整体方案,为作战仿真系统的可信度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基于共旋有限元格式的非线性连接翼气动弹性响应分析
    窦怡彬, 孙文钊, 樊浩, 梅星磊, 曾清香
    空天防御. 2019, 2 (2): 53-61.  
    摘要   PDF (1939KB)
    基于Generalized-α 算法,推导得出了基于co-rotational(共旋)有限元格式的三角形平板壳结构非线性动力学近似能量守恒算法,该算法在每个时间步长内使用动力学平衡方程预估-校正迭代方法来保证算法的稳定性。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FD)和松耦合求解策略发展了薄壳结构非线性气动弹性求解方法。采用本文所述方法,针对Prandtl平板连接翼结构,对其在两种不同飞行条件下的瞬态响应进行了仿真。当攻角为正且动压较大时,连接翼的响应出现了三个振动平衡位置,并且达到静气动弹性平衡时其变形为弦向低头展向向下弯曲;当攻角为正且动压较小时,连接翼的振动响应只出现了一个平衡位置,且其静气动弹性变形构型为弦向低头展向向上弯曲。仿真结果表明,连接翼结构的气动弹性响应较一般单翼更为复杂,因此,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采用高保真度的分析手段对连接翼结构的气动弹性特性进行分析。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基于实测数据转换的红外场景修正方法
    张小威, 李凡, 郭叶, 杨扬, 张励
    空天防御. 2019, 2 (2): 62-67.  
    摘要   PDF (1457KB)
    首先,提出了一种红外场景生成与修正方法,利用外场靶试实测数据建立了红外场景的转换模型与修正模型。然后,通过转换模型将实测数据转换为场景模拟器的驱动图像,通过修正模型迭代修正模拟器的驱动图像,实现图像驱动模拟器生成的物理场景与实测数据对应的物理场景高度一致。最后,结合导引头敏感特性对仿真场景与靶试场景进行相似性度量。结果表明,本方法有效利用了实测数据,简化了红外成像仿真中目标特性建模及场景渲染生成的复杂过程,为仿真生成与外场靶试辐射特性一致的红外场景提供了可行途径。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国际空天防御发展趋势
    无人机集群发射与回收技术发展研究
    曹莉, 耿斌斌, 周亮, 高森
    空天防御. 2019, 2 (2): 68-72.  
    摘要   PDF (13656KB)
    介绍了无人机集群技术的基本概念,重点阐述了无人机集群发射与回收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涉及的五项关键技术,最后给出我国发展无人机集群发射与回收技术的发展建议。
    Related Articles | Metrics
在线办公  
作者中心 编辑中心
专家中心 主编中心
 
友情链接
沪ICP备15013849号-1
版权所有 © 2017《空天防御》编辑部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