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 2006, Vol. 5 ›› Issue (05): 384-389.doi: 10.16150/j.1671-2870.a1007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7例实验诊断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

谢飞, 王鸿利, 王学锋,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上海200127,上海200127,上海200127
  • 出版日期:2006-10-25 发布日期:2006-10-25

  • Online:2006-10-25 Published:2006-10-25

摘要: 目的:建立系统的血管性血友病(vWD)实验诊断和研究的方法,对7个遗传性vWD家系进行系列的实验诊断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方法:自行建立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试验(RIP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vWF:RCo)、vWF抗原(vWF:Ag)、vWF胶原结合试验(vWF:CB)和多聚体分析方法,对vWD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测定。采用PCR产物测序以鉴定vWF基因缺陷。采用定点突变、剪接位点分析、序列复杂性分析和核基质结合区评分等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基因突变对蛋白功能的影响。结果:明确诊断vWD患者1型1例,2A型2例,2B型1例,2M型1例及3型2例,其中1型、2M型和2B型vWD为国内首次报道。鉴定到10个基因突变,其中6个为国际上首次发现。体外表达实验显示,R1374S突变引起细胞分泌下降;R1308C突变导致蛋白功能降低;C2327S突变影响多聚体形成。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和推荐的组合实验适合于绝大多数vWD患者的诊断和分型需要。R1374S、R1308C和C2327S突变分别导致患者出现1型、2B型和2A型vWD表型。插入、缺失和无义突变诱发无义介导的mRNA衰变(NMD),导致vWF合成减少,是本研究中3型患者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血管性血友病, 基因突变, 实验室诊断

Key words: von Willebrand's factor, von Willebrand's disease, Gene mutation, Laboratory diagn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