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8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重视结直癌的综合治疗
    郁宝铭
    2003 (03):  173-174.  DOI: 10.16139/j.1007-9610.a0971
    摘要 ( 177 )  
    大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其高居恶性肿瘤之第二位,在我国亦升至第四位,但大肠癌手术治疗的疗效虽经一个世纪的努力,却提高并不明显。无疑,对实体肿瘤而言,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始终是无可争议的首选和主要治疗选择。外科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面对这两个棘手问题,显然然单靠手术已无能为力,然而完全依靠非手术治疗其效果同样也是不明显的。因而当前对治疗的理解和发展也不再是以往只依靠和更换一种治疗方法,而是多种方法,包括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结合,探索如何合理地选用手术与非手术的真正综合治疗,以取得最佳的疗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展期结直肠癌区域化疗的临床应用
    蔡成机
    2003 (03):  175-177+183.  DOI: 10.16139/j.1007-9610.a0972
    摘要 ( 192 )  
    至今,在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如何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以及对不能切除的结直肠癌处理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长期临床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对结直肠癌宜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化疗是重要的综合治疗方法之一。由于经静脉全身化疗的疗效并不理想,而且毒副作用较大,近30余年人们除不断开拓抗癌药物新品种和优化联合用药方案外,给药途径的研究证实区域化疗不仅能提高化疗的疗效,同时也相应减轻了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今在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综合治疗中,区域化疗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治疗的时机和方法
    吴肇汉
    2003 (03):  178-179.  DOI: 10.16139/j.1007-9610.a0973
    摘要 ( 189 )  
    结直肠癌病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相当高,据Heys荟萃分析(11个随机对照研究,共1009例)提示,在收治的胃肠肿瘤病人中,约30%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病人在进一步接受手术或围手术期放化疗等治疗后,又因摄入减少、分解增加而使营养不良更为明显,将必然影响病人的顺利康复。有报道,不同程度营养不良(体重减轻>10%)的胃肠癌病人在给予术前10 d和术后7 d的营养支持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非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目前普遍认为,积极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结直肠癌病人综合治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癌生物靶分子的研究进展
    许凯黎
    2003 (03):  180-183.  DOI: 10.16139/j.1007-9610.a0974
    摘要 ( 173 )  
    美国流行病学家最近统计,美国在2002年中被诊断的结肠癌病例数高达148300例,其中当年死于结肠癌者为56600例;上海市区肠癌发病率也上升为全市恶性肿瘤的第4位。尽管肠癌发生的危险性与遗传或家属性相关,但至今为止仍有75%的肠癌为散在性,并与遗传或家族性明显无关。结肠癌与其他癌肿的最大差异在于前者的发展是通过多阶段、多步骤地逐步从良性肠瘤演变而成,并证实凡携带腺瘤的病人通过20年随访约有25%可在此腺瘤组织处出现癌变。进而,病理学家将肠肿瘤分为非恶性息肉、恶性息肉(腺性息肉或腺瘤)和肠癌3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卡培他滨在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郁宝铭,吴唯勤,邬宇飞
    2003 (03):  184-186.  DOI: 10.16139/j.1007-9610.a0975
    摘要 ( 383 )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卡培他滨(希罗达)联合放疗在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对30例T3、T4期低位直肠癌病例随机分为二组进行手术前化、放疗。化疗药物选用卡培他滨,A组用2500mg/(m~2/d),分二次口服,服用14天停7天,直至手术;B组采用1250mg/(m~2/d),分二次口服,连续服用至手术;放疗二组相同,每周5天,每次200cGy,共4周20次,三野照射,总剂量40Gy,休息4~6周进行手术。结果:全部完成根治性切除术,24例(80%)保留了肛门;临床和病理证实CR 8例(26.67%),PR 14例(46.67%);有效率(RR)73.3%,A组为63.3%,B组83.33%。化、放疗引起的副反应绝大部分属1~2级,发生最多的为手足综合征(23.33%),A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结论:卡培他滨联合放疗用于新辅助治疗是合理、可行、安全而有效的,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曹卫国,车锦凤,赵胜光,陈石磊,许赪,金冶宁
    2003 (03):  187-189.  DOI: 10.16139/j.1007-9610.a0976
    摘要 ( 247 )  
    目的:分析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类型、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以往未接受过放疗的66例病人进行疗效分析。原手术方式为经腹直肠切除术45例(Dixon术40例,Parks术5例),腹会阴直肠切除术21例。经腹直肠切除术后复发以吻合口为主(37/45,82.2%),腹会阴直肠切除术后复发则以盆腔或会阴为主(19/21,90.5%)。复发后盆腔放疗中位剂量为40(20~64)Gy,临床症状缓解中位剂量26(10~52)Gy。其中26例在放疗过程中或之后接受过中位7个(2~12)疗程以5-FU为主的化疗。有22例放疗后获补救手术机会。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期24个月。Kaplan-Merier法计算生存率,放疗后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2.2%、17.9%。单因素分析并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显示生存率与原发病变的期别、术后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及是否加用化疗无关,而仅与是否再次行补救手术有关。放疗后加用补救手术者3年生存期明显较长,为36.0%比8.8%(P=0.016)。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者,放疗具有良好的姑息减症的作用;对部分经腹直肠切除术后的复发病例,放射治疗加补救手术能明显延长生存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选阻流区域性化疗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局部复发性直肠癌(13例报道)
    王群,李国华,杨建辉,陆洁,严俊,张爱华,朱梅芳,许辉东
    2003 (03):  190-192.  DOI: 10.16139/j.1007-9610.a0977
    摘要 ( 199 )  
    目的:评价13例直肠癌局部复发病人进行区域性化疗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的疗效。方法:本组病例均属直肠肿瘤局部复发固定于盆壁或侵犯骶骨而不宜再次手术者。病人先作2~5个疗程区域性化疗联合血液滤过,籍CT观察,若肿块缩小者继续原治疗,符合指针时作再次手术切除。治疗后评定有效率、切除率和生存时间。结果:治疗前后以肿块最大径和垂直径求取面积,分别为(26.2±3.0)cm~2和(21.1±2.1)cm~2,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术再切除率38.4%。平均生存时间为(308±85)d,与对照组[(86±49)d]相对,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阻流区域性化疗联合血液滤过处理直肠癌局部复发安全有效,副作用和毒性少,值得继续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的治疗
    师英强,蔡宏,莫善兢,傅红,杜春燕
    2003 (03):  193-194.  DOI: 10.16139/j.1007-9610.a0978
    摘要 ( 244 )  
    目的:分析大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正确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985年1月~2002年8月我院收治的19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病例。结果:19例病人均发生癌变,6例有大肠癌家族史;肿瘤大小平均为5cm;Dukes分期:A期3例,B期7例,C期7例,D期2例;9例发生淋巴结转移;随访17例,2例死亡。结论:手术治疗仍为主要的治疗方案,应采用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或肛管吻合,J形储袋是应推荐的手术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胞嘧啶脱氨酶对表达不同水平癌胚抗原的大肠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
    黎成金,马庆久,赖大年,鲁建国,武永忠,王小军,李金茂
    2003 (03):  195-198.  DOI: 10.16139/j.1007-9610.a0979
    摘要 ( 224 )  
    目的:探讨特异性胞嘧啶脱氨基酶(cytosine deaminase,CD)/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系统对表达不同水平癌胚抗原(CEA)的大肠癌细胞株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用脂质体法将逆转录病毒载体G1CEACDNa和pCD2分别转导入大肠癌LoVo和SW480细胞株。将转染成功pCD2、G1CEACDNa及未转基因之LoVo和SW480细胞分别接种到BALB/c裸鼠皮下。成瘤2周后,每天腹腔注射500mg/kg的5-FC,观察治疗效果。治疗21d后处死动物,肿瘤标本称重后,以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病理学变化。结果:目的基因在肿瘤组织中获稳定表达。治疗21d后,在LoVo细胞肿瘤中,G1CEACDNa阳性组和pCD2阳性组肿瘤分别重(60.8±15.3)mg和(410.5±56.3)mg,与未转基因组[(3018.5±453.5)mg]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对大肠癌细胞LoVo和SW480均有明显的选择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丁酸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增殖及分化状态的影响
    陈尔真,曹伟新,燕敏,费旭峰,陈雪华
    2003 (03):  199-203.  DOI: 10.16139/j.1007-9610.a0980
    摘要 ( 272 )  
    目的:探讨结肠中膳食纤维的酵解产物丁酸对人结肠癌细胞株生长、增殖及分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将传代人结肠癌SW1116细胞株接种于不含及合不同浓度(2、3、4、7、10 mmol/L)丁酸的培养基中。经6、24、48和72h后,用四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细胞匀浆中癌胚抗原(CEA)及和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同时用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结果:丁酸对SW1116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在所观察的丁酸浓度及时限内,最高抑制率达53.9%。同时丁酸能大大增加SW1116细胞CEA和ALP的表达;当丁酸浓度≥7mmol/L和培养时间≥48h时,二者增加最为显著(P<0.001)。电镜显示丁酸能使细胞表面微绒毛明显增多。结论:丁酸能抑制SW1116细胞株的生长并诱导其分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短期肠外营养支持加化疗对结直肠癌细胞动力学和凋亡的影响
    陈双,黎剑,刘建平,伍衡
    2003 (03):  204-205+219.  DOI: 10.16139/j.1007-9610.a0981
    摘要 ( 187 )  
    目的:了解术前短期肠外营养加化疗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治疗前经肠镜活检证实为结直肠癌的66例病人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18例(CO),肠外营养组(PN)16例,术前单纯化疗组(CT)16例,肠外营养加化疗支持组(PC)16例,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手术所获标本的增殖情况,包括DNA指数和细胞周期G_0/G_1、S、G_2+M(%);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术前肠镜标本和手术所获标本的Ki67指数及细胞凋亡指数(TUNEL方法)。采用SPSS 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经1周营养支持后,PN组细胞增殖指标S、G_2+M比率、Ki67阳性细胞数有显著增加(P<0.05);CT组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为(19.3±7.2)%,PC组细胞凋亡指数可达(31.9±10.1)%,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术前短期肠外营养可能会刺激肿瘤的生长、增殖,但亦可能有利于发挥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的作用而增加其疗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司匹林对结直肠癌细胞株细胞凋亡的影响
    陆维祺,艾志龙,沈兆忠
    2003 (03):  206-209.  DOI: 10.16139/j.1007-9610.a0982
    摘要 ( 329 )  
    目的:通过检测阿司匹林对结直肠癌细胞株的影响,以探讨其对结直肠癌化学预防的机制。方法:培养结肠癌细胞株Caco-2,用不同浓度阿司匹林进行干预,并观察、检测其对细胞生长、增殖周期、凋亡及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高浓度阿司匹林组细胞大量死亡;低浓度阿司匹林促进细胞凋亡,但不影响细胞增殖周期;随浓度增高,凋亡比率增大。阿司匹林能改变细胞形态及细胞的骨架结构。结论:阿司匹林能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并改变其骨架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直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定量分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测定
    王兵,汤睿,唐思聪,龚鼎铨,蒋米尔
    2003 (03):  210-213.  DOI: 10.16139/j.1007-9610.a0983
    摘要 ( 276 )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直肠癌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探索肿瘤预后参数与它们间关系的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3例直肠癌病人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和微血管定量分析(MVC)。结果:研究发现MVC和PCNA的表达与肿瘤不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和生存时间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之间均有显著性相关(P<0.05)。应用Cox比率风险模型进行分析,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MVC的表达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MVC、PCNA的表达与直肠癌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其中MVC的表达、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是独立的有意义的预后因子,可作为预期直肠癌总体生存率的重要参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书《现代外科基本问题》介绍
    2003 (03):  213.  DOI: 10.16139/j.1007-9610.a0984
    摘要 ( 177 )  
    由著名外科学专家林言箴教授主编和众多德高望重的著名外科学家参与编写的《现代外科基本问题》一书已出版。 该书共分两册,上册主要介绍外科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外科学中涉及的遗传和免疫问题、外科病人的体液平衡、营养代谢、出血凝血与止血及外科休克、创伤、烧伤、伤口愈合与处理等问题。下册除介绍外科肿瘤、感染、重症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K19表达及其在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邬宇飞,夏加增,李辉,林言箴
    2003 (03):  214-216.  DOI: 10.16139/j.1007-9610.a0985
    摘要 ( 622 )  
    目的: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19及其在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取材于50例结肠癌病人肿瘤组织及癌周淋巴结255枚,同时进行 HE染色组织学检查和抗角蛋白19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50例结肠癌组织中CK19表达均为阳性。255枚淋巴结用HE染色检查阳性者56枚(22.0%),皆同时表达CK19阳性;另20枚淋巴结HE染色阴性,而CK19表达阳性。50例中有12例淋巴结中发现微转移,其中6例常规组织学检查属淋巴结转移阴性而免疫组化染色诊断表现为转移阳性,占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者的21.4%(6/28)。随着肿瘤分期增加,淋巴结CK19表达阳性率亦增加。CK19表达阳性者预后较阴性者为差。结论:CK19免疫组化法是检测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而便捷的方法,而检测结肠癌微转移有助于判断肿瘤进展程度与预后。特别对在筛选组织学检查淋巴结阴性但存在微转移的病人有实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肠癌组织胃泌素与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关系
    仇生龙,周立生,项富海
    2003 (03):  217-219.  DOI: 10.16139/j.1007-9610.a0986
    摘要 ( 174 )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胃泌素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的关系,以探讨胃泌素对大肠癌的促增殖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8例大肠癌病人癌组织和癌旁黏膜中胃泌素与PCNA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胃泌素阳性率为39.6%(19/48),高分化腺癌明显高于低分化和黏液腺癌(P<0.05)。癌组织中的PCNA-LI显著高于癌旁黏膜和正常肠黏膜(P<0.05)。胃泌素阳性组癌组织中的PCNA-LI为68.3±12.8,胃泌素阴性者中为50.6±13.1,两者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部分大肠癌细胞可能通过自分泌方式产生胃泌素,促进细胞的增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GFR、c-erbB-2和c-erbB-3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
    冯莉,吴云林,罗志谋,李惠芳,付极,赵任
    2003 (03):  220-222.  DOI: 10.16139/j.1007-9610.a0987
    摘要 ( 224 )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GFR、c-erbB-2和c-erbB-3三种蛋白的共同表达与大肠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选取病理检查证实的大肠息肉、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共151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技术分别对所选取的标本进行EGFR、c-erbB-2和c-erbB-3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增生性息肉组EGFR、c-erbB-2和c-erbB-3三者单一表达或三者均不表达的比率较高(42.86%和35.71%),二者和三者共同表达的比率低(19.05%和2.38%);腺瘤与腺癌组均出现较高的二者和三者同时表达的比率,而三者共同表达在腺癌组中的比率明显高于息肉组和腺瘤组(P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性血流阻断动脉内介入化疗对腹腔脏器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姚学新,朱正纲,赵任,苏杰,尹浩然,林言箴
    2003 (03):  223-225.  DOI: 10.16139/j.1007-9610.a0988
    摘要 ( 229 )  
    目的:观察区域性血流阻断动脉内介入化疗(stop-flowchemotherapy,SFC)对腹腔脏器功能的影响。对象与方法:对16头幼猪行腹腔区域性血流阻断动脉内介入化疗(SFC,MMC 0.2mg/kg)。术中、术后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HS-Px)等缺血再灌注指标。结果:SFC可引起动物肝功能轻度损害,但均可在2周内恢复;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也不会造成明显的组织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区域性血流阻断动脉内介入化疗对腹腔脏器功能无严重损害,提示其在临床应用是安全可靠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CT分组定位诊断法
    李国立,郑玲,刘福坤,黎介寿
    2003 (03):  226-228+239.  DOI: 10.16139/j.1007-9610.a0989
    摘要 ( 308 )  
    目的:评价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分组定位诊断方法,通过识别CT上作为标志的血管、脏器以确定各组淋巴结所在位置,将CT观察结果与手术所见和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得出CT对各组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结果:CT检查胃癌转移淋巴结准确率较高的为第3、7、9、1、16组等,敏感性较高的为第3、1、7、9、16组等,特异性较高的为第3、7、9、12、1、16组等。结论:分组定位诊断法全面评价了CT对胃癌各组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能,将此方法的特点与临床病理、淋巴结转移规律相结合,对提高术前分期准确性、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EA RT-PCR检测胃癌腹腔灌洗液游离癌细胞临床价值的初步观察
    罗奋,蔡端,苏兵,刘维薇
    2003 (03):  229-232.  DOI: 10.16139/j.1007-9610.a0990
    摘要 ( 327 )  
    目的:初步观察癌胚抗原(CE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胃癌腹腔洗液中游离癌细胞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6例进展期胃癌和6例慢性胆囊结石病人腹腔灌洗液100 ml,其中50 ml行CEA RT-PCR,扩增CEA特异性片断;50 ml行细胞学检查。胃癌细胞株MKN-45为阳性对照。结果:36例胃癌病人腹腔灌洗液中14例于131 p处见CEA的特异性条带,阳性率为38.9%(14/36);6例慢性胆囊结石病人腹腔灌洗液RT-PCR结果均为阴性;MKN-45在131 bp处发现CEA的特异性条带。细胞病理学检查,36例胃癌病人中有6例腹腔灌洗液中发现有肿瘤细胞或核异形细胞,阳性率为16.6%(6/36),且此6例RT-PCR结果均为阳性;8例RT-PCR结果阳性病人的细胞学检查为阴性。CEA RT-PCR的阳性率与肿瘤胃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和胃癌分化程度明显相关。随访至今,36例进展期胃癌病人中CEA RT-PCR检查阴性的病人尚无一例腹腔内肿瘤复发,1例细胞学检查阴性而CEA RT-PCR阳性的病人术后4个月时出现腹腔内肿瘤复发。结论:腹腔灌洗液中胃癌细胞CEA mRNA的RT-PCR检测法敏感性较高,初步临床观察及随访显示该法有望作为诊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中MMP-2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唐华美,胡宏慧,金宇飚,彭志海
    2003 (03):  233-236.  DOI: 10.16139/j.1007-9610.a0991
    摘要 ( 230 )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与胃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方法检测135例胃癌组织中MMP-2的表达,统计分析其与TNM分期等的相关性。结果:MMP-2的表达与WHO、Lauren和Ming病理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本组中的早期胃癌28例,有9例表达MMP-2,其中7例伴有淋巴结转移,占早期胃癌伴淋巴结转移者8例中的87.5%。结论:胃癌细胞表达MMP-2与肿瘤的浸润性生长方式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MMP-2可作为术前预测早期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和判断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IOMED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初步报告
    黄英,李维敏,陆信武,朱雯霞,田卓平,黄新天,陆民,张培华,蒋米尔
    2003 (03):  237-239.  DOI: 10.16139/j.1007-9610.a0992
    摘要 ( 242 )  
    目的:初步评价DIOMED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方法:20例病人共26条患肢均行激光或激光结合手术治疗,主要应用4种手术治疗方式:①单纯激光治疗;②激光治疗加高位大隐静脉结扎术;③激光治疗加合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④激光治疗加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交通支结扎术。结果:经随访2~14个月,所有病人都恢复正常生活自理或工作,无局部复发表现,疗效满意。结论:静脉内激光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不遗留手术疤痕、操作简便和疗效好的新治疗方法,还可联合手术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胰腺炎复发的病因及处理
    张伟,单宏超,顾岩
    2003 (03):  240-242.  DOI: 10.16139/j.1007-9610.a0993
    摘要 ( 478 )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病人出院后复发的临床经过、病因学诊断和治疗,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1997年至2000年间33例急性胰腺炎复发病人的随访资料和临床治疗结果。结果:急性胰腺炎的复发率为12.41%。2次复发26例,3次复发5例,4次和5次复发各1例。33例病人中,出院后1年内复发18例,占复发病例的54.55%;1~3年内复发10例,占30.30%;3年后复发5例,占15.15%。就病因而言,有胆源性胰腺炎17例,酒精性胰腺炎2例,高脂血症3例,胰腺囊性腺癌3例,特发性胰腺炎8例。手术治疗8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2例。死亡5例,死亡率15.15%。结论:明确病因是减少复急性胰腺炎复发的基本条件,针对病因的合理治疗是降低急性胰腺炎复发的有效保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肠内营养及其输注方式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理和肠道功能的影响
    蔡元坤,秦新裕
    2003 (03):  243-247.  DOI: 10.16139/j.1007-9610.a0994
    摘要 ( 210 )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及其不同输注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方法:采用胰管逆行注射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SAP组随机分为持续、间隙和未行肠内营养3个亚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同样分为3个亚组(每组8只)。各组于48 h后启动肠内营养,72 h后再次麻醉大鼠,收集组织及血液标本;检测指标包括肠道转运系数、血淀粉酶、器官细菌移位率、血清细胞因子TNF-α、胰腺病理评分及血浆D-乳酸等。结果:①、SAP后48h进行肠内营养并未加重胰腺炎;肠内营养组与未行肠内营养组在血淀粉酶、胰腺病理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促进肠蠕动,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率,两组间在肠道转运系数、脏器细菌移位率及血清TNF-α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AP行肠内营养的两种方式间,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SAP大鼠在早期行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其可保持肠道生理的完整性、减少了脏器细菌移位率,但未改善预后;持续和间隙二种肠内营养输注方式间无显著差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93例报告
    崔世宝,崔志民,王纯
    2003 (03):  248-249.  DOI: 10.16139/j.1007-9610.a0995
    摘要 ( 230 )  
    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3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采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平均手术时间38 min,术后疼痛轻,恢复快,5~10 d出院。复发1例。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创伤小,复发率低,应成为基层医院在行腹股沟疝修补术时的首选术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温热低渗性顺铂溶液腹腔灌注化疗防治胃癌腹膜播种的临床研究
    倪克梁,任光圆,董来华,章健,汪永录,刘须才
    2003 (03):  250-251.  DOI: 10.16139/j.1007-9610.a0996
    摘要 ( 281 )  
    在胃癌手术治疗已进入近于合理化、规范化阶段的今天,彻底杀灭腹腔脱落癌细胞是提高胃癌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我们自1999年4月起选择顺铂作为化疗药,配成低渗液作腹腔内灌注,并利用温热效应与化疗药的协同抗癌作用来防治胃癌的腹膜播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肠道肿瘤术后经埋入式化疗泵腹腔化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杜卫东,唐健雄,袁祖荣,程爱群,杨俭英,竺越
    2003 (03):  252-253.  DOI: 10.16139/j.1007-9610.a0997
    摘要 ( 237 )  
    我院从1992年开始对826例进展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术中常规留置埋入式化疗泵,术后予腹腔化疗。现将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情况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本组进展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826例术中均证实浆膜层有不同程度的肿瘤浸润。其中男612例,女214例,年龄26~92岁,平均43.2岁。胃癌501例,其中Ⅱ期346例,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直肠系膜切除在直肠癌经腹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体会
    朱少俊,王飞海,叶云奎
    2003 (03):  254-255.  DOI: 10.16139/j.1007-9610.a0998
    摘要 ( 225 )  
    近年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技术确可有效地降低中低位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减少传统方式所引起的盆腔植物神经损伤,故已广泛用于直肠癌根治术中。我院自1997年来,采用TME技术和双吻合器治疗直肠癌102例,现总结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内胆漏的内镜治疗(附8例病例分析)
    龚彪,潘亚敏,沈丽,赵建敏,曹卫星
    2003 (03):  255-257.  DOI: 10.16139/j.1007-9610.a0999
    摘要 ( 336 )  
    我院自2000年至2002年共收治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胆漏病人8例,其中7例接受经内镜胆管引流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0~2002年,我院收治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出现持续性腹痛病人8例,疼痛部位局限,亦可弥散,常向右肩及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大腹膜后恶性肿瘤侵及大血管的处理
    姜福亭,鲍鲁平,李超
    2003 (03):  257-258.  DOI: 10.16139/j.1007-9610.a1000
    摘要 ( 220 )  
    巨大腹膜后原发恶性肿瘤常累及周围重要脏器和大血管,术中出血多,手术风险大,死亡率较高。我科于1990年1月~2001年12月共进行了其中11例涉及的巨大腹膜后恶性肿瘤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共11例病人,男7例,女4例,年龄53~71岁,平均62.5岁。术后病理:脂肪肉瘤5例,平滑肌肉瘤3例,胚胎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发性食管破裂急腹症表现的原因探讨
    马心健
    2003 (03):  259.  DOI: 10.16139/j.1007-9610.a1001
    摘要 ( 219 )  
    自发性食管破裂因其急腹症的表现,常常被延误诊治。我院1986~2001年共收治自发性食管破裂病人12例,其中7例有急腹症表现,现结合文献对其原因进行探讨。 临床资料 12例均为男性,年龄 32~68岁,平均(50.0±11.5)岁。因车胎爆炸引起自发性食管破裂1例,余11例均为暴食或酒后呕吐所致。因上腹痛以急腹症就诊者7例(占58.3%),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纤维蛋白粘合剂在心脏手术止血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王哲,李健,周光华,陈安清,蒋振斌
    2003 (03):  260-264.  DOI: 10.16139/j.1007-9610.a1002
    摘要 ( 224 )  
    纤维蛋白粘合剂(fibrin sealant,FS)也称为纤维蛋白胶,其主要成分是已纯化、经病毒灭活处理的人纤维蛋白原和人凝血酶,有时还加入经病毒灭活处理的人ⅩⅢ因子和牛抑肽酶。该制剂在欧洲、加拿大、日本等地应用广泛,尤其在心脏外科领域。本实验观察莱士公司生产的纤维蛋白胶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止血效果及安全性,仅为初步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直肠癌治疗的新概念——综合治疗的发展和展望
    郁宝铭
    2003 (03):  261-264.  DOI: 10.16139/j.1007-9610.a1003
    摘要 ( 213 )  
    大肠癌作为实体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但从外科手术治疗的历史来看,经一个世纪的努力,根治性切除后病人的5年生存率一直徘徊在50%左右,从范围较小的局部切除到广泛的淋巴清扫或多脏器联合切除的扩大根治术都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究其原因,固然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所占比例不高是一十分重要的原因,但即使在根治性切除后仍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器官转移率,因此这种高达30%~50%的总发病率清楚地显示了手术治疗的能力有限。当前在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手术中,直肠系膜全切除(total mesotectal excision,TME)操作虽然使局部复发率有了明显下降,普遍达到10%以下,但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肠癌放射治疗的疗效和适应证
    金冶宁
    2003 (03):  265-267+280.  DOI: 10.16139/j.1007-9610.a1004
    摘要 ( 361 )  
    直肠癌对放疗敏感,特别是早期低位直肠癌、肛管癌可通过单纯放疗治愈。5年生存率约50%。直肠癌的放射治疗从治疗目的上讲分姑息性放疗和根治性放疗。 姑息性放疗 晚期直肠癌可浸润周围组织,如骶尾骨、骶骨前组织、膀胱、尿道、阴道,腹膜后淋巴结等,手术难以根治;或者有手术禁忌证、多处内脏病变而不适合手术治疗的病人都适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环周切缘癌浸润、侧方癌转移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王存
    2003 (03):  268-270.  DOI: 10.16139/j.1007-9610.a1005
    摘要 ( 256 )  
    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列第二。由于术后局部复发率较高,手术对排尿和性功能有一定影响,直肠癌的治疗一直是困扰外科界的一大难题。关于肿瘤远端切除距离的研究一度曾是直肠癌手术的核心问题,其切除的推荐长度也经历了很大变化。近年,随着吻合器的发明、结肠肛管吻合术(CAA)的开展,许多学者对直肠解剖及直肠癌生物学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直肠系膜内癌扩散及侧方癌转移成为新的研究重点。本文就其进展作一简要回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全系膜切除、环周癌浸润及侧方转移的几点认识
    师英强
    2003 (03):  270-271.  DOI: 10.16139/j.1007-9610.a1006
    摘要 ( 270 )  
    接受TME的概念 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ME)近年已引起国内专业人员的重视,现许多国家已将此作为“金标准”推广。TME强调盆腔解剖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完成根治术。其内涵包括对肿瘤的理解,医师的临床经验以及各种手法的熟练应用。具体讲,即从盆腔至盆底完成复杂精细的操作过程,达到保护重要神经和清除所有需切除的肠管及系膜,严格讲是外科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管重建术后再狭窄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蒋鸥
    2003 (03):  272-275.  DOI: 10.16139/j.1007-9610.a1007
    摘要 ( 213 )  
    目前,治疗血管疾病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植入、血管移植等手术是最有效的手段。但PTA及血管植入术。吻合术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管腔再狭窄,再狭率达30%~40%,严重地影响了手术的远期效果。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内膜损伤后导致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细胞外基质降减和合成,此过程与血管活性物质、细胞生长因子等因素的刺激有关。再狭窄实际上是血管壁调控失衡的自我修复过程。本文就有关问题做一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结直肠癌化疗药物和方案的选择
    许立功
    2003 (03):  276-277.  DOI: 10.16139/j.1007-9610.a1008
    摘要 ( 298 )  
    恶性肿瘤是当前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结直肠癌(CRC)又为发病和死亡均占重要位置的恶性肿瘤。IARC的资料显示:全世界恶性肿瘤的发病例数在1975年为587万,至1990年上升为807万,上升37.4%。到2000年,已达1006万,又上升了24.7%。如以2000年与1975年相比,则上升了71.4%。2000年全球癌症死亡人数为620万,共有现症病人2240万。按顺序,就发病而言,CRC居肺癌、乳腺癌之后,为第三位;从死亡来看,CRC也为第三位,其前为胃癌和肝癌;在现患恶性肿瘤的病人中,CRC仅次于乳腺癌而位列第二,以上结果表明:CRC是发病和死亡均未获有效控制的肿瘤,但又是治疗手段已发挥了一定作用的一种癌症。其中,CRC化疗的进展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母细胞肉瘤1例报告
    李树发,燕敏,严超,尹浩然
    2003 (03):  278-279.  DOI: 10.16139/j.1007-9610.a1009
    摘要 ( 261 )  
    病例:女,85岁,发现右侧腋下肿块1个月入院。无发热、疲乏、盗汗、消瘦等症状,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诉有“关节炎”史30年,无晨僵。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左甲状腺下极可及一(0.8×0.8)cm~2大小肿块,边界清,表面光滑,质硬,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右腋下近腋前襞可及一(5×6)cm~2大小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质偏硬,轻压痛,不与皮肤粘连,基底部较固定。双侧乳房未扪及肿块。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呈轻度梭型肿胀,不能完全伸展。余未见异常。右腋下肿块穿刺活检镜下见大量癌细胞,涂片背景中见大量淋巴细胞,提示转移性癌。颈部CT示左侧甲状腺癌可能,B超示左侧甲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系膜上动脉瘤1例报告
    丁家增,金筱泰,匡洁,彭承宏,李宏为
    2003 (03):  279-280.  DOI: 10.16139/j.1007-9610.a1010
    摘要 ( 226 )  
    肠系膜上动脉瘤(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eurysm,SMAA)临床罕见,我院成功诊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病例:男,39岁,脐周间隙性疼痛1年余,经对症治疗而好转,无恶心呕吐、畏寒发热等伴随症状,外院曾行腹部B超、胃镜、肠镜等检查未发现异常。近1月腹痛加剧,并向两侧腰背放射,进食后尤为明显,因而惧怕进食致食量减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疼痛机制与疼痛治疗(3)
    张天锡,印其章
    2003 (03):  281-285.  DOI: 10.16139/j.1007-9610.a1011
    摘要 ( 213 )  
    3.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因多发生于50岁左右中年人,又称“五十肩”。肩周炎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由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和关节囊等软组织慢性炎症、粘连引起的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 肩周炎起病缓慢,逐渐出现肩关节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此病女性多于男性(为3:1),左侧多于右侧,少数病例双侧同时发病,但在同一肩关节很少重复两次发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3年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函授继续医学教育——临床科研的选题、设计和论文的撰写试题
    2003 (03):  286-287.  DOI: 10.16139/j.1007-9610.a1012
    摘要 ( 234 )  
    本期印出本刊2003年函授继续医学教育的试题,试题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及格者将获得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授予的Ⅱ类学分(10分)证书。试题中的“名词解释题”和“问答题”,请学员另用纸解答。完成试题后请将完成的试题撕下与“名词解释题”和“问答题”的答卷一并寄回本刊编辑部。 本刊将于2003年第4期列出正确答案,并于2003年6月中旬陆续寄出各位考试合格者的学分证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