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4, Vol. 24 ›› Issue (4): 16-31.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2
出版日期:
2024-08-28
发布日期:
2024-08-13
作者简介:
许明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翻译、翻译史。电子邮箱:xumingwu@hust.edu.cn;基金资助:
Online:
2024-08-28
Published:
2024-08-13
摘要:
我国古代科技水平烜赫于世,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有卓越贡献。在我国一千多年围绕科技维度开展的翻译活动中,以官方及代表官方的机构或个人形式开展的“国家翻译实践”叠见层出,在中国古代对外科技知识文化交流和对内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国家翻译实践为理路视域,我国古代科技翻译活动为稽考主线,官方翻译机构为描写对象,中外间知识互译互鉴为伏观脉络,来洞视和探源我国古代国家科技翻译实践的史实及影响,以期丰富中国科技翻译史、国家翻译实践史的书写体例及视角。同时,洞古鉴今,取法成事,为当下国家翻译能力及其细分领域中的国家科技翻译能力构建提供个案启示和历史经验参考。
中图分类号:
许明武, 聂炜. 国家翻译实践视域下我国古代科技翻译实践探赜——以官方翻译机构为中心的考察[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6-31.
XU Mingwu, NIE Wei. A Historical Exploration of National Translation Progra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tech Translation:Focusing on Official Translation Agencies[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4, 24(4): 16-31.
[1] | Needham J. 1954.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Volume 1: Introductory Orientation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 | Needham J. 1989. Foreword[A]. In G. R. Temple (ed.). The Genius of China: 3000 Years of Science,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C]. New York, London, Toronto & Sydney: Touchstone Books. 8-10. |
[3] | Shuttleworth M. & C. Moira. 2004.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4] | Temple G. R. 1989. The Genius of China: 3000 Years of Science, Discovery and Invention[M]. New York, London, Toronto & Sydney: Touchstone Books. |
[5] | 阿拉坦巴根. 2012. 蒙古族古代翻译史概述[J]. 民族翻译(1):10-21. |
[6] | 程民生. 2013. 宋代的翻译[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2-70. |
[7] | 杜石然. 2007. 论元代科学技术和元代社会[J]. 自然科学史研究(3):293-302. |
[8] | 方梦之、 傅敬民. 2018. 振兴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3):67-75. |
[9] | 范晔. 1996. 后汉书[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
[10] | 方亚光. 1996. 唐代外事机构论考[J]. 中国史研究(2):65-73. |
[11] | 郭成康. 2005. 清朝皇帝的中国观[J]. 清史研究(4):1-18. |
[12] | 黄时鉴. 1987. 元代的对外政策与中外文化交流[C]. 中外关系式论丛(第三辑):27-49. |
[13] | 胡卫伟、 张旭. 2023. Science概念汉译和接受史考辨[J]. 自然辩证法研究(2):110-116. |
[14] | 何勇强. 2022. 宋代科技成就的历史地位刍议[J]. 浙江学刊(1):22-28. |
[15] | 季羡林. 2005. 序言[A].林煌天. 中国翻译词典[Z].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2. |
[16] | 慧立、 严悰. 1983.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孙玉堂、谢方点校)[M]. 北京: 中华书局. |
[17] | 姜义华. 2021. 中华文明的经脉[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8] | 卡尔·马克思. 2016. 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359-602. |
[19] | 廖大珂、 孙魏. 2016. 明代四夷馆初探[J]. 史林(4):79-88. |
[20] | 蓝红军. 2020. 国家翻译实践——从现实需求到理论建构[J]. 外国语文(5):112-118. |
[21] | 雷环捷. 2022. 当代中国“科技”概念的重思与辩护[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4):191-198. |
[22] | 黎难秋. 1993. 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M].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23] | 吕维祺. 1985.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4辑):四译馆则[M]. 北京: 文海出版社. |
[24] | 李端棻. 1957. 奏请推广学校折[A].汤志钧、陈祖恩、汤仁泽.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C].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19-223. |
[25] | 李约瑟. 1986. 世界科学的演进——欧洲与中国的作用[A].潘吉星.李约瑟文集[C].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4-216. |
[26] | 刘禹锡. 1999. 刘禹锡全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7] | 刘利生. 2009. 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四大发明·古代科技[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 |
[28] | 刘清平. 2018. 中文“国家”一词的多重语义辨析[J]. 复旦政治哲学评论(0):83-96. |
[29] | 冒志祥. 2012. 宋朝的对外交往格局:论宋朝外交文书形态[M]. 扬州: 广陵书社. |
[30] | 马祖毅. 2006. 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1卷)[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31] | 瞿昙悉达. 2006. 开元占经(下)[M]. 北京: 中央编译局. |
[32] | 任东升、 裴继涛. 2012. 机构性翻译的“场域”视点——佛经译场与圣经译委会比较[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76-82. |
[33] | 任东升、 高玉霞. 2015. 国家翻译实践初探[J]. 中国外语(3):92-97,103. |
[34] | 任东升. 2019. 国家翻译实践概念体系构建[J]. 外语研究(4):68-73,112. |
[35] | 任东升. 2022. 国家翻译实践工程初探[J]. 上海翻译(2):56-60,95. |
[36] | 任文、 李娟娟. 2021. 国家翻译能力研究:概念、要素、意义[J]. 中国翻译(4):5-14,191. |
[37] | 王静. 2002. 中国古代中央客馆制度研究[M].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38] | 万明. 2000. 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39] | 王钦若. 2006. 册府元龟(校订本)十一[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
[40] | 魏征. 1975. 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
[41] | 徐光启. 2011. 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A].李天纲.徐光启诗文集[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58-164. |
[42] | 许明武、 聂炜. 2021. 中国科技翻译(学)的演进与旨归[J]. 自然辩证法研究(3):91-97. |
[43] | 许明武、 聂炜. 2023. 国家科技翻译能力[A].任文.国家翻译能力研究[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51-268. |
[44] | 杨枫. 2021. 知识翻译学宣言[J]. 当代外语研究(5):2. |
[45] | 曾祥波. 2013. 宋代同文馆考[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3):101-105. |
[46] | 张曼涛. 1978. 中国佛教史学史论集[C]. 台北: 大乘文化出版社. |
[47] | 张廷玉. 1996. 明史[M]. 长沙: 岳麓书社出版社. |
[48] | 赵旻. 2000. 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历史及其贡献[J]. 中国文化研究(3):66-70. |
[1] | 蒋庆胜, 吴赟. 国家翻译能力刍议:言语行为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3): 51-58. |
[2] | 张潆洁, 朱玉犇. 多维视角下的国家翻译能力建设——兼评第二届“国家翻译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155-160. |
[3] | 赵田园, 徐秀玲. 新时代翻译能力研究的国家视角与跨界融合——兼评首届“国家翻译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5): 121-12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