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7-23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假体在乳腺癌术后二期乳房再造中的应用
    郑厚兵,单秀英,陈祥锦,张惠灏,朱有志,王美水,王彪
    2015 (2):  61-63.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01
    摘要 ( 407 )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假体植入在乳腺癌术后二期乳房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9年至2013年,共8例乳腺癌术后年轻患者接受二期乳房再造手术。术前以排水法测定健侧乳房体积,根据患者健侧乳房形状、大小及背部组织情况,设计胸背部供区皮瓣,术中测量移植皮瓣的容积,然后根据健侧乳房和移植皮瓣的容积差,选择大小合适的乳房假体,将假体埋植于背阔肌-胸大肌后间隙,利用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联合乳房硅胶假体进行二期乳房再造。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再造乳房外形较佳,效果满意,供区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乳腺癌术后乳房缺失患者,健侧乳房较大,利用背阔肌肌皮瓣联合假体进行乳房再造,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假体和生物膜的乳房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吴敏,任玉萍,徐逸,侯楷,随文文,王宁宁,吴毅平
    2015 (2):  64-6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02
    摘要 ( 366 )  
    目的评价乳腺癌术后即刻应用假体和生物膜进行乳房Ⅰ期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2012年至2014年28例保留皮肤的乳房腺体全切术(SSM)患者,其中Ⅰ期用硅胶假体置入胸大肌后生物膜重建乳房下皱襞的患者19例(A组);单纯硅胶假体置入,未使用生物膜的患者9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假体外露、假体移位、血肿、包膜挛缩、感染和异物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仅有1例发生血肿(5.26%),其他并发症均未发生;而B组有1例发生假体外露(11.11%)、2例发生假体移位(33.33%)、1例血肿(11.11%)、4例包膜挛缩(44.44%),未发生感染和异物反应。B组假体移位和包膜挛缩率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随访1年,所有病例均无乳腺癌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联合应用假体和生物膜重建乳房,形态良好,满意度较高,并发症少,是SSM术后安全有效的乳房重建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扩张后行假体乳房再造的对称性处理
    李比,夏有辰,张洁,潘柏林,马建勋
    2015 (2):  67-9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03
    摘要 ( 410 )  
    目的探讨组织扩张后使用假体进行乳房再造过程中,可使两侧乳房对称的方法。方法 2006年6月至2014年6月,对48例患者行组织扩张后假体乳房再造,在再造过程中采用对称性处理,方法包括:1选择直径与健侧乳房基底直径相近的扩张器,对称位置埋置,下极位置低于对称下皱襞2~3 cm,超量注水扩张;2依据扩张器注水容积,模拟假体容量及健侧乳房的三维摄像数据选择大小、形态适合的假体;3采用包括患侧的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背阔肌肌瓣移植、乳头乳晕移位,健侧乳房缩小、假体置入增大、上提固定等对称性修整手术。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后双侧乳房均达到基本对称,患者对再造效果满意。结论对乳房准确的测量,选择合适的扩张器,置入恰当的假体,结合两侧适当的修整,可以获得对称的再造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乳房缺损畸形的临床应用
    王先成,熊祥,方柏荣,孙杨,李晓芳,鲁青,贺吉庸,王玉银
    2015 (2):  69-71.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04
    摘要 ( 423 )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或预扩张后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在乳房缺损畸形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8月至2014年4月,对23例乳房缺损畸形患者,采用预扩张带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单纯带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8例,皮瓣大小为12 cm×22 cm~7 cm×12 cm。结果 23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供区无血肿、血清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26个月,皮瓣成活良好,外形恢复较好。结论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较薄,穿支血管蒂较长且走行恒定,预扩张后可提供较大面积的皮瓣,是修复乳房浅表组织缺损畸形的良好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同期修复淋巴结清扫术后腋窝畸形
    陆南杭,冯自豪,张勇,杨燕文,亓发芝
    2015 (2):  72-103.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05
    摘要 ( 344 )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瓣乳房再造同期修复淋巴结清扫术后腋窝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至2014年,对23例单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行乳房再造,在背阔肌乳房再造术中,切断背阔肌止点,将上方背阔肌肌瓣向腋窝旋转并固定,以修复腋窝凹陷畸形。结果 23例患者腋窝凹陷畸形均得到纠正,局部无臃肿,未发生皮瓣坏死。随访6~30个月,手术效果良好,患者满意。结论背阔肌肌瓣乳房再造同期修复腋窝畸形,创伤小、操作简便、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晕切口大剂量分散性多层次注射自体脂肪颗粒隆乳术
    翟朝晖,陈振雨
    2015 (2):  74-77.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06
    摘要 ( 430 )  
    目的探讨乳晕切口大剂量分散性多层次注射自体脂肪颗粒隆乳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该技术进行自体脂肪颗粒移植隆乳35例(67侧)。以肿胀法抽吸大腿后部脂肪颗粒,去除脂肪纤维隔,过滤法去除多余血液和水分,转移至10 m L注射器内备用。选择3点或9点方位乳晕小切口,通过直径2 mm脂肪注射针分别从皮下、乳腺后间隙、胸大肌以及胸大肌后间隙多层次多角度分散注射。术后随访乳房大体形态、体积变化以及经乳头胸围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6个月乳房体积稳定、外形满意,未见脂肪液化、硬结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脂肪存活率达75%以上,胸围平均增加5.4 cm。结论乳晕切口大剂量分散性多层次注射自体脂肪颗粒隆乳术,操作简便安全,脂肪存活率高,塑形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Brava辅助自体脂肪移植矫正乳房局部缺损
    穆大力,栾杰,郭小双,辛敏强,刘春军,陈琳
    2015 (2):  78-7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07
    摘要 ( 439 )  
    目的探讨Brava辅助自体脂肪移植矫正乳房局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39例乳房局部组织缺损、凹陷畸形患者接受Brava负压辅助自体脂肪移植治疗。在接受自体脂肪注射移植隆乳术前1个月,患者按照要求佩戴Brava,每天佩戴8 h,直至手术当日。自体脂肪抽取处理后,分层均匀注射至组织缺损部位,同时以16 G注射器针头松解黏连。结果术后随访1~12个月,未发现脂肪液化、结节、钙化等并发症。术后效果满意度调查,37例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94.9%),1例对手术效果基本满意(2.6%),1例由于乳房畸形矫正不彻底而对手术效果不满意(2.6%)。结论对于乳腺肿瘤的局部切除后,以及PHAG取出以后形成的局部缺损凹陷,Brava辅助自体脂肪移植是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假体隆乳术后严重包膜挛缩处理结合假体置入
    陈光平,罗盛康
    2015 (2):  80-82.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08
    摘要 ( 370 )  
    目的探讨假体隆乳术后严重包膜挛缩的处理方法及乳房假体置入的适应征。方法 2006年6月至2014年3月,对45例假体隆乳术后严重包膜挛缩(双侧乳房均为Baker分类法Ⅳ级)进行治疗,并进行同期或二期乳房假体置入。手术均采用乳晕切口入路,并根据情况保留或去除包膜组织,在乳腺后间隙或胸大肌后间隙置入假体。结果 38例患者均一期置入乳房假体,7例于术后6个月行二期乳房假体置入。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39例获门诊随访,随访率86.7%,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13.5个月)。1例术后4个月时仍出现包膜挛缩Ⅳ级,予以二期手术取出乳房假体,未再置入。其余患者乳房形态良好,触摸乳房手感较柔软。结论对于严重的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对包膜进行有效处理,并根据情况置入假体,可以取得较好的术后乳房外观及手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的清除
    李鹏飞,郑丹宁,余力
    2015 (2):  83-8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09
    摘要 ( 343 )  
    目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注射隆乳后广泛采用抽吸游离凝胶的方法,仍有相当一部分注射物残留。本文阐述并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后清除的方法。方法 2005年2月至2013年12月,共170位曾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乳的患者要求去除注射物。我们使用乳晕下边缘切口,尽可能清除游离注射物,然后沿注射物外部的包囊进行分离,尽可能地去除浸润变性的包囊和筋膜组织。结果除5位患者对术后乳房较为平坦的外观不满以外,其余绝大部分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乳房包块、疼痛、上肢活动不适感及乳房手感变硬等并发症都减轻或消失。结论为解决注射隆乳术后乳房包块、疼痛及乳房偏硬造成的上肢活动不适等并发症,尽可能地去除游离凝胶及浸润有凝胶的周围组织,才能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我们推荐采用将游离的凝胶及浸润周围包囊和/或筋膜一起去除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应用
    胡学庆,包祺,姜方震,邵哲人,王建伟
    2015 (2):  87-8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10
    摘要 ( 350 )  
    目的探讨乳房重建术中判断组织血供的可视化方法。方法 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在4例乳腺癌患者的乳房重建手术中,应用吲哚菁绿(ICG)荧光血管造影技术,在血液灌注可视化的情况下对皮瓣进行修整。结果ICG造影结果与组织血供的临床判断一致,3例患者未出现皮瓣血运障碍,1例患者出现皮瓣部分血运障碍。结论 ICG血管造影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乳房切除术后乳房重建,有助于降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和严重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髓单个核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皮瓣存活率的比较
    许鹏,唐郑雅,陆阳,周广东,刘伟,曹谊林,张文杰
    2015 (2):  90-9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11
    摘要 ( 341 )  
    目的比较来源于等量骨髓的单个核细胞与经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率的效果。方法取等质等量的大鼠骨髓,一半直接离心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一半经体外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相等数量(n=6)的大鼠随意皮瓣。术后测量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取材,行组织学检测,计数CD31阳性血管数量。结果未经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皮瓣的平均存活率为(71.6±8.4)%,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平均存活率为(66.2±3.1)%,这两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注射平衡液的对照组(55.9±3.4)%;注射细胞组之间平均存活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血管密度计数显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微血管数量分别是(58.2±6.8)和(42.7±5.1),都显著高于PBS对照组(22.8±3.1),而骨髓单个核细胞组也显著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结论与不经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相比,通过体外扩增的骨髓间充质细胞,未能显著提高大鼠随意皮瓣的成活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坏死细胞对周围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孟亮,高远,陈宾,马坚,刘永,王微,赵雅琳
    2015 (2):  95-10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12
    摘要 ( 312 )  
    目的观察坏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对周围正常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同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无血清无糖低氧条件制备血管平滑肌细胞坏死模型,收集坏死细胞培养上清液干预正常细胞。实验设置无血清低糖DMEM培养的对照组、坏死上清(NCS)干预组、坏死上清与IL-1拮抗剂联合干预组、坏死上清与IL-6拮抗剂联合干预组、IL-1α干预组以及IL-6干预组。CCK-8方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Transwell方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RT-PCR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L-6和CRP m 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CRP、Akt、p-Ak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CS组、IL-1α组和IL-6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均显著性增加(P<0.05),同时,NCS和IL-1α组血管平滑肌细胞IL-6表达升高(P<0.05),NCS组、IL-1α组和IL-6组细胞CRP和p-Akt的表达也呈增加趋势(P<0.05);而NCS+IL-1 RA组和NCS+IL-6 RA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较NCS组有所下降(P<0.05),CRP和pAkt的表达也相应有所降低(P<0.05)。结论坏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可能通过释放IL-1α促进周围正常细胞IL-6的表达,进而上调CRP和p-Akt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增殖迁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家兔作为胎龄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周权,祁美武,张智勇,周广东,叶金艳,周晓
    2015 (2):  99-103.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13
    摘要 ( 359 )  
    目的建立以家兔为对象的胎龄期BMSC研究动物模型。方法通过人工授精方法,获得孕期3周的孕兔4只,行剖腹产术取出胎兔20只,冲取胎兔骨髓,以贴壁培养法进行体外扩增培养。测量第3代胎兔BMSC的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并进行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分化。另外,将原代细胞冻存30 d后复苏,测量其第3代生长曲线,对冻存前后增殖能力的变化进行观察。扫描电镜观察胎兔BMSC与β-TCP形成细胞材料复合物的体外形态。将BMSCs-β-TCP复合物植入裸鼠皮下,于术后1、3、6个月分别取材,行HE、VG、Masson染色观察。结果胎兔来源的BMSC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饱满均匀,呈梭形或倒三角形状;传代后各代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生长曲线相差不大;成骨、成脂以及成软骨诱导观察到钙结节、脂肪空泡、黏多糖。冻存30 d后复苏,其第3代生长曲线与冻存前相比未见明显变化。电镜下观察,与β-TCP复合7 d后,细胞能均匀紧密贴合于材料上,伸展良好分布均匀。植入裸鼠皮不同时间点取材行HE、VG、Masson染色,均显示有新生骨组织生成。结论以家兔为研究动物模型,可以在胎龄期获取并分离得到BMSC,并可在异位构建组织工程骨,是间充质干细胞动物研究的新选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耳再造中改良颅耳角成形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汪诚,张如鸿,张群,许志成,许枫,李大涛,李意源,李天雅
    2015 (2):  104-10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14
    摘要 ( 359 )  
    目的探讨并评价改良颅耳角成形术在全耳再造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对161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进行全耳再造。一期术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采用改良颅耳角成形术完成颅耳角重建:人工骨材料作为支撑支架,耳后筋膜包裹支架,耳后枕部刃厚皮片植皮。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151例患者术后颅耳角形态满意;10患者术后颅耳角瘢痕挛缩较明显,影响颅耳角角度。9例患者颅耳角植皮区下部色泽变深或出现表皮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良好。结论改良颅耳角成形术能较好地呈现满意的颅耳角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节镜下清理和钻孔治疗膝关节软骨退变的疗效分析
    詹祖锋,刘晓霞,姚忠军,廖有乔
    2015 (2):  107-10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15
    摘要 ( 442 )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和钻孔治疗膝关节软骨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87例膝关节软骨退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含45例(56侧),予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B组含42例(51侧),行关节镜下清理+软骨下骨钻孔术,术后予对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A组治疗后6个月时优良率为64.29%,B组6个月后优良率为8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2年,B组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的优良率分别为89.29%、80.36%和75.00%,术后2年时的疗效显著低于6个月时(P=0.04)。结论关节镜清理+钻孔术治疗膝关节软骨退变疗效优于单纯关节镜清理术,但其疗效随时间延长而降低。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延迟——即刻乳房再造
    韩思源,刘晓颖
    2015 (2):  110-111.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16
    摘要 ( 399 )  
    延期—即刻乳房再造是在乳癌根治术后一期,于胸大肌后植入合适大小扩张器,定期注水扩张,二期置换为乳房假体,根据术后放疗与否选择二期手术时机。延期—即刻乳房再造为可能需要接受术后放疗的患者提供了更好的乳房再造效果,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就延期—即刻乳房再造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颅颌面外科的应用及展望
    李东,韦敏,徐海松
    2015 (2):  112-115.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17
    摘要 ( 286 )  
    面部骨骼发育畸形、骨缺损、骨不连等的修复重建是颅面外科的主要内容。目前,颅面部骨骼修复重建治疗的手段不外乎手术截骨重排结合骨修复材料植入。随着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对颅面部骨骼生长发育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在骨骼修复重建中广泛参与骨骼组织再生重建的局部调节,其中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是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BMPs概况、促成骨作用机制、动物实验、初步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今后BMPs在颅面骨骼修复重建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颏成形术发展及现况
    沈映勋,张策,曹德君
    2015 (2):  116-11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2.018
    摘要 ( 386 )  
    颏部是维持面部平衡和协调的重要元素,大小和空间位置的变化可导致各种畸形。颏成形术是最早开展的颅颌面轮廓整形之一,主要包括假体植入隆颏术、自体骨植入隆颏术和颏截骨成形术。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外科、机器人外科及3D打印技术开始应用于颏成形术中。本文对颏成形术的发展及现况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园地
    利用PBL法在整形外科教学中引发的对学科的思考
    林晓曦,金云波,马刚,陈辉,胡晓洁,李伟,王炜
    2015 (2):  120-121.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38
    摘要 ( 281 )  
    1整形外科的学科特点整形外科是一个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在战后和平时期得到高速发展的专业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三级学科。它不同于其他以解剖区域为分界的学科分支,其学科的内容是由"整形"或"整复"的目的所定义的,包含了整形和美容两大部分,分别承担修复疾病伤残和提升正常人容貌的两大功能。其诊治范围涉及全身,从头到脚,由表及里,涵盖了体表肿瘤、瘢痕、先天和后天因素导致的畸形及缺损的修复,以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