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4-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土壤还是种子——学术期刊的功能定位
    杨枫
    2023 (2):  1-2. 
    摘要 ( 114 )   HTML ( 5 )   PDF(308KB) ( 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星空堂
    语言符号学纵横
    王铭玉
    2023 (2):  5-2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01
    摘要 ( 320 )   HTML ( 7 )   PDF(3121KB) ( 162 )  

    符号学概念最早是由索绪尔提出的,他预见了这门学科的出现,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皮尔斯,由于受到时代和领域的局限,他们都未对语言符号学作出专门的研究,虽然世界符号学界零星涉及此问题,但语言符号学的体系性成果始终未见。真正对语言符号学这个大厦起到基础构建作用的无疑是中国学者的系列研究。本文从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探讨语言符号学的学科脉络,采用由远及近的方法梳理了符号概念、符号学的由来、符号学的边界、语言学与符号学的联姻、语言符号学的研究对象、符号学的显要特征和基础构建、中国语言符号学的贡献及其符号学第四王国的兴起等问题。语言符号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旨在研究语言符号以及运用符号学的方法研究语言学,其建立时间不长,尚需我们共同探究与维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
    “通”之于翻译研究的要义——从知识翻译学的困惑谈起
    蔡新乐
    2023 (2):  26-3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02
    摘要 ( 225 )   HTML ( 8 )   PDF(2190KB) ( 152 )  

    知识翻译学自提出以来,已成一个学派,其创获可与张佩瑶所著的《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相提并论。但因创建时间尚短,不免引发困惑:“元知识”未见论说;知识与真理的关系未及揭示;后现代试图解构主客体二项对立,对翻译主体的观念造成空前冲击,会影响到触及知识的有关因素;认识论并非中国传统思想优势,依据西方思想建构理论,又需面对以上疑难。而从张佩瑶的编著可见,此著未走中国思想之路,致使她在先秦话语是否翻译话语的“基础观念”这一问题上摇摆不定。本文经过分析,试图说明,回归原始儒家,才可见证中国思想之为翻译思想之源的意向。一个途径乃是,扩展“翻译”观念,引入“通”以确定“元翻译”导向上的提升。本文围绕孔子“下学而上达”论断,对之进行了论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译者的立体性角色及作用探析
    梁林歆, 王迪
    2023 (2):  40-4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03
    摘要 ( 337 )   HTML ( 7 )   PDF(1296KB) ( 219 )  

    知识基于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理解而产生,地方性知识因翻译而为全人类共享。知识翻译学将知识与翻译相结合,以知识为衡,从知识维度重构翻译。在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知识凭借翻译的力量从地方走向世界。译者作为将地方性知识世界化、促进知识与翻译交融共生的媒介,在知识翻译的运作过程中扮演着多重主体角色。译者存在于知识翻译的全部过程中,是知识的接收者、拥有者、发掘者、加工者、拓展者。在多维角色的作用下,译者促进知识的跨域传播,推动知识的体系拓展,并助力知识的互动化生,从而拓宽知识的广度,加深知识的深度,加速知识生态内部的动态运转。译者是知识共享的载体,知识因译者的翻译行为得到理解、评价及阐释,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知识翻译学的《易经》索隐法分析
    林风, 岳峰
    2023 (2):  49-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04
    摘要 ( 226 )   HTML ( 2 )   PDF(1495KB) ( 189 )  

    杨枫提出的知识翻译学认为,文化在翻译中一直“鸠占鹊巢”,致使翻译的知识本质被遮蔽,深刻揭示了译者对原文知识信息的文化重构事实和翻译行为。此说使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文明晰起来,使读者意识到译文是由原文的知识与译者的文化重构整合而成,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本文基于知识翻译学理论,以《易经》索隐为案例来阐释翻译实践中知识话语的分析方法,解码索隐派的拆字解析、宗教人物类比、卦象启示相结合以及诠释性翻译等方法。文章旨在拨开文化的迷雾,揭示译文的知识本质,历史辩证地分析译文中文化重构的事实和目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视阈下的《小寒食舟中作》早期俄译研究
    敬如歌
    2023 (2):  58-6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05
    摘要 ( 190 )   HTML ( 5 )   PDF(1346KB) ( 150 )  

    俄罗斯以唐诗为发端开启了认知中国诗学文化的滥觞,杜甫正是俄国诗人最早译介的唐代诗人之一。俄国诗人对杜甫诗歌的翻译与吸纳,实质上是中国知识向俄罗斯文化语境的传递、迁徙与重构。本文从知识翻译学视角出发,以杜甫《小寒食舟中作》的早期俄译本为例,通过中文回译对比,分析20世纪初俄国诗人翻译杜甫诗歌所采用的知识翻译模式,探讨杜甫诗歌作为地方性知识向俄国传播的路径特点,进而深入理解翻译之于知识世界化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关于新时期翻译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
    许钧
    2023 (2):  67-69. 
    摘要 ( 103 )   HTML ( 5 )   PDF(468KB) ( 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时代翻译教材编写基本原则窥见
    刘军平
    2023 (2):  70-73. 
    摘要 ( 95 )   HTML ( 5 )   PDF(758KB) ( 2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念的传承:张柏然翻译思想的语言工程路径
    张笛, 程璐璐
    2023 (2):  74-8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06
    摘要 ( 221 )   HTML ( 6 )   PDF(1310KB) ( 125 )  

    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在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以自然语言为介质的信息系统是语言工程的使命。上述理念正是张柏然教授提出的翻译的语言工程愿景。本文基于张教授所设想的声学语块辅助消歧、语料库助力术语翻译理念,深入探究语音识别过程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引入声学语块概念,以便提高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并探讨语义消歧问题。本文还提出建设术语语料库的方案,并探讨术语语料库辅助翻译路径。从语言学视角介入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旨在为其语言工程路径研究提供启示,为人工智能口笔译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走出去”背景下海派文化术语英译探究
    张彩迪, 尚新
    2023 (2):  82-8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07
    摘要 ( 383 )   HTML ( 10 )   PDF(1332KB) ( 209 )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海派文化术语外译有助于促进上海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海派文化术语种类丰富,文化负载词居多,但英译规模较小,英译体系不够规范,缺乏文化特色。中国译者应加强“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的转型,采用宏观上“异主归辅”,微观上“语归文异”,即以异化为主,辅以归化,且语言层面归化,文化层面异化的翻译策略,同时依照“五个传达”的翻译原则,单独采用或结合运用直译、音译、释译、意译四种翻译方法,指导海派文化术语外译的实践过程,以期准确、完整、优美地再现海派文化术语的原貌,实现海派文化的高效传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机器翻译视角下的翻译本质
    胡健, 范梓锐
    2023 (2):  90-9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08
    摘要 ( 384 )   HTML ( 19 )   PDF(1168KB) ( 222 )  

    机器翻译的发展与应用为反思与启示翻译主体、过程与产品三大翻译本质问题提供了机译视角。在当前弱人工智能时代,翻译主体介于机器与人类之间,机译促使翻译劳动分工与译者身份泛化,衬托出人译宝贵价值;翻译过程处于人译多元转化与机译概率匹配之间,两者翻译过程差异性或源自不同翻译观:前者所持有的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动态翻译观,后者采用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静态翻译观;翻译产品定位于功能与意义之间,机译能够实现翻译的文内功能,但不一定传递文外意义,太过注重机译的功能而忽略人译的意义,可能造成语言“污染”与语感钝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意识与课程思政
    于美美与共中求大同:外国文学教育与国家意识培养
    李昀, 周娉娣
    2023 (2):  97-10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09
    摘要 ( 173 )   HTML ( 7 )   PDF(1339KB) ( 176 )  

    外国文学教育如何加强国家意识培养?会不会危及文学自治性、学术自主性和外语学科发展?这些怀疑大概是外国文学界在相关问题上保持沉默的根本原因。然而,我们需要理解西方自治论的产生是因为其有限的国家意识限制了文学致广大的理想,而中国国家意识本身包含人类共同体意识,有着为世界谋大同的远大目标,与文学理想的无限性是一致的。所以,外国文学教育天然地包含着中国国家意识培养,在激发审美“共通感”的同时,推动美学和伦理理想的对话,寻找未来人类共同体的伦理基础,于美美与共中求大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融合式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构
    张静
    2023 (2):  106-11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0
    摘要 ( 320 )   HTML ( 2 )   PDF(1657KB) ( 333 )  

    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是新兴的国家教学话语实践,但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或教学设计。高质量的翻译课程思政教学,首先需要明确价值引领与技能训练、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课程资源与信息技术三方面的融合关系,其次基于内容与语言融合型学习理念(CLIL)可以满足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要素。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数据库综合平台为教学资源,试图构建CLIL理念下的融合式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通过案例说明具体的教学流程和方法,以期为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效的实践途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对比分析
    徐锦芬, 杨嘉琪
    2023 (2):  113-1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1
    摘要 ( 676 )   HTML ( 20 )   PDF(1768KB) ( 352 )  

    本文以2009年以来国际SSCI和国内CSSCI期刊中的外语教育实证研究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从年度发文数量对该研究领域的总体情况进行梳理,并从研究对象与环境、研究主题与方法、理论视角等方面进行评述,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异同,最后阐释近五年外语教育研究热点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发现:(1)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均已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国内目前处于相对滞后阶段;(2)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小学阶段以及非通用语外语教育的重视度不够;(3)国内外学者的聚焦以微观具体的议题为主,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日渐丰富多样,理论视角也有相似之处;(4)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国内外学者都越来越关注技术赋能外语教育研究。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为未来研究发展指明了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类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规划70年:路径与动因
    修伟, 王雪梅
    2023 (2):  124-13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2
    摘要 ( 338 )   HTML ( 3 )   PDF(1701KB) ( 198 )  

    该文基于外语教育规划理论,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外语类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在国家和学校层面的历时变化,发现培养目标经历由单一语言知识技能为主的工具型目标,向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复合型目标,再向聚焦素养的多元融合型目标的转变历程;规划范式呈现由语言的工具取向转为文化取向和资源取向的嬗变轨迹;聚焦的素养维度显现由静态向动态,当下向终身,一维向多维的变迁特征。规划始终以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利益为价值取向,体现出规划者对外语实用工具价值和融合人文价值认识的变化,展示出交际、工具、认同、经济、形象等不同动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能世界语义学的体认整合解读
    王天翼
    2023 (2):  135-14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3
    摘要 ( 278 )   HTML ( 10 )   PDF(1360KB) ( 90 )  

    “可能世界语义学”作为内涵语义学的核心内容,大大拓展了哲学家的视野,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但克里普克并没有说明其认知成因。本文在体认语言学视野下,尝试将语言的体认观与概念整合论相结合,期望对其成因做出理论解释。概念整合论原来设计用以解释“1+1>2”的语言现象,而本文则尝试从输入空间的经验性、多域性以及融合过程的多次性三方面对其进行修补,从而解释可能世界如何形成的体认机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认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第四届体认语言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李蕊秀, 翁馨, 廖巧云
    2023 (2):  144-146. 
    摘要 ( 191 )   HTML ( 7 )   PDF(517KB) ( 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品书录
    当代语言哲学的语境论阐释——以《雷卡纳蒂语言哲学思想研究》为例
    朱晓真, 李金彩
    2023 (2):  147-15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4
    摘要 ( 274 )   HTML ( 5 )   PDF(1114KB) ( 216 )  

    雷卡纳蒂(雷氏)在语言哲学界与心智哲学界享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广泛。作为国际公认的语境论代表人物,雷氏的语境论思想一以贯之地渗透于其对诸多语言哲学论题和语言现象的阐释之中。刘龙根、梅轩所著的《雷卡纳蒂语言哲学思想研究》一书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兼顾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对雷氏的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思想做了系统的述介与讨论。本文详细阐述雷氏从语境论视角对语言哲学重要理论的鼎新及其对重要议题的探索,借此勾勒当代语言哲学的思想图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象征主义的三重图景——以《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为例
    黄巍
    2023 (2):  154-15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5
    摘要 ( 361 )   HTML ( 3 )   PDF(748KB) ( 81 )  

    象征主义文学研究经久不衰,但完整的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史研究在国内学界仍颇有欠缺。蒋承勇总主编的《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的第五卷《象征主义》全面呈现了象征主义文学群体的历史演变,将象征主义文学发展史置于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视角下,揭示了象征主义破坏与再造的双重价值属性。通过三重图景的呈献,该书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了我国象征主义思潮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