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 2012, Vol. 11 ›› Issue (04): 366-369.doi: 10.16150/j.1671-2870.a1196
张耀, 孙璐, 赵佑山, 张曦, 张征, 常春康,
出版日期:
2012-08-25
发布日期:
2012-08-25
Online:
2012-08-25
Published:
2012-08-25
摘要: 目的:分析染发次数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值、染色体分型、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评分、骨髓网硬蛋白定量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108例初诊的MDS患者按染发剂使用次数分组,比较各组间LDH值、染色体分型、IPSS积分、网硬蛋白定量等指标的差异;分析观察指标与染发次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08例MDS患者中,难治性贫血4例,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细胞9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46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34例,MDS不能分类者8例,5q-者7例。不同染发组MDS患者间LDH值、IPSS积分、骨髓网硬蛋白定量、染色体核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染发次数呈正相关。结论:染发剂的使用对MDS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影响。
张耀, 孙璐, 赵佑山, 张曦, 张征, 常春康,. 染发次数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部分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2, 11(04): 366-369.
[1] | 王柔嘉, 常春康. 调节性T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危险分层中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 20(02): 221-224. |
[2] | 叶成林, 姚永华, 陈真, 贾麟. 骨髓活检塑胶包埋在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 19(02): 177-181. |
[3] | 吴凌云, 常春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治最新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06): 623-629. |
[4] | 杜云志, 冯菁华, 常春康. 二代测序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中的应用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06): 685-671. |
[5] | 宋丹丹, 常春康, 郭娟, 许峰, 赵佑山, 吴凌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巨噬细胞百分比异常及其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4): 439-443. |
[6] | 师蕾, 常春康. 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1): 123-126. |
[7] | 张月萍. 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技术进展及应用原则[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3): 241-244. |
[8] | 肖志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45-549. |
[9] | 赵智刚, 王金焕. 骨髓微环境调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及相关机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50-555. |
[10] | 宋陆茜, 常春康. 二代测序技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56-560. |
[11] | 肖超, 常春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铁过载诊断和铁螯合治疗[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61-566. |
[12] | 杨丽艳, 王化泉.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67-572. |
[13] | 任艳玲, 佟红艳.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用药物治疗的机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6): 573-577. |
[14] | 常春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WHO(2016)分型的修正[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3): 222-225. |
[15] | 常春康,.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类的演变:从FAB到WHO及将来[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01): 101-10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