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4, Vol. 24 ›› Issue (6): 147-157.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13
出版日期:
2024-12-28
发布日期:
2024-12-04
作者简介:
张琼,博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电子邮箱:2364558344@qq.com
Online:
2024-12-28
Published:
2024-12-04
摘要:
纳博科夫在长篇小说中用变词、异文、象征、隐喻等引发多元思考,通过互文、戏仿经典突破故事本身封闭的义场,让隐藏的叙事、论述与情节一起构筑复合的意义。这些隐性的叙事、论述拥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与故事情节平行推进且相互呼应。它们不同于显性的并置线索、零碎的言下之意和影响阅读的“隐含作者”,称之为“进程”更为合适。在通常的“夹叙夹议”中,叙、议彼此相对独立,仅在片段中相互对应。而纳博科夫的隐性非叙事进程寓于情节之中,以故事道具、结构元素、台词内容、增补旁白等模样潜在,与叙事伴生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创作主旨的达成。
中图分类号:
张琼. 叙与论的共谋:论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中的隐性非叙事进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147-157.
ZHANG Qiong. Conspiracy of Narrative and Theory: The Implicit Non-narrative Process in Nabokov’s Novels[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4, 24(6): 147-157.
[1] | Bader, J. 1972. Crystal Land: Artifice in Nabokov’s English Novel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 | Brooks, P. 1992. Reading for the Plot: 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3] | Johnson, D. 1985. Worlds in Regression: Some Novels of Vladimir Nabokov[M] Michigan: Ardis. |
[4] | Nabokov, V. 1989. Bend Sinister[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
[5] | Nabokov, V. 2011. Strong opinions[M]. London: Penguin Books. |
[6] | 布莱恩·博伊德. 2011. 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7] | 纳博科夫. 2005. 洛丽塔[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8] | 纳博科夫. 2013. 爱达或爱欲[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
[9] | 纳博科夫. 2015. 王,后,杰克[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0] | 纳博科夫. 2016. 看,那些小丑[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 |
[11] | 纳博科夫. 2019a. 微暗的火[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2] | 纳博科夫. 2019b. 普宁[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3] | 申丹. 2013a. 关于叙事“隐性进程”的思考[J]. 中国外语(6):1,12. |
[14] | 申丹. 2013b. 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J]. 外国文学研究(5):47-53 |
[15] | 肖谊. 2014. 《阿达》与文本作为文学批评[J]. 外国文学研究(6):74-81. |
[16] | 郑燕. 2019. 《微暗的火》:一种文本形式分析[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1):224-236. |
[1] | 张细珍. 文学如何想象物性:《物性叙事研究》的开拓与启示[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191-195. |
[2] | 谢文玉, 石丽青. 中国菲利普·罗斯研究述评(2013~2022)[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5): 199-206. |
[3] | 吴颉. 探析《影舞》叙述者对女性人物的叙事视角及其伦理[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130-139. |
[4] | 阿婧斯. 语象叙事在口头传统中的应用——以蒙古史诗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185-192. |
[5] | 李海蓉. 近现代日本汉学家的中国体验及其叙事策略[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4): 138-144. |
[6] | 田璐, 刘泽权. 少儿科普图画书翻译的知识认同与多模态叙事:以《神奇校车》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6): 140-147. |
[7] | 杨港, 彭楠. 数字时代高校外语教材研究的自传式叙事范式[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2): 96-105. |
[8] | 彭红艳, 胡安江. 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话语模式与叙事优化[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1): 119-128. |
[9] | 万晓蒙, 李亚飞. 对话前沿 回归本土——2017年中国叙事学研究述论[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06): 119-125. |
[10] | 方颖. “花园路径”叙事效应的读者反应——以阿瑟·米勒的剧本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06): 112-118. |
[11] | 陈启. 在史实与虚构之间——析麦琪·野火在《爱丁堡监狱》中的叙事功能[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01): 89-93. |
[12] | 陈爱华. 当代美国后启示录小说创作与研究评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10): 61-66. |
[13] | 常海潮. 中国学生英语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基于中国当代英语教育名家叙事的考查[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8): 37-42. |
[14] | 李俊宇. 存在、伦理、身份——论菲利普·罗斯创作中的身体叙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6): 56-61. |
[15] | 林雪微. 从语义韵看小说翻译中联想意义的损失——以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片段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10): 59-6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