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07-23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著
    山羊硬脊膜的微观形貌及三维结构特征
    于凤宾,岑莲,廖新远,陈德玉
    2015 (5):  289-291.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01
    摘要 ( 311 )  
    目的 获取山羊硬脊膜形貌及三维微观结构特征,为构建与之空间结构近似的人工硬脊膜提供相关资料。方法山羊硬脊膜取材后,进行标本处理及大体观察,光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微观结构、组织学成分、内外表面形貌、胶原纤维直径、分布以及分布模型。结果 大体观察可见硬脊膜为一乳白色、质韧、弹性半透明膜;光镜下观察硬脊膜的组成主要由“取向性”结构的胶原纤维及少量散在分布的成纤维细胞组成;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其内外表面如连绵山峰状隆起;透射电镜见胶原纤维有序分布,胶原纤维的平均直径为(627±60)nm,且呈现双峰分布。结论 山羊硬脊膜是主要由纳米级的“取向性”胶原纤维及散在分布的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半透明薄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讯
    讣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
    2015 (5):  291-291.  DOI: 10.3969/j.issn.1673-0364.a445
    摘要 ( 351 )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第六、七届上海委员、我国整形外科和修复重建外科的奠基人、卓越的医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一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原院长、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原所长、名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及其促进造血机制的初步疗效研究
    徐丽昕,闫蓓,张旭辉,吴亚妹,李晓红,曹永彬,吴晓雄
    2015 (5):  292-29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02
    摘要 ( 369 )  
    目的 探讨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初步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术后观察患者回输的MNC、CD34+细胞数,GVHD发生率,血象恢复时间,SDF-1α、G-CSF、IL-6、GM-CSF、TPO、IL-11、SCF等细胞因子变化情况,以及骨髓有核细胞磷酸化ERK1/2蛋白改善情况,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血小板恢复时间平均为15 d,血细胞恢复时间平均为10.4 d。3例患者发生Ⅲ度a GVHD,3例患者发生局限性c GVHD,经治疗后均好转,4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后73 d死于真菌性肺炎。移植后患者血清SDF-1α、G-CSF、IL-6、GM-CSF、TPO以及SCF水平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骨髓有核细胞磷酸化ERK1/2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1例患者EB病毒血症,2例出血性膀胱炎,2例真菌性肺炎。结论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联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安全且并发症低,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应用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反应时间对聚多巴胺/纳米银修饰多孔钛生物学性能的影响
    容锡沧,张余,谭帼馨,谭英,宁成云,李梅,李丽华
    2015 (5):  295-319,32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03
    摘要 ( 302 )  
    目的 探讨制备新型钛基材料过程中,纳米银颗粒载入反应时间对其体外抗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等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聚合作用以多巴胺在纳米孔钛表面构建聚多巴胺(PDA)膜层,通过调节纳米银颗粒载入反应时间(15 min,30 min,60 min),得到不同纳米银颗粒浓度的聚多巴胺修饰钛。利用扫描电镜(SEM)、细胞黏附、细胞毒性及杀菌率等检测方法,对载不同纳米银颗粒浓度的聚多巴胺修饰钛进行体外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性能评价。结果 载入纳米银反应时间为30 min的钛基材料较其他反应时间的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细胞黏附能力、较低的细胞毒性和满意的抗菌性能。结论 通过调整纳米银沉积反应时间,可调节材料表面银离子释放量,可得到既有良好细胞相容性,又有较强抗菌能力的聚多巴胺/纳米银修饰多孔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复合纤维蛋白胶的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丁超,李奇,林荔军,孙永建
    2015 (5):  301-30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04
    摘要 ( 358 )  
    目的 研究新型复合纤维蛋白胶的磷酸钙骨水泥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探讨其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新型复合纤维蛋白胶的磷酸钙骨水泥,获取材料浸提液。选择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微核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对新型复合人工骨材料进行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 该磷酸钙骨水泥材料浸提液未引起小鼠急性毒性反应;各实验组肉眼下未见明显溶血反应,溶血率0.05);浸提液对小鼠MC3T3成骨细胞的生长分化无明显影响,细胞毒性分级为Ⅰ级。结论新型复合纤维蛋白胶的磷酸钙人工骨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的临床病理表现
    吴敏,谢峰,余庆雄,李青峰
    2015 (5):  305-30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05
    摘要 ( 499 )  
    目的 探讨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Giant 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GCMN)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表现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分析20例GCMN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总结其临床表现,切取标本进行HE、Masson、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 20例均为先天性散发病例,发病部位可为头面部、躯干部和手臂,典型皮损为大面积表面被毛(多为黑色浓密毛发)的浅棕至深黑色色素沉着样皮肤变化。镜下见痣细胞浸润至真皮深层,可达皮下组织。真皮浅层可见“境界带”和“色素沉着”现象。免疫组化染色可见GCMN中痣细胞Melan-A、S-100染色阳性;HMB-45染色呈局灶性阳性;PCNA染色见痣细胞呈高增殖状态。对部分非手术治疗患者的病理切片观察可见,化学剥脱治疗后真皮浅层色素和痣细胞大量减少,而对深层痣细胞无明显影响。激光治疗后真皮乳头层色素沉着消失,局部皮肤黑色外观改善。结论GCMN中黑痣细胞浸润深度深,与神经嵴来源黑色素细胞具有同源性,且呈高增殖状态。化学剥脱治疗与激光治疗各有其特点,但均只能改善局部外观,为非彻底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针对累及大部分皮肤的GCMN治疗仍是难点,亟待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法淋巴引流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
    陈佳佳,汪立,于子优,韩凌华,罗毅,刘宁飞
    2015 (5):  310-312.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06
    摘要 ( 573 )  
    目的 探讨运用手法淋巴引流(Manual Lymph Drainage,MLD)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2008年至2012年,101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按治疗前患肢与健肢的周径(d)差值分3组:A组(d5 cm)。3组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15 d)的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Complex Decongestive Therapy,CDT):手法淋巴引流+低弹性绷带包扎。通过检测引流前后健患侧的组织水分和肢体周径,计算水分比率与周径比率,同时调查患者对手法引流及绷带使用情况的主观感受,以观察并评价患者对治疗的适应性和接受度。组织水分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 101例患者经CDT治疗后,患肢组织水分和肢体周径均呈显著下降(PB组>A组(P<0.01),即治疗效果与水肿严重程度成正比。几乎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法及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CDT能有效促进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淋巴回流,减轻患肢水肿,改善患肢外形,帮助功能恢复,并且该治疗对水肿程度较重的患者疗效尤其显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胸大肌肌瓣转移术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
    王颖,陈飞,孙鹤庆,路选
    2015 (5):  313-315.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07
    摘要 ( 294 )  
    目的 探讨胸大肌肌瓣转移术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效果。方法 自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将68例乳腺癌患者分成2组,35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胸大肌肌瓣转移术(干预组),33例单纯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术后随访观察,分别在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9个月测量双侧臂围,判断有无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及程度。结果 随访结果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胸大肌肌瓣转移术,可显著减少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皮肤伤口减张器抑制切口瘢痕作用的临床观察
    陈立彬,陈亚红,高振,赵莉,何晨光,武晓莉
    2015 (5):  316-31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08
    摘要 ( 640 )  
    目的 探索皮肤伤口减张器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切除术后,减少切口瘢痕形成和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方法 选取10例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患者,行病理性瘢痕切除术,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将瘢痕术后切口分为减张组和对照组。减张组瘢痕术后切口局部使用皮肤减张器,对照组瘢痕术后切口不使用减张器。定期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瘢痕宽度、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3个月减张组术后瘢痕宽度较对照组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皮肤伤口减张器对抑制手术后皮肤切口张力导致的瘢痕形成具有明确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瘢痕宽度、抑制瘢痕增生,从而提高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锁定钢板外置与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李乔,谭进红,马小明,梁春祥,李涤义
    2015 (5):  320-322.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09
    摘要 ( 422 )  
    目的 通过对锁定钢板(LCP)外置与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应用锁定钢板外置固定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不同长度的牛小腿骨,制备成骨折标本,分别采用锁定钢板外置固定和外固定支架固定,观察标本在不同载荷下承受的轴向压缩、扭转和弯曲位移。结果 两组在100、200、300、400、500、600和700 N载荷下轴向压缩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轴向压缩值差距越大。两组在4、6、8、10、12和14 N.cm载荷下扭转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则扭转角度值差距越大。两组在50、100、150、200、250和300 N载荷下弯曲位移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载荷越大弯曲位移值差距越大。结论 锁定钢板外置固定骨折在生物力学性能上优于外固定支架,可在临床应用,为治疗开放性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Endobutton钢板联合缝合锚重建喙锁韧带治疗Tossy Ⅲ度肩锁关节脱位
    徐军,姜雪峰,刘上楼,孙惠清,周小建
    2015 (5):  323-326.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10
    摘要 ( 380 )  
    目的 探索双Endobutton钢板联合缝合锚重建喙锁韧带,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8月,30例TossyⅢ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单纯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A组);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28例TossyⅢ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双Endobutton钢板联合缝合锚重建喙锁韧带(B组)。根据Karlsson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总体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A组中肩峰-锁骨端垂直距离>10 mm有3例,肩锁关节间隙宽度>10 mm有3例,而B组中均为0例,两组数据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5),A组疼痛病例数多于B组(P<0.05)。结论 双Endobutton钢板联合缝合锚重建喙锁韧带,与单纯双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相比,稳定性更强,术后疼痛症状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粗隆间骨折中亚洲型PFNA使用导针扩髓与否的疗效比较
    窦连荣,窦帮,朱玮,麻文谦,鲁淼,秦涛
    2015 (5):  327-330.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11
    摘要 ( 362 )  
    目的 比较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使用导针扩髓与否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应用亚洲型PFNAⅡ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共6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0例。A组在插入PFNAⅡ前使用导针并扩髓;B组不用导针,开口后直接插入PFNAⅡ。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0.5 min(40.5~8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75 m L(45~120 m L);术前平均血红蛋白95 g/L(84~120 g/L),术后第2天复查为85 g/L(55~115 g/L);A组中有2例患者因术后伤口渗血较多,给予输注浓缩红细胞血2单位。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9 min(30~5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35 m L(30~55 m L);术前平均血红蛋白为95.3 g/L(80~125 g/L),术后平均值为89 g/L(75~120 g/L);术后无输血患者。X线暴露时间,B组平均比A组每例手术少3次。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个月),两组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标准。A组患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4.5分(70~93分),B组评分为89.5分(80.5~95分)。两组患者均无髋内翻、内植物切出、内固定失败及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论 亚洲型PFNAⅡ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不使用导针插入扩髓比使用导针扩髓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策略的研究进展
    吴骁伟,王黔,曹谊林,肖苒
    2015 (5):  331-334.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12
    摘要 ( 359 )  
    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众多的动物实验研究和逐渐兴起的临床应用研究已充分显示出其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组织工程骨细胞支架复合物在植入体内后,尤其植入血供不佳的受区时,因不能及时地与机体建立起血供连接,使得成骨效果不稳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已成为构建大段组织工程骨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对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瘢痕疙瘩浸润性生长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亚红,武晓莉
    2015 (5):  335-338.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13
    摘要 ( 371 )  
    瘢痕疙瘩(Keloid)自发或继发于皮肤损伤,以细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的异常沉积为特征,是人类特有的病理现象。瘢痕疙瘩具有超过原始损伤边界,向周围正常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特性,单纯的注射、手术切除、激光或放射等治疗后均易复发,被认为是一种皮肤的“良性肿瘤”。我们就近几年来瘢痕疙瘩浸润性生长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唇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的研究进展
    姜婵媛,尹宁北
    2015 (5):  339-342.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14
    摘要 ( 381 )  
    唇腭裂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上颌后缩,自身发育不足、功能性及医源性的因素均能引起上颌骨发育受限。我们对唇腭裂患者的颅底形态、上颌骨形态、上颌骨与颅底的关系,以及引起上颌后缩的原因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肢静脉淋巴管搭桥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最新进展
    张雪,陈茹,曹谊林,穆兰花
    2015 (5):  343-345.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15
    摘要 ( 309 )  
    上肢静脉淋巴管搭桥是一种从生理上解决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手段,其发展依赖于超显微技术以及淋巴显像技术的提高。在此对上肢静脉淋巴管搭桥的发展和理论基础进行综述,并且从淋巴水肿程度的评定、微静脉淋巴管定位及吻合,这三个制约该技术发展的关键方面介绍和展望了新取得的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注射填充材料的应用
    邱加恩,李青峰
    2015 (5):  346-349.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15.05.016
    摘要 ( 224 )  
    注射美容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注射材料和技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透明质酸等众多新型注射填充材料已获得广泛使用。本文对历年来被应用的各类软组织填充材料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