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3, Vol. 23 ›› Issue (2): 97-105.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09
出版日期:
2023-04-28
发布日期:
2023-06-01
作者简介:
李昀,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文化批评、西方文学理论。电子邮箱:基金资助:
Online:
2023-04-28
Published:
2023-06-01
摘要:
外国文学教育如何加强国家意识培养?会不会危及文学自治性、学术自主性和外语学科发展?这些怀疑大概是外国文学界在相关问题上保持沉默的根本原因。然而,我们需要理解西方自治论的产生是因为其有限的国家意识限制了文学致广大的理想,而中国国家意识本身包含人类共同体意识,有着为世界谋大同的远大目标,与文学理想的无限性是一致的。所以,外国文学教育天然地包含着中国国家意识培养,在激发审美“共通感”的同时,推动美学和伦理理想的对话,寻找未来人类共同体的伦理基础,于美美与共中求大同。
中图分类号:
李昀, 周娉娣. 于美美与共中求大同:外国文学教育与国家意识培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2): 97-105.
LI Yun, ZHOU Pingdi. Pursuing the Great Harmony 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Foreign Literature Education and Chine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3, 23(2): 97-105.
[1] | Adorno T.W. 1997. Aesthetic Theory (trans. by R. Hullot-Kentor)[M]. New York &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Ltd. |
[2] | Berryman J. 2020. Era Pound’s Aesthetics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ism[M]. Brighton: Edward Everett Root Publishers. |
[3] | Derrida J. 2001. On Cosmopolitanism and Forgiveness (trans. by M. Dooley & M.Hughes)[M]. London:Routledge. |
[4] | Eagleton T. 2003. After Theory[M]. New York: Basic Books. |
[5] | Nancy J. 2000. Being Singular Plural[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6] | 柏拉图. 2003. 国家篇(王晓朝译)[A]. 柏拉图全集卷二[C]. 北京: 人民出版社.270-648. |
[7] | 费孝通. 1997.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15-22. |
[8] | 康德. 2002. 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9] | 康德. 2004. 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0] | 孔子. 2007. 论语(张燕婴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
[11] | 李锋亮. 2019.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N]. 中国教育新闻网[2022-08-24]. http://www.jyb.cn/rmtzgjyb/201909/t20190924_262991.html. |
[12] | 李昀. 2021. 感同身受的共同体:论阮清越的大同主义伦理选择[J]. 文学跨学科研究(5.1):76-88. |
[13] | 李昀、 王瑾妍. 2020. 无我抑或忘我:人类共同体的伦理基础初探[J]. 当代外语研究(4):107-117. |
[14] | 陆九渊. 1992. 陆象山全集[M]. 北京: 中国书店. |
[15] | 卢梭. 2003. 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6] | 孟子. 2007. 孟子(万丽华、蓝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
[17] | 曲卫国. 2022. 国家意识与学科发展[J]. 当代外语研究(1):18-26. |
[18] | 王阳明. 2011. 大学问[A].吴光等.王阳明全集[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935-942. |
[19] | 谢有顺. 2010. 从密室到旷野: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转型[M]. 福州: 海峡文艺出版社 |
[20] | 薛荷仙、 李昀. 2022. 回归国家意识的价值教育和课程思政本质[J]. 当代外语研究(3):11-19. |
[21] | 雅斯贝尔斯. 1991. 什么是教育 (邹进译)[M]. 北京: 三联书店出版社. |
[22] | 杨枫. 2020. 外语教育国家意识的文化政治学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6):1-2. |
[23] | 张再林. 2019. 康德的“审美共通感”、中国古代的“感应”与政治的美学化[J]. 学术研究(10):14-24. |
[1] | 李家宝, 王利军. 生活的还原与超越——论契诃夫戏剧的审美特征[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1): 144-152. |
[2] | 薛荷仙, 李昀. 回归国家意识的价值教育和课程思政本质[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3): 11-19. |
[3] | 王俊菊, 魏鲁鸿. 外语教育视野下的国家意识培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68-75. |
[4] | 吕洪灵. 新文科背景下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的融合[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122-129. |
[5] | 曲卫国. 国家意识与学科发展[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18-26. |
[6] | 王银泉. 外语教育国家意识与外语学科跨学科融合发展[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27-46. |
[7] | 王靖潭. 国家话语能力视阈下外语学科国家意识教材观[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93-102. |
[8] | 潘艳艳. 国家翻译实践视角下的国家意识及其培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5): 67-72. |
[9] | 陈新仁, 杨金龙. 新时代外语研究者的国家意识构建刍议[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22-28. |
[10] | 刘爽. 国家意识视域下的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体系初探[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29-34. |
[11] | 徐斌.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中的国家意识培育[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35-41. |
[12] | 刘建军. “新文科”还是“新学科”?——兼论新文科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3): 21-28. |
[13] | 金莉. 21世纪外国文学研究刍议[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1): 8-15. |
[14] | 彭青龙. 艰辛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之路——访谈黄源深教授[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5): 1-8. |
[15] | 王卓. 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4): 66-7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