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 2008, Vol. 7 ›› Issue (05): 540-542.doi: 10.16150/j.1671-2870.a2162
胡健, 吴立群, 陆林, 张奇, 张瑞岩, 丁风华, 沈卫峰,
出版日期:
2008-10-25
发布日期:
2008-10-25
Online:
2008-10-25
Published:
2008-10-25
摘要: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将80例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2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有无进展(第2次冠状动脉造影中任何节段冠状动脉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较第1次造影减少≥0.4 mm者)将其分为斑块进展组(n=31)和非斑块进展组(n=49)。结果:斑块进展组中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斑块进展组(41.9%比18.4%,P
胡健, 吴立群, 陆林, 张奇, 张瑞岩, 丁风华, 沈卫峰,.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 7(05): 540-542.
[1] | 徐浩, 张治, 解学乾, 杨文艺, 刘少稳. 冠脉生理功能评估软件(DEEPVESSEL FFR)与有创FFR在评估冠脉缺血中的对比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 20(04): 384-390. |
[2] | 吴洁, 冯媛媛, 任妍, 曹久妹. 基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高龄老年人群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相应诊断模型的建立[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 20(02): 201-206. |
[3] | 查晴, 于晨溪, 刘亚, 杨玲, 叶佳雯, 刘艳. miR-16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 20(01): 82-87. |
[4] | 孙芙蓉, 陈克敏, 潘自来, 徐敬慈, 饶敏. 枕动脉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不同重建方法间的比较[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0, 19(1): 80-83. |
[5] | 黄晓怡, 蔡伟, 舒时珍, 庞小芬. 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与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1): 82-85. |
[6] | 曹烨, 刘晓晟, 葛晓乾, 周斌. 运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初步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9, 18(04): 436-441. |
[7] | 李琳, 牛静雅, 王天歌, 李勉, 赵志云, 徐瑜, 陆洁莉, 徐敏, 毕宇芳, 王卫庆, 高金丽. 上海市淞南社区中老年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CCTA调查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1): 38-44. |
[8] | 吴丽苹, 曹久妹. 长链非编码RN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6): 664-667. |
[9] | 王翠霞, 章晓炎, 巩云霞, 吴方. 老年人骨代谢状态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6): 633-638. |
[10] | 李俊伟, 夏寒冰, 赵红丽, 刘淑霞. 基于超声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预测冠心病的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3): 324-327. |
[11] | 凌媛, 王书鸿, 梁伟, 沈琳辉. 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02): 199-203. |
[12] | 王芳, 章安迪,. 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3): 280-282. |
[13] | 许庆玲, 杨肖波, 吴超, 唐陈月, 俞丽芬,. 上海冠心病患者结肠直肠腺瘤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6, 15(01): 47-52. |
[14] | 陈炽华, 严福华,.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近况[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5): 468-472. |
[15] | 孙姬, 陈一竹, 郭玲玉, 韦小未, 张明亮, 张俊峰,. 辅酶Q10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4): 357-36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