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17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对肝癌肝切除术指征的新近认识
    夏勇, 沈锋,
    2012 (05):  405-408.  DOI: 10.16139/j.1007-9610.a2894
    摘要 ( 261 )  
    我国肝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居世界首位,是第2位的癌症杀手。肝癌也是全球第3位癌症死因,其高复发性、治疗难度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惑。外科治疗是当前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肝癌外科经历了肝脏外科解剖研究的兴起、甲胎蛋白(AFP)在高危人群普查中的应用、肝移植标准的诞生、腹腔镜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周血循环核酸作为肝癌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周俭, 胡捷, 王征, 樊嘉,
    2012 (05):  409-412.  DOI: 10.16139/j.1007-9610.a2895
    摘要 ( 212 )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第五大肿瘤,但其死亡率居肿瘤导致死亡的第2位。肝癌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大多数肝癌病人就诊时已进入晚期。因此,寻找准确、有效的肝癌分子标志物对提高肝癌病人生存率有重要意义。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肝癌诊断分子标志物,然而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陈敏山, 徐立, 彭振维,
    2012 (05):  413-416.  DOI: 10.16139/j.1007-9610.a2896
    摘要 ( 261 )  
    肝癌的治疗模式已由过去的单一外科切除转变为以外科切除为主的多手段、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在多种治疗方法中,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为代表的局部消融治疗进展迅速,已发展为继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化疗之后又一常用的肝癌治疗方法。除了RFA外,常用的局部消融治疗方法还有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冷冻治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术后复发转移预测研究进展
    刘景丰, 林科灿, 黄新辉,
    2012 (05):  417-419.  DOI: 10.16139/j.1007-9610.a2897
    摘要 ( 258 )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第5位、死因第3位,在我国则已成为恶性肿瘤的第2位杀手。手术切除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转移复发率为61.5%,即使小肝癌也达43.5%。其预后差的主要原因是肝癌易侵犯血管而导致肝内播散,从而出现肝内高转移率及肝癌术后的高复发率。肝癌复发、转移已成为影响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肝癌个体化外科综合治疗应重视的关键问题
    张必翔, 陈孝平,
    2012 (05):  420-422.  DOI: 10.16139/j.1007-9610.a2898
    摘要 ( 236 )  
    大肝癌指肿瘤直径>5 cm、≤10 cm,而>10 cm的则为巨大肝癌。按巴塞罗那分期标准这种大肝癌已进入中、晚期,不推荐手术治疗。然而,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武汉同济医院的临床实践证明,有些大肝癌病人经手术切除治疗,可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我院治疗的2012例大肝癌回顾性分析显示,手术切除大肝癌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1.2%、58.8%和38.7%,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法。显然,巴塞罗那肝癌分期标准及最佳推荐治疗方案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子靶向治疗在肝癌降期治疗中的运用
    王文涛, 张鹏, 严律南,
    2012 (05):  423-426.  DOI: 10.16139/j.1007-9610.a2899
    摘要 ( 258 )  
    肝细胞肝癌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现状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相关死因中占第2位,仅次于肺癌。我国的肝癌病人大部分是由乙肝后肝硬化发展而来。虽然随着常规体检的逐步推广,早、中期肝癌的临床诊断率有明显提高,但大部分病人被发现时均已晚期阶段,这一现状仍无显著改变。晚期肝癌错失了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复发转移的防治策略
    蔡建强, 李聪, 毕新宇,
    2012 (05):  427-429.  DOI: 10.16139/j.1007-9610.a2900
    摘要 ( 257 )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全球第五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居全球恶性肿瘤死因的第3位。我国是肝癌大国,每年肝癌的新发病例占全球病例总数的50%。近年来,西方国家尤其是南欧和北美,肝癌的发病率也有升高趋势,肝癌的防治已成为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视肝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治
    王健东,
    2012 (05):  430-433.  DOI: 10.16139/j.1007-9610.a2901
    摘要 ( 240 )  
    肝细胞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在我国居恶性肿瘤前列。肝癌的重要特性是易发生侵袭和转移,其侵袭、转移途径有多种,相对于胃癌、肺癌、食管癌、胆管癌等恶性肿瘤来讲,肝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故目前对肝癌的转移、复发研究多集中于血行转移途径,有关肝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癌生物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陈规划, 张琪,
    2012 (05):  434-436.  DOI: 10.16139/j.1007-9610.a2902
    摘要 ( 262 )  
    我国是肝脏病大国,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病人数占全球的55%,死亡人数占45%。我国肝癌大多是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病人确诊时已大多处于较晚期。肝癌的常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放疗、化疗和局部治疗(如无水乙醇注射、氩氦刀、射频、微波等),其中手术切除和肝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肝癌病人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乔国梁, 刘学, 刘光华, 樊啸, 夏勇, 沈锋,
    2012 (05):  437-443.  DOI: 10.16139/j.1007-9610.a2903
    摘要 ( 247 )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切除并获得随访的197例经组织学确认为早期肝癌(单发,≤5 cm,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无门静脉癌栓)病人,利用K-M生存曲线分析来评估不同组病人的复发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研究与早期肝癌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97例病人中,肿瘤的中位直径为2.8 cm,肿瘤直径>2 cm的病人占58.4%,病人血清AFP阳性(>100 ng/mL)占47.7%,病理结果提示有微血管癌栓(MVI)者为32.5%。术后中位复发时间(TTR)为28.5个月,总体复发率为59.4%。术后1、3、5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6.4%、55.6%、66.0%。我们建立了一个包含3组的早期肝癌复发评估系统,组中位TTR和1、3、5年复发率分别为:0分组(40.9个月和9.9%、26.7%、41.7%)、1分组(31.1个月和14.1%、50.1%、63.0%)、2~3分组(18.9个月和48%、71.8%、89.1%)(P<0.001)。结论:肿瘤大小、AFP水平和MVI是早期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不同危险因素存在的情况下,早期肝癌病人的复发时间差异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甘氨酸转运体-1对芬太尼诱导的切口痛觉敏化作用
    陈蕾, 姜慧丽, 薛庆生, 陈利海, 于布为,
    2012 (05):  444-448.  DOI: 10.16139/j.1007-9610.a2913
    摘要 ( 147 )  
    目的:探讨甘氨酸转运体-1在芬太尼诱导的切口痛觉敏化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鞘内成功埋管2周后的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为190~230 g,以Brennan法制作动物切口痛模型,并随机分为4组,NS+NS(皮下生理盐水+鞘内生理盐水)组、NS+Sar(皮下生理盐水+鞘内肌氨酸)组、Fen+NS(皮下芬太尼+鞘内生理盐水)组和Fen+Sar(皮下芬太尼+鞘内肌氨酸)组。每组各10只大鼠,通过热辐射刺激和von Frey机械刺激进行痛行为测定,记录手术前(基础值),术后第1、2、3、4、5、6、7天大鼠的热痛和机械痛阈值,分别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基础值比较,术后第1天4组大鼠痛阈均明显降低,术后每天逐步升高。热痛和机械痛阈值以Fen+NS组下降最为明显(P0.05)差别不大。结论:芬太尼加重切口痛大鼠的痛觉敏化,该作用可被甘氨酸转运体-1抑制剂——肌氨酸减轻,提示甘氨酸转运体-1功能变化可能参与了芬太尼痛觉敏化作用机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icroRNA 101对乳腺癌细胞运动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曹丹霞, 王球玉, 沈坤炜, 李亚芬, 陈伟国, 朱丽, 韩宝三, 赵倩, 何建蓉,
    2012 (05):  449-454.  DOI: 10.16139/j.1007-9610.a2889
    摘要 ( 226 )  
    目的:探讨microRNA 101(miR-101)的表达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运动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分析miR-101影响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miR-101在乳腺癌组织及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再用脂质体介导转染的方法将miR-101模拟物及阴性对照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通过细胞增殖实验(CCK8方法 )、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运动、迁移能力。通过Western印迹方法分析miR-101发挥功能的可能机制。结果: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或癌旁组织相比,miR-101在乳腺癌细胞或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降低。体外增殖实验显示,过表达miR-101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无明显影响,但是能显著抑制细胞的运动和迁移能力(P<0.001)。Western印迹实验显示在外源性过表达miR-101模拟物的MDA-MB-231细胞中,EZH2的表达明显下降,而E-钙黏蛋白的表达升高。结论:miR-101的表达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发生了下调。miR-101抑制乳腺癌细胞运动和迁移能力可能是通过靶向抑制EZH2,间接上调E-钙黏蛋白来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硒蛋白P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青, 王鹏, 王胜智, 董瑞, 杨媛, 林晨, 鲁建国,
    2012 (05):  455-458.  DOI: 10.16139/j.1007-9610.a2904
    摘要 ( 269 )  
    目的:研究硒蛋白P(selenoprotein P,Sel P)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胰腺癌病人36例,分别切取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Sel P在各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Sel P在胰腺癌组织的表达率为55.6%,低于其在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率86.1%(P0.05)。另外,Sel P在TNMⅠ、Ⅱ期病人中表达率为60.9%,而在Ⅲ期病人中表达率为53.8%(P>0.05)。结论:Sel P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尚未发现Sel P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及TNM分期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ulfone通过抑制ERK途径上调XAF1表达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
    卢君瑶, 李薇薇, 徐琛莹, 蔡劬, 俞丽芬,
    2012 (05):  459-462.  DOI: 10.16139/j.1007-9610.a2905
    摘要 ( 223 )  
    目的:探讨化学预防药物Sulfone是否通过转录调节XAF1的表达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方法: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p53野生型)和SW480(p53突变型)经Sulfone处理后的细胞凋亡率。运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上述细胞经Sulfone处理前后XAF1、磷酸化ERK1/2(p-ERK1/2)和ERK1/2总蛋白质的表达量变化。通过双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Sulfone对XAF1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节作用。结果:Sulfone能诱导HCT116和SW480细胞凋亡,其效应随剂量的增加和时程的延长而更明显。Sulfone能有效抑制上述两种细胞中ERK1/2蛋白的磷酸化(抑制率分别为74%和57%,P<0.05),但上调XAF1蛋白的表达(2.2倍和3.1倍,P<0.05)。经Sulfone处理后,XAF1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在HCT116和SW480细胞分别提高了3.3倍(P<0.01)和2.6倍(P<0.05)。结论:Sulfone通过抑制ERK途径,在转录水平显著上调XAF1的表达进而诱导细胞凋亡,且这种作用的强弱与肿瘤细胞的p53分型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肝相关性肝癌病人在根治术后的复发和生存分析——病例对照研究
    樊啸, 刘光华, 乔国梁, 刘学, 李俊, 夏勇, 沈锋,
    2012 (05):  463-466.  DOI: 10.16139/j.1007-9610.a2906
    摘要 ( 340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病人行根治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观察2005年至2008年我科按照HBV抗原阳性和HBV五项(包括丙肝)全阴性,将肝癌病人分为HBV组(n=79)和非HBV组(n=79)。按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血管侵犯及肿瘤数目进行1∶1配对研究,分析两组间临床病理资料的特点,以复发和死亡作为终点事件,对外科治疗的复发率、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HBV组1、3和5年总体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48%、80%、85%和75%、41%、35%;非HBV组1、3和5年总体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27%、65%、76%和86%、58%、44%;两者有统计学差异,HBV组复发率高于非HBV组(P=0.012),而生存率低于非HBV组(P=0.010)。经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后发现HBV阳性、肿瘤多发、血管侵犯、包膜侵犯和TNM分期是影响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HBV阳性、肿瘤多发、术中输血、血管侵犯、包膜侵犯和TNM分期是影响肝癌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HBV相关性肝癌病人比HBV阴性肝癌病人术后的复发率高,生存率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术在低位直肠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中的应用
    傅传刚, 高显华, 王颢, 于志奇, 徐晓东, 王汉涛, 刘连杰,
    2012 (05):  467-471.  DOI: 10.16139/j.1007-9610.a2907
    摘要 ( 236 )  
    目的:探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术在低位直肠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8例行直肠拖出式切除术(试验组)和35例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对照组)的低位直肠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病人治疗。结果:63例术前诊断为直肠绒毛状腺瘤,均占肠腔1/2周以上。术后病理证实有29例(46.0%)已发生癌变,其中12例浸润黏膜下层,15例浸润肌层,2例浸润外膜层;其中2例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试验组术后有3例病人分别出现吻合口漏、腹壁切口感染和不完全性肠梗阻;对照组术后有1例出现直肠出血。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平均随访(47.8±18.0)(6~82)个月。试验组无复发;对照组有20例(57.1%)复发,其中15例为反复多次复发。有2例反复复发后演变成浸润癌,继而行Miles术。另1例术后1年出现多发肺转移。术后6个月,试验组平均每天排便(4.4±2.2)(2~9)次,仅5例有轻度大便污裤;仅1例有轻度的勃起功能障碍。对照组无明显控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碍。结论:直肠拖出式切除术治疗直肠低位侧方生长型绒毛状腺瘤复发率低,消除了癌变和部分癌变进展的风险,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肛门控便功能和性功能也保存较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选择性经盲肠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在保护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的临床应用
    赵加应, 蔡元坤, 程志俭, 何秉, 程明荣,
    2012 (05):  472-476.  DOI: 10.16139/j.1007-9610.a2908
    摘要 ( 185 )  
    目的:探讨经盲肠末端回肠置管造瘘术(transcecum tube ileostomy,TTI)在保护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63例有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瘘因素的病人分为TTI组(32例)和造瘘组(31例),TTI组行结肠直肠原发病灶常规手术切除一期吻合后附加TTI,造瘘组行结肠直肠原发病灶常规手术切除附加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观察两组病人术后造瘘引流量、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造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附加手术时间、再手术率、造瘘维持时间及治疗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TI组和造瘘组病人造瘘平均引流量分别为(520±60)mL/d和(630±80)mL/d;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6%(5/32)和45.2%(14/31);造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4/32)和38.7%(12/31);附加手术时间分别为(25±12)min和(40±24)min;再手术率分别为0和67.7%(21/31);造瘘维持时间分别为(17.6±3.4)d和(117.0±22.5)d;治疗费用分别为(31 500±3600)元和(40 300±3900)元,两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附加TTI简单易行,转流肠内容物效果较好,对生活质量影响小,对结肠直肠高危吻合口有保护作用,且无需造瘘回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比较研究
    刘嘉哲, 黄新余, 王洪成, 刘永志, 郑起,
    2012 (05):  477-480.  DOI: 10.16139/j.1007-9610.a2890
    摘要 ( 298 )  
    目的:比较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duodenum-preserving pancreatic head resection,DPPHR)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治疗慢性胰腺炎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DPPHR与PD的59例慢性胰腺炎病人,比较两种术式的术前数据、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率、死亡率和术后住院天数等,用EORTC(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QLQ-C30(Quality-of-Life Questionnaire-C30)V3.0中文版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价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结果:共59例病人纳入研究,PD组37例,DPPHR组22例。两组术前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D组与DPPHR组相比,在术中失血[(332±103)mL比(241±74)mL,P<0.05]、手术时间[(310±91)min比(249±71)min,P<0.05)]和术后住院天数[(14.3±9.0)d比(9.4±8.4)d,P0.05)和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但DPPHR组评分略优于PD组。结论:DPPHR组与PD相比在缓解慢性胰腺炎病人疼痛方面有效。两组生活质量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死亡率上并无统计学差异,同样安全可行,在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失血和手术时间,DPPHR组优于PD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腺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因素分析
    沈红波, 傅德良, 蒋永剑, 狄杨, 李骥, 姚冽, 杨峰, 金忱, 罗剑锋,
    2012 (05):  481-485.  DOI: 10.16139/j.1007-9610.a2909
    摘要 ( 251 )  
    目的:分析胰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胰腺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临床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到2009年6月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42例胰腺切除手术后发生的常见并发症及其临床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各因素与胰漏、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胰周感染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本组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45.8%(65/142例),术前是否减黄与胰漏相关,前白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与术后DGE发生正相关(P=0.001、0.035、<0.001、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刀结合保留背膜解剖法在甲状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许群英, 洪天姿, 杨波, 王灿阳,
    2012 (05):  486-489.  DOI: 10.16139/j.1007-9610.a2891
    摘要 ( 319 )  
    目的:探讨超声刀结合保留背膜解剖法在甲状腺腺叶全切除手术中的操作技巧,及对喉返神经与甲状旁腺的保护效果。方法:对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144例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均采用保留背膜解剖法,其中超声刀应用组72例与传统组7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超声刀结合保留背膜解剖法在甲状腺切除术中最大限度地原位保留了甲状旁腺,实现其功能的保留,喉返神经显露率达99%。同时超声刀的应用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优于传统手术组,对术后并发症增加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刀结合保留背膜解剖法在甲状腺腺叶全切除术中的应用能最大限度保留甲状旁腺功能,降低喉返神经、甲状旁腺损伤率;同时减少了出血量,缩短了手术时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附56例报告)
    潘玉琴, 吴卫东, 方芳,
    2012 (05):  490-493.  DOI: 10.16139/j.1007-9610.a2892
    摘要 ( 424 )  
    目的:总结老年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经验,分析术中和术后情况,了解该术式在老年病人中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56例64侧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腹股沟疝48例(斜疝34例,直疝10例,股疝4例),双侧腹股沟疝8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11)个月。结果:56例中完成经腹腹膜前(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补片植入术26例,完全腹膜外(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补片植入术30例。平均手术时间TAPP(78±14)min,TEP(64±10)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8±1.8)d;术后并发症依次为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37.5%(21/56)、慢性疼痛28.6%(16/56)和血清肿21.4%(12/56)。术后复发率1.8%(1/56)。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在老年病人的使用中,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安全性好等优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旁腺肿瘤临床分析(附16例报告)
    陈俏峰, 黄循波, 王天翔,
    2012 (05):  494-496.  DOI: 10.16139/j.1007-9610.a2910
    摘要 ( 223 )  
    甲状旁腺肿瘤在临床上少见,可分为甲状旁腺腺瘤、甲状旁腺囊肿和甲状旁腺腺癌,大部分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肿瘤属内分泌系统肿瘤,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并有逐年增高趋势。其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2~3∶1),妇女绝经期发病率较高,以腺瘤最为常见,腺癌少见。甲状旁腺肿瘤临床表现复杂,有的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改良型下腹部弧形横切口行直肠癌根治术(附112例报告)
    刘正, 王贵玉, 陈瑛罡, 姜争, 汤庆超, 郁雷, 王锡山,
    2012 (05):  497-498.  DOI: 10.16139/j.1007-9610.a2911
    摘要 ( 166 )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有逐年上升趋势,尽管近20年来,直肠癌的综合治疗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外科手术仍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手段。随着"功能外科"理念的深入,无论开腹还是腹腔镜手术,都十分强调微创原则。目前,在实施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的过程中,大多数外科医师常采用下腹部正中切口。本研究自2007年开始尝试应用下腹部横切口,实施直肠癌根治术,近2年来还对传统的横切口进行了改良,现报道如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腹路径腹腔镜巨大骶前囊肿切除术(附1例报告)
    施晨成, 马君俊, 陆爱国, 董峰, 郑民华,
    2012 (05):  499-500.  DOI: 10.16139/j.1007-9610.a2893
    摘要 ( 484 )  
    病例:女,29岁。因腰酸、腿酸半年余入院。于7个月前人流术中发现盆腔肿物,随访过程中肿物渐增大。入院后体检:一般情况良好,腹部无阳性体征。肛检:直肠后壁可扪及外压性肿块,直径约7 cm,质软,边界尚清,活动度不佳,指套无染血。B超检查示左卵巢囊肿,0.6 cm×0.5 cm。CT检查示直肠后方占位性病变,直径7 cm,囊状低密度影,边缘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HIC-1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赵峰, 张伟,
    2012 (05):  501-504.  DOI: 10.16139/j.1007-9610.a2912
    摘要 ( 340 )  
    HIC-1(hypermethylated in cancer 1)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p13.3位点、肿瘤抑制基因p53远端,能编码一种转录抑制因子,该转录抑制因子识别的靶基因与细胞增殖、肿瘤生长、血管生成及侵犯等作用有关。研究表明,HIC-1基因的甲基化与乳腺癌的发生过程相关,且乳腺癌细胞中HIC-1表达缺失与p53的失活有协同作用。目前,应用甲基化酶抑制剂等恢复HIC-1基因的活性,作为治疗肿瘤的策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其作用机制以及调控分子网络的深入探讨将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