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0, Vol. 20 ›› Issue (1): 102-110.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1.012
出版日期:
2020-01-28
发布日期:
2020-01-25
作者简介:
龚 刚,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艺术总监、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邮箱: Online:
2020-01-28
Published:
2020-01-25
摘要:
“妙合”与“道” 和“境”范畴有着深厚的渊源,反映出对文学翻译境界的终极关怀,揭示了翻译过程中的诗性与思辨性,体现在神思与妙悟对作者、译者、原作、译品、读者诸要素的沟通,翻译过程的时空结构因而突显,翻译本体性也更加明晰。就翻译境界而言,“妙合”论是对严复之“信、达、雅”、傅雷之“神似”、钱钟书之“化境”的继承与发展;就翻译过程而言,“妙合”论融合“神思”,“妙悟”及波德莱尔德的“契合”,并以“神会”对话伽达默尔的 “视域融合”。此外,“新性灵”诗学丰富了“妙合”作为翻译理论的内涵,关涉翻译风格与译者性灵的辩证关系。对“妙合”论的诗性与思辨性深入研究有助于激活当下传统译学的话语权,对构建中国译学有积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
龚刚, 赵佼. “妙合”:文学翻译的佳境[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1): 102-110.
GONG Gang, ZHAO Jiao. Th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Theory: The Ideal Stat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0, 20(1): 102-110.
[1] | Kübler, G. 2015. Emiliy Dickinson Smtliche Gedichte, Zweisprachig[M]. München: Hanser Verlag. |
[2] | Steiner, G. 2001.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3] | 安贝托·艾科、 斯特凡·柯里尼. 1997. 诠释与历史[A]. 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C].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06-114. |
[4] | 陈良运. 1998. 中国诗学体系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5] | 陈竹、 曾祖荫. 2003. 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6] | 顾彬、 魏育青、 姜林静. 2016. 翻译对社会发展的意义--顾彬与魏育青对谈录[J]. 东方翻译(1): 55-63. |
[7] | 龚刚. 2019. 文学翻译当求妙合[J].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5): 108. |
[8] | 龚刚. 2014. 钱锺书与文艺的思潮[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
[9] | 龚刚. 2020. 文学翻译神理说兼及狄金森的中译[J]. 澳门人文学刊(1): 1-2. |
[10] | 郭宏安. 1987.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1] | 郭建玲. 2012. 在中国文学里栖居--顾彬访谈录[J]. 当代作家评论(5): 52-59. |
[12] | 郭齐勇、熊十力. 1999. 学术文化随笔[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3] | 郭外岑. 1997. 意象文艺论[M]. 敦煌: 文艺出版社. |
[14] | 胡庚申. 2004.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15] | 胡桑. 2017. 翻译-民族国家-现代性和传统型--论顾彬的汉语诗歌批评[J]. 扬子江评论(4): 63-69. |
[16] | 胡经之、 李健. 2006. 中国古典文艺学[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
[17] | 季进、 余夏云. 2011. 我并不尖锐,只是更坦率---顾彬教授访谈录[J]. 书城(7): 28-39. |
[18] | 刘军平. 2019.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第二版)[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 | 刘军平. 2007传统的守望者--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 | 梁宗岱. 1975. 诗与真[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1] | 雷纳·韦勒克. 1997. 近代文学批评史(卷四)[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2] | 钱锺书. 1984. 谈艺录(补订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
[23] | 王弼. 2008. 老子道德经[M]. 北京: 中华书局. |
[24] | 许钧. 2003. 翻译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25] | 约瑟夫·布罗茨基. 2014. Less Than One (小于一) (黄灿然译)[M].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6] | 宗白华. 2002. 美学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7] | 宗白华. 1994. 宗白华全集(第一、二卷)[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
[28] | 张泽鸿. 2015. 宗白华现代艺术学思想研究[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
[29] | 周振甫. 1980. 文心雕龙选译译[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
[30] | 张思洁、 余斌. 2007. 翻译的哲学过程论[J]. 外语学刊(3): 130-133. |
[31] | 赵岩. 2017. 艾米莉·狄金森诗作选译[J]. New World Poetry 159: 30. |
[32] | 赵岩. 2019. 艾米莉·狄金森诗一首[J]. New World Poetry 174: 28. |
[1] | 詹成. 知识翻译学视阈下的口述影像研究:范式与路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6): 30-36,45. |
[2] | 李娟娟, 任文.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化回译与知识反哺——以高居翰中国绘画史著述中amateur painters的回译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6): 46-54. |
[3] | 胡安江. 知识考古、话语重构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美国汉学家华兹生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12-21. |
[4] | 宋菁. 近代翻译场域中的资本运作——翻译家马君武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120-128. |
[5] | 张潆洁, 朱玉犇. 多维视角下的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兼评第二届“国家翻译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155-160. |
[6] | 喻旭东, 傅敬民. 翻译知识的三重形态初探[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22-30. |
[7] | 潘艳艳. 知识翻译学与认知翻译学的关系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31-39. |
[8] | 袁丽梅. 知识翻译学的理论立场与批评视角——由知识翻译学中的“知识”说起[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460(4): 13-21. |
[9] | 缪蓬. 晚清民国“病毒”知识的翻译与引介:知识翻译学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460(4): 22-32. |
[10] | 汪宝荣, 刘涛. 基于受众反应的电游视听翻译探讨[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460(4): 46-57. |
[11] | 蓝红军. 作为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翻译学[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34-45. |
[12] | 陈大亮. 关于知识翻译学的元反思[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45-57. |
[13] | 张红, 杜欣然.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影响[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6): 105-118. |
[14] | 邵璐, 于金权. 走出沉寂的贾平凹作品英译:社会学视域下的翻译行为者角色[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6): 89-97. |
[15] | 周忠良, 任东升. 建设中的国家翻译学——第二届国家翻译实践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高层论坛综述[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5): 114-12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